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1篇
化学   9篇
力学   1篇
物理学   13篇
综合类   5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首次采用高压高温方法合成了Sr2SiO4:Er3+Bi3+和SrSiO3:Er3+Bi3+发光材料,研究了合成压力、合成温度对发光特性的影响。与常压合成产物相比较,发光谱发生了红移;谱线半宽度显著增大;发光强度和量子发光效率下降。X射线衍射分析得出,SrSiO3:Er3+Bi3+发生了结构相变,Sr2SiO4:Er3+Bi3+结构未变但晶格参数发生了变化,且主衍射峰强度发生了反转。分析表明,发光特性的变化是压致晶场、库仑及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32.
33.
制备条件对尖晶石型LiMn2O4的相行为及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LiNO3和Mn3O4按不同物质的量比[x=n(Li):n(Mn)=0.50,0.52,0.54,0.58,0.62,0.70]混合,在空气气氛下,于700℃烧结得样品.实验发现,在0.52≤x≤0.70的范围内,样品均呈现出单相的尖晶石型LiMn2O4结构,晶胞参数随着x的增加而减小.将x=0.50的LiNO3和Mn3O4混合物在不同温度(300,400,500,600和700℃)下进行烧结处理.结果表明,于300℃合成得到的样品为尖晶石型LiMn2O4,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晶胞参数增大;当温度大于600℃时出现杂相,可以通过加入过量的Li(即x≥0.52)来加以抑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烧结温度和Li加入量可以得到理想的尖晶石型LiMn2O4单相材料.  相似文献   
34.
采用不同自组装技术制备单层和多层有序聚苯乙烯微球模板.在此基础上,制备Co/Pt多层膜纳米碗阵列.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两种样品表面形貌和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单层和多层模板制备磁性多层膜纳米碗结构,在不考虑纳米点的相同条件下,只要微球直径相同,其制备的纳米碗Co/Pt多层膜磁性相同.  相似文献   
35.
采用溶胶-凝胶与固相反应相结合的方法制备0.2NiFe2O4/0.8BaTiO3复合多铁材料.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铁电相与铁磁相共存.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的形貌进行了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材料内部是异质结构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结果分析复合材料由NiFe2O4和BaTiO3两相构成,并且两相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面.电滞回线表明,样品具有铁电性,但存在着一定的漏电.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样品的磁性能进行了测量,由于NiFe2O4的存在,样品具有磁性.  相似文献   
36.
采用溶胶-凝胶与固相反应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xNiFe2O4/(1-x)BaTiO3(x=0.1,0.2,0.3,0.4,0.5,0.6)系列复合多铁材料.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只含有钙钛矿结构的BaTiO3和尖晶石结构的NiFe2O4,说明共烧过程中两者未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铁电相与铁磁相共存.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结果表明材料内部是异质结构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观测结果进一步说明了NiFe2 O4和BaTiO3共存,并且在两种物质的接触处能够看到清晰的界面.这种由BaTiO3和NiFe2 O4组成的复合材料对外同时表现出铁电性和铁磁性.电滞回线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铁电性,但存在着一定的漏电.介电频谱表明材料的介电常数随着频率的升高而下降,在低频下达到定值,并且铁磁相的含量对材料的介电性有影响.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材料的磁性源于NiFe2O4,并且磁性随着NiFe2O4含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37.
The self-assembly processes of gold nanoparticles on nanometre-step-patterned Si surface and polished Si surface are investigated by the convective self-assembly method. The convective self-assembly method is used to deposit the colloids dispersed in benzene onto the substrates. The SEM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figurations of the gold arrays depend on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substrates. On the nanometre-step-patterned Si surface, the nanoparticles self assemble into parallel lines,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eighbouring lines is around 35 nm. On the polished Si surface the nanoparticles form compact domains. In each domain the particles are closepacked in a two-dimensional hexagonal superlattice and are separated by uniform distanc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on the nanometre-step-patterned Si surface, the steps play critical roles in the self-assembly process of gold nanoparticles. The capillary force from the steps drives the particles to lines along the steps. Therefore, the particles tend to self-assemble into one-dimensional line structures when the solvent evaporates. For the polished Si substrate there is a little difference that the particles form two-dimensional hexagonal superlattices without the directional confinement.  相似文献   
38.
杨景海 《科技资讯》2007,(34):220-220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因此,找到其优化途径,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步伐,消除在市场准入、资金融通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的歧视,为他们提供真正意义上公平竞争的环境,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9.
首先利用共沉淀法合成了三维花形Fe_3O_4纳米颗粒,再利用种子沉积法在其表面负载了不同颗粒尺寸的Au纳米颗粒,最终制备了花形Fe_3O_4-Au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样品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并以有机染料罗丹明B(Rh B)作为目标物,对Fe_3O_4-Au纳米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6 nm的Au纳米颗粒具有更多的活性位点和更高的电子传输效率,因此负载6 nm Au纳米颗粒的花形Fe_3O_4-Au纳米复合材料呈现出更显著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40.
CaSiO3:Eu^3+Bi^3+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具有单斜晶系钙钛矿型CaSiO3结构的CaSiO3∶Eu3 Bi3 发光体.其激发光谱的峰位位于238,396,415,437和359 nm,分别对应于Eu3 —O2-的电荷迁移带、Eu3 的7F0,1—5L6,7F0—5D3,7F1—5D3的跃迁谱线和Bi3 的1S0—3P1吸收峰.在359和395 nm波长的光激发下,Eu3 的5D0—7F2受迫电偶极跃迁峰的强度要比Eu3 的5D0—7F1磁偶极跃迁峰强,表明Eu3 占据更多的是非反演中心格位.探讨了CaSiO3基质中Bi3 对Eu3 的能量传递和敏化作用,结果表明:Bi3 确实对Eu3 起到了敏化作用,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方式为共振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