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化学   11篇
综合类   6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采用化学分析,低温氮吸附,穆斯堡尔谱和程序升温还原(TPR),X光粉末衍射(XRD)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方法制备的Fe(Ⅲ) Y沸石的结构特征,铁的状态和还原性. 发现在弱酸和弱碱性溶液中制备的Fe(Ⅲ) Y沸石具有更稳定的骨架结构,脱铝较少,Fe(Ⅲ)以四面体状态存在. 焙烧后,Fe(Ⅲ)的状态由四面体形式转变为八面体,并且形成10 nm的超细粒子,在穆斯堡尔谱上观察到四极分裂的双线谱. 但在强酸溶液中制备的Fe(Ⅲ) Y,除了超细的α-Fe2O3外,还观察到较大颗粒的α-Fe2O3和α-Fe2O3*Y. 它们对应不同的局域环境,在穆斯堡尔谱上分别对应于二组磁分裂的六线谱和一组四极分裂的双线谱.  相似文献   
12.
13.
14.
运用EXAFS技术对加入P2O5或TiO2的MO-Ni-γ-Al2O3体系中Mo、Ni的K吸收边进行了分析,获得了体系中金属组分原子周围的微观结构信息,从而进一步证实P或Ti的加入有助于含量较高的Mo、Ni在载体表面的高度分散,样品中适量的P有助于形成较多的八面体结构,所有含P的样品中八面体结构含量均高于含Ti的样品,八面体结构Mo-O键上的氧在加氢脱硫反应中较易被硫取代,因而提高反应活性,这是含八面体结构较多的MoNiP样品的加氢脱硫活性优于MoNiTi样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IR-TPD、XPS和脉冲微反等技术,研究了Ni、W、P组分及样品硫化对加氢裂解催化剂酸性质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影响催化剂加氢裂解活性的主要因素以及样品硫化后金属组分的表面状态.结果表明:载体负载Ni。W、P组分和样品硫化后,催化剂的酸性质均发生复杂的变化,然而这些酸性质变化对催化剂的加氢裂解活性的影响却很小,样品硫化后,催化剂表面产生低价和不饱和配位的金属活性组分,同时Ni、W组分在催化剂表面富集,其中W组分在催化剂表面富集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加氢裂解活性.  相似文献   
16.
用FT-IR和NH_2-TPD研究了稀土含量相同时脱铝程度不同的四种REUSY沸石的酸性质. 并对复杂羟基谱的归属进行了讨论. 同时将酸性质与骨架的Si、Al分布, 非骨架组份以及二次孔相关联, 提出浅、中度脱铝时主要脱除与超笼中HFOH相关联的Si(3Al)和Si(2Al)单元中的Al, 深度脱铝时则脱除与六方柱笼和方钠石笼中LFOH 羟基相关联的Si(1AI)中的铝和少量Si(2Al)中的铝. 另外发现, 非骨架组份使一部分HFOH羟基不能被吡啶分子接近. 而二次孔的形成使一部份LFOH 能被吡啶分子接近. 随着脱铝深度的加深, 总酸、B酸、L 酸量都减少. 但强酸和B酸的强度均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7.
通过程序升温还原法和原位傅里叶红外光谱方法,研究了钼镍系列加氢处理催化剂的还原性质和酸性质,以噻吩为探针分子,用脉冲微反方法研究了该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研究表明,第三组分的加入,引起了该催化剂的表面酸性质和加氢脱硫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