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葡萄在我国发展呈迅猛的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栽培地的地力逐渐下降,导致葡萄减产,效益下滑,如何使其增产、增效,施肥是一项主要措施。本文结合多年生产实践,就人工栽培葡萄施肥技术进行论述,供各位在生产实际中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模糊思维的理论与方法,根据欲生产的产品的几项指针进行最优模糊方案决策.在对各评价指针的权重确定中,该文采用了客观赋值法——熵值法,同时它又与专家评价确定权重的主观赋值法相结合,使权重确定更科学、准确、合理.丈中最后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水为工质,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流量下非达西流区饱和微球床多孔介质的阻力压降,并将其与不同学者给出的非达西流区内Ergun型方程的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一些Ergun型方程能较好地预测饱和多孔介质的阻力压降变化趋势,但在紊流流动区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仍有33%左右的偏差,在此基础上,通过无量纲化Ergun型方程,确定了非达西流的流区划分;利用最小二乘法归结出不同流区内的阻力计算公式,其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偏差在±2.5%以内。  相似文献   
14.
利用真空脉冲渗碳技术和真空感应渗碳技术对20CrMnTi钢进行表面强化,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显微硬度测试等技术手段,探究不同压力下,2种工艺对表面渗层微观组织结构、硬度梯度以及耐磨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同渗碳压力下,真空感应渗碳表面硬度高于对应的真空脉冲渗碳工艺的表面硬度值,渗层厚度、耐磨性能也都优于对应的真空脉冲渗碳工艺,当渗碳压力为-70kPa时,真空脉冲渗碳工艺的磨损速率达到8. 34×10~(-7)cm~3/min·N,真空感应渗碳的磨损速率为6. 27×10~(-7)cm~3/min·N,摩擦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有意义图像水印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图像数字水印技术,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基于小波变换域的有意义图像数字水印算法,并运用Matlab进行了多种仿真攻击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较好地保持了图像的质量,并且对常见的水印攻击方法有较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基于RGB图像色彩空间冗余的Patchwork盲文水印算法, 此算法实现简单、安全性透明性好、易于水印的检测, 同时常见的仿真攻击实验也表明此算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7.
鉴于许多大规模复杂动态网络都显示出某种群体性同步运动,何光明与杨静宇讨论了非线性耦合动态网络的自适应同步,通过运用微分方程中的不变原理建立自协调反馈强度的线性反馈因子,发展了一种促进相关系统同步的方法,并通过数值实验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继续何光明与杨静宇的工作,研究一类具有非均匀耦合强度的非线性耦合动态网络的自适应渐近同步与自适应渐近稳定。给出非线性耦合动态网络自适应渐近同步与自适应渐近稳定的定义,并运用微分方程中的李雅普洛夫方法建立系统实现自适应渐近同步的充分条件与实现自适应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最后通过数值实验验证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TA2钛合金间隙式真空渗碳工艺,采用L_9(3~3)正交设计方案研究温度、压强、甲烷乙炔气氛配比对TA2钛合金渗碳层硬度、厚度及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TA2钛合金渗碳层影响最大。正交试验最佳的工艺参数为温度940℃,压强-70 k Pa,甲烷和乙炔的配比为7∶1,此时钛合金的硬度最佳可达到972.8 HV,渗层厚度可达136μm。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是:温度甲烷乙炔气氛配比压强。  相似文献   
19.
Graphene–ZnO nano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successfully through a one-step solvothermal approach. The morphology,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prepared nano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laser micro Raman spectroscopy,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The outcomes confirmed that this approach is comparatively steady, practicable, and operable compared with other reported methods.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the graphene-ZnO electrodes was analyzed through cyclic voltammetry, altering-current(AC) impedance, and chronopotentiometry tests. The graphene–ZnO electrodes exhibited an improved electrode performance with higher specific capacitance(115 F·g-1), higher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and higher energy density than the graphene electrodes and most reported graphene–ZnO electrodes. Graphene–ZnO nanocomposites have a steady reversible charge/discharge behavior, which makes them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s(E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