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52篇 |
免费 | 552篇 |
国内免费 | 870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240篇 |
晶体学 | 34篇 |
力学 | 162篇 |
综合类 | 107篇 |
数学 | 380篇 |
物理学 | 1031篇 |
综合类 | 42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111篇 |
2022年 | 115篇 |
2021年 | 106篇 |
2020年 | 96篇 |
2019年 | 123篇 |
2018年 | 146篇 |
2017年 | 74篇 |
2016年 | 77篇 |
2015年 | 116篇 |
2014年 | 280篇 |
2013年 | 210篇 |
2012年 | 238篇 |
2011年 | 291篇 |
2010年 | 339篇 |
2009年 | 361篇 |
2008年 | 390篇 |
2007年 | 413篇 |
2006年 | 327篇 |
2005年 | 267篇 |
2004年 | 283篇 |
2003年 | 227篇 |
2002年 | 191篇 |
2001年 | 192篇 |
2000年 | 154篇 |
1999年 | 188篇 |
1998年 | 146篇 |
1997年 | 153篇 |
1996年 | 131篇 |
1995年 | 162篇 |
1994年 | 159篇 |
1993年 | 103篇 |
1992年 | 127篇 |
1991年 | 103篇 |
1990年 | 114篇 |
1989年 | 107篇 |
1988年 | 59篇 |
1987年 | 57篇 |
1986年 | 47篇 |
1985年 | 54篇 |
1984年 | 35篇 |
1983年 | 53篇 |
1982年 | 49篇 |
1981年 | 39篇 |
1980年 | 27篇 |
1979年 | 18篇 |
1978年 | 11篇 |
1963年 | 8篇 |
1958年 | 14篇 |
1957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本文测定了三个3(或4)-取代苯甲亚氨酸乙酯(1)和八个N-氰甲基-3(或4)-取代苯甲亚氨酸乙酯(2)的~(13)C-NMR谱。归属了1 和2和各碳化学位移。求得了的取代基化学位移(substituent Chemical Shift,SCS)。碳-13化学位移与单取代苯的取代基化学位移(SCS)的相关分析表明:4-取代苯甲亚氨酸酯1 b~g和2b~e中,除C_(2,6)外,其他各芳碳的化学位移值与加和规则基本相符;3-取代苯甲亚氨酸酯1h~j和2f~h中,除C_1外,其他各芳碳的化学位移值与加和规则基本相符。另外,本文还进行了碳-13化学位移与σ_(I)/σ_(R)~O和F/M的双参数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02.
噻吩甲酰基吡唑啉酮缩β-丙氨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极谱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非水溶剂中 ,β 丙氨酸与 1 苯基 3 甲基 4 (2 噻吩甲酰基 )吡唑啉酮 5反应合成新型酰基吡唑啉酮席夫碱化合物 1 苯基 3 甲基 4 (2 噻吩甲酰基 )吡唑啉酮 5缩 β 丙氨酸 (HL) .通过回流席夫碱和金属硝酸盐合成了UO2 (Ⅱ )、Cu(Ⅱ )、Co(Ⅱ )和Fe(Ⅱ )金属配合物 .在乙酸 乙酸钠 (pH =4 .6 )缓冲溶液 饱和甘汞电极体系中 ,测量电位 - 1.2 4V处 ,测得铜配合物的极谱波 .元素分析及摩尔电导值表明 ,新配合物的组成为 [UO2 L2 ]·H2 O ,[CuL2 ]·2H2 O ,[CoL2 ]·2H2 O和 [FeL2 ]·2H2 O .运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热谱和磁矩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配合物的中心离子 (除UO2 2 + 以外 )均为 6配位 .铜配合物的Cu2 + 还原产生峰电流 ,其电极反应转移 1个电子 . 相似文献
103.
REBa2Cu3O7-x (RE:钇、钆等稀土元素,REBCO)高温超导体因其具备较高的不可逆场和上临界场等优越性能,一经发现就备受关注。但由于材料本身固有的陶瓷性及弱连接等属性,导致其实际应用起来难度较大。目前,人们已经发展了诸多制备工艺来克服这些困难,实现了REBCO超导体的实际应用。按照前驱膜沉积方法可将REBCO超导薄膜的制备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本文综述了物理气相沉积(PVD-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法中多源共蒸发法制备REBCO超导薄膜的技术起源及演变历程,并与金属有机沉积、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脉冲激光沉积等不同方法生产的REBCO超导带材进行对比,突出多源共蒸发法制备的REBCO薄膜性能优异、在商业化生产效率上具有更大的优势。最后对多源共蒸发法制备REBCO超导薄膜进行总结及展望,解决多源共蒸发沉积制备REBCO薄膜的成相机理、提高薄膜的钉扎中心等问题对未来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楼建玲 李智焕 叶沿林 江栋兴 华辉 李湘庆 张双全 郑涛 葛愉成 孔赞 吕林辉 李琛 卢飞 范凤英 李忠宇 曹中鑫 马立英 Faisal 徐瑚珊 胡正国 王猛 雷相国 段利敏 肖志刚 黄天衡 付芬 章学恒 郑川 余玉洪 涂小林 张亚鹏 杨彦云 张宏斌 唐彬 田育林 欧阳珍 黄美容 徐治国 岳珂 高启 《中国物理 C》2008,32(Z2):41-43
The β-delayed neutron and γ spectra of neutron-rich nucleus 21N using β-γ and β-n coincidence measurements we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irteen new neutron groups ranging from 0.28 MeV to 4.98 MeV and with a total branching ratio 88.7±4.2% were observed. One γ transition among the excited states of 21O, and four γ transitions among the excited states of 20O were identified in the β decay chain of 21N. The ungated half-life of 83.8±2.1 ms was also determined for 21N. 相似文献
105.
106.
A highly efficient W3 Y-branch filter in a two-dimensional photonic crystal slab with triangular lattice of air holes i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and its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are measured. By accurately adjusting the size of the resonant cavities, the minimum wavelength spacing of 7 nm between two channels is realized. The corresponding resonant wavelengths of the two cavities agree well with the calculated ones. This implies that this kind of fiIter may be promising in integrated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system. 相似文献
107.
108.
X射线光栅微分相衬成像对由轻元素构成的物质的内部探测具有传统吸收成像无法比拟的优势, 尤其在癌症的早期诊断和轻元素材料及器件的无损检测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 大视场成像是影响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重要因素. 针对大视场成像的客观需求, 基于菲涅耳衍射原理和光栅结构特征, 建立了量化物理模型用于分析影响成像视场的因素, 提出了实现大成像视场的有效途径, 为未来大视场光栅微分相衬成像方法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9.
基于带电粒子活化测谱方法在SGⅡ-U装置上开展了皮秒激光靶背鞘场机制质子加速实验研究,对靶参数进行了优化.利用带电粒子活化测谱方法测量了相同激光条件、不同Cu薄膜靶厚度情况下靶背鞘场加速质子的最高截止能量、角分布、总产额以及激光能量到质子的转化效率等关键参数.实验发现,SGⅡ-U皮秒激光靶背鞘场加速机制的最佳Cu薄膜靶厚度为10 μm,对应质子最高能量接近40 MeV,质子(>4 MeV)总产额约4×1012个,激光能量到质子的转化效率约2%.薄膜靶更厚或者更薄都会降低加速质子的最高截止能量;当靶厚减薄至1 μm时,皮秒激光的预脉冲开始对靶背鞘场产生显著影响,质子最高截止能量急剧下降,高能质子束斑呈现空心结构;而当靶厚增加至35 μm时,虽然质子束的能量有所降低,但是质子束斑的均匀性更好. 相似文献
110.
The work proposes a three-laser-beam streak tube imaging lidar system. Besides the main measuring laser beam,the second beam is used to decrease the error of time synchronization. The third beam has n+0.5 pixels' difference compared to the main measuring beam on a CCD, and it is used to correct the error caused by CCD discrete sampling. A three-dimensional(3D) imaging experiment using this scheme is carried out with time bin size of 0.066 ns(i.e., corresponding to a distance of 9.9 mm). An image of a 3D model is obtained with the depth resolution of 2 mm, which corresponds to ~0.2 pixe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