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4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40篇
化学   192篇
晶体学   7篇
力学   12篇
综合类   18篇
数学   65篇
物理学   166篇
综合类   71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溶胶-凝胶多孔性硅胶薄膜的制备及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纳米硅溶胶和多孔性硅胶薄膜的制备与性能.一定条件下Na2SiO3溶液经过阳离子交挟树脂除去Na+离子后形成纳米硅溶胶,再经过调节pH值和添加化学添加剂如丙三醇、聚乙烯醇(PVA)形成硅溶胶前体.用甩膜法制备的凝胶二氧化硅薄膜在约550℃下热处理30min后,薄膜孔径分布在55~310nm之间.对硅溶胶的粒度分布、粘度和多孔性硅胶薄膜的形貌、孔率分布和吸附性能及相关参数进行了表征,从中得知,通过化学添加剂、调节硅溶胶pH值可控制硅溶胶粒度分布,从而达到控制多孔性硅胶薄膜的徼结构;硅胶薄膜热处理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硅胶薄膜孔径、孔率分布和吸附量.考虑到硅胶薄膜微结构和吸附特性以及高温下多孔硅胶薄膜会出现熔结现象等因素,二氧化硅溶胶pH为7.5时,凝胶薄膜热处理温度550℃最佳.  相似文献   
902.
胡胜利  王治国  殷国栋  陶清  郑静 《结构化学》2012,31(11):1569-1574
A new molecular clip based on diethoxycarbonyl glycoluril 5: C42H36N6O6 ,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belongs to orthorhombic, space group Pbca with a=12.7639(5), b=16.9727(7),c=34.2069(14) , V=7410.5(5)3 , Z=8, Dc=1.292 g/cm3 , μ(MoKα)=0.088 mm-1 , F(000)=3024, the final R=0.0655 and wR=0.1566 for 5123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2σ(I). The crystal structural analysis shows that intermolecular c-H…O and C-H…N hydrogen bonds stabilized the whole crystal structure. The binding study b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e titration showed that the title molecule can selectively recognize Fe3+ with fluorescence quenching.  相似文献   
903.
以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为起始原料,通过对3-位乙烯基的氧化、格氏反应和E-环的空气氧化和重排在二氢卟吩周环的不同位置上构建酰基结构,利用叶绿素-a衍生物的烷酰基和叶绿素-b的原有甲酰基与丙二腈进行Knoevenagel反应,完成一系列具有长波吸收的β,β-二氰亚甲基叶绿素-a衍生物的合成,并对不同取向的共轭取代基团对大环分子的可见光谱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相应的讨论.未见报道的叶绿素-a衍生物均经UV,IR,1H NMR及元素分析证明其结构.  相似文献   
904.
以乙腈-无机盐-水双水相体系,建立了一种环保、高效的用于气相色谱法检测鱼肉样品中拟除虫菊酯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实验利用荧光猝灭法与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拟除虫菊酯药物在以蛋白质为主要基质的水产品中的存在状态,考察了双水相的形成条件,并探讨了蛋白质对双水相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拟除虫菊酯药物通过疏水作用力与蛋白质牢固结合.以体积分数为80%的乙腈水溶液作为萃取液可以引起水产品中的蛋白质基质缓慢而彻底地变性,从而充分释放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实现拟除虫菊酯的均相高效萃取.80%的乙腈水溶液具有较强的化学极性,因而在双水相系统上相中与药物残留共同萃入的脂溶性杂质较少,萃取液净化步骤大大简化.在双水相上相中加入无水MgSO4,PSA去除水分与杂质后,直接进样进行气相色谱检测.该方法用于鱼肉样品中六种拟除虫菊酯的萃取检测,回收率为81.1%~96.4%,检出限为8~14ng·mL-1.  相似文献   
905.
研究了自制新型螯合捕收剂ADTB对一水硬铝石、高岭石和伊利石的浮选行为。单矿物浮选试验表明,该捕收剂对一水硬铝石、铝硅矿物的捕收能力差别较大,能有效分离一水硬铝石与铝硅矿物。通过动电位测试实验研究了捕收剂对矿物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捕收剂在一水硬铝石表面可能是通过-COOH、-NHOH与Al-O形成双环螯合物的化学吸附,而在高岭石、伊利石表面主要是物理吸附。通过与捕收剂油酸进行比较,证明ADTB是一种较好的铝土矿正浮选捕收药剂。  相似文献   
906.
选择带负电荷且溶解度和分子结构对pH值非常敏感的聚丙烯酸作为封堵分子, 采用静电吸附的修饰方法, 制备了pH响应的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利用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X射线衍射(XRD)、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比表面积分析等手段表征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 以联钌吡啶染料分子作为模式客体分子, 研究了pH调控下的模式客体分子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中的包裹及释放行为. 结果表明, 该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pH具有很好的响应性; 在近中性条件下, 带正电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吸附带负电的聚丙烯酸, 导致介孔封堵, 使包载的染料分子几乎无释放; 客体分子的释放率随着pH值的降低而升高, 当pH≤5时, 染料分子显著释放, pH=1时客体分子的释放率高达98%, 可以实现对包载客体分子的控制释放. 该pH响应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载体具有制备简便、 价格低廉和包载量大等优点, 有望应用于药物的控制释放.  相似文献   
907.
针对LAMOST DR5 pipeline分类为Unknown的光谱数据对其进行了特征提取和聚类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影响空间及数据场的特征提取.首先基于影响空间从低信噪比光谱中提取出大量小集团;然后计算各小集团内部的场并根据场对光谱排序,依次访问光谱序列及其小集团内的成员来获得特征谱;(2)对上述特征谱进行K...  相似文献   
908.
从地学角度谈长江中游防洪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关于长江中游防洪,我们仅从地学角度,提一点意见。要点是“挡”要注意基础,长远以蓄、泄为主,并提出两条思路供参考。一、“挡”是当前急务,但要注意堤防基础  1998年抗洪实践证明,“堤”是“防”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卫大堤的胜利就是抗洪斗争的胜利。因此,加固长江大堤是当前急务,无可争议。但是从地学角度看,大堤的坚固,不仅在于其本身的钢筋水泥,还在于它的基础。其一,长江中游干堤大都建在具二元结构的第四纪冲积层之上,即下面是含水透水的河床相(砂层),上面是较不透水的河漫滩相(亚粘土和粘土)。人人皆…  相似文献   
909.
聚丙烯型大孔树脂对水中油脂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聚丙烯型大孔树脂对水中油脂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聚丙烯型大孔树脂对水中油脂的吸附以分子吸附形式进行,室温下饱和吸附量(干树脂)可达28 0g·g-1,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该树脂在适宜的填充密度和废水流速下,吸油率为89 5%,CODCr去除率为96.8%,树脂可再生利用,提示聚丙烯型大孔树脂对水中油脂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910.
化合物的溶解度问题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很大的意义。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定量的理论来衡量各种物质的溶解能力。通过一些基本假设和实验事实,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物质的溶解本质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