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4篇
化学   82篇
物理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51.
油菜甾醇内酯(Brassinolide,1)是一种高效的植物生长促进剂,其活性与侧链C_22,C_23邻二羟基的构型密切相关,当C_(22),C_(23)为S,S构型时,其活性仅为1的10%左右,在油菜甾醇内酯(1)及其同类物的合成中,C_(22),C_(23)邻二羟基的引入多采用OsO_4氧化法,但所得的主要产物却是非期望的C_(22)S,C_(23)S-二羟基化合物。  相似文献   
52.
一、引言 1967年,Eglinton和Calvin提出了将地质体中的某些有机化合物作为“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和“化学化石”(Chemical fossils)的概念,这类化合物是古生物遗体的某些成份在长期的埋藏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地球化学作用导致结构变化而形成的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类异戊二烯烃,甾烷,萜烷等。由于这些生  相似文献   
53.
本文对由聚己二酸丁二醇酯(数均分子量为2000),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扩链剂1,4一丁二醇形成的聚氨酯溶液的 C—13NMR 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_1)与温度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在氘代二甲基亚砜溶液中,应用JEOL FX—60Q 核磁共振仪测定了不同温度下(40—90℃)聚氨酯链上不同嵌段上 CH_2及 CH 碳的 T_1值,利用所得数据对聚氨酯分子链运动随温度的变化及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54.
有机化学家多年关注的环丁二烯,已于1959年合成成功,但游离的环丁二烯很不稳定,瞬即聚合,需以复盐(II)形式貯存。环丙烯及其他一些张力很大的化合物均尚称稳定,因此(1)的高度活性似不能  相似文献   
55.
平喘酮又名1,1'-双异薄荷酮,它的2个几何异构体经立体化学研究证明:θmp=166-168℃的异构体是内消旋1,1'-双异薄荷酮,其构型为1R,1'S,4S,4'R.θmp=137-139℃的异构体是外消旋1,1'-双异薄荷酮,它的构型为(+)旋光异构体是1R,1'R,4R,4'S,(一)旋光异构体是1S,1'S,4R,4'R.  相似文献   
56.
薛天汉  梁晓天 《化学学报》1986,44(11):1129-1133
七种α-伯氨基酸和一个α-仲氨基酸分别与醋酐和吡啶回流反应产生相应的烯醇酯3和7.根据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NOE技术初步确定了十个烯醇酯3的双键构型.氰基乙酸与醋酐和吡啶反应产生3-氰基乙酰丙酮(8).  相似文献   
57.
梁晓天 《化学学报》1982,40(3):287-288
青蒿素(1)的圆二色谱(CD)在229nm有极小值(图1);但在260nm处还有一个钝的极大值,乍看起来好象是由正Cotton效应所引起.有一些饱和内酯由于在液相中有两种构象同时并存,每个构象具有相应的Cotton效应(往往符号相反),从而可以显示与1相仿的CD,即所谓双值(bisignate)现象.但这种双值的长波极值一般都低予240nm,因此图1中260nm的极大值很难用双值现象加以解释.我们考虑,它很可能与分子中的过氧基团有关.  相似文献   
58.
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联盟模式及实现机制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我国当前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联盟的3种模式,并分别就纵向共享与横向共享联盟模式的运行环境与实现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9.
红厚壳中两个新呫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呫酮类化合物存在于很多藤黄科植物中,并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为了进一步发现其活性成分,本文对藤黄科植物红厚壳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1个呫酮类化合物,其中两个为新化合物.经多种光谱方法确定了各化合物的结构,两个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红厚壳呫酮C(Calophyllumin C)(1)和红厚壳呫酮M(Caloxanthone)(2).  相似文献   
60.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13)C NMR图谱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了不同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的~(13)C NMR图谱特征及化学位移规律.对影响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骨架上不同位置碳原子化学位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用于黄酮类天然产物~(13)C NMR图谱智能解析的知识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