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2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89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61篇 |
晶体学 | 3篇 |
力学 | 2篇 |
综合类 | 10篇 |
数学 | 24篇 |
物理学 | 81篇 |
综合类 | 19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1937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281.
乙烯利对绿豆下胚轴不定根形成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烯利在10~(-8)~10~(-5)mol/L浓度范围内,对绿豆下胚轴切段不定根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0~(-8)mol/L乙烯利与10~(-4)mol/LIBA混合处理,生根数比二者单独处理生根数之和高出10.38%,即两者表现出协同效应.绿豆下胚轴切段切下后0~12h和36~48h两个时间段内用乙烯利处理,其不定根发生率较高,说明在绿豆下胚轴不定根形成的诱导期和起始晚期外施适当浓度的乙烯有利于根原基形成,并促进不定根发生. 相似文献
282.
Word排版已为广大计算机用户所熟悉,但要排一篇长篇复杂的文档并不是一件易事,本文从专业、实用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如何把一篇长几十页的文档排成具有专业水准的目标文档的全过程。在整个文章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目标文档的要求;二是目标文档的规划;三是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技巧,而在操作阐述上又重点强调了样式和分节对于排版的重要性,因为样式和分节是实现高效率和实现复杂排版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83.
α,ω-双(γ-氨基丙基)聚二甲基二苯基硅氧烷预聚体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六苯基环三硅氧烷和1,3 双(γ 氨基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在硅醇钾催化下的开环共聚合,合成了α,ω 双(γ 氨基丙基)聚二甲基二苯基硅氧烷预聚体,并用UV、IR、1H NMR、GPC对其化学结构和一些性质进行了表征和测定. 相似文献
284.
硅苯和锗苯与2,3-二甲基丁二烯杂Diels-Alder反应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LYP/6-311G(d,p)水平上研究了硅苯和锗苯与2,3-二甲基丁二烯的两类杂Diels-Alder反应的微观机理、势能剖面、取代基效应和溶剂效应.计算结果表明,所研究反应均以协同非同步的方式进行,且C—Si或C—Ge键总是先于C—C键形成.在硅苯或锗苯分子作为杂亲二烯体的[2+4]反应中,endo进攻方式的非同步性比exo进攻稍大一些,而后者比前者一般要稍稍有利一些.在硅苯或锗苯分子作为杂二烯烃的[4+2]反应中,反应非同步性的大小与产物中不对称的亲二烯体上的取代基与硅或锗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且在动力学上总是非同步性较大的反应更容易进行一些.硅或锗原子上的CCl3或NH2取代基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一般有利于反应的进行,而C(CH3)3取代基的影响则相反.[2+4]反应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均远比相应的[4+2]反应容易进行,这与实验完全一致.苯和甲醇溶剂对所研究反应的势能剖面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8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34种痕量元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34种痕量元素,样品于聚四氟乙烯封闭坩埚中用氢氟酸和硝酸溶解,运用干扰方程校正光谱干扰,用内标校正消除基体影响。方法检出限(3s/k)在0.046~160 ng.g-1之间。通过分析4个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对所提出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做了考核,所得测定结果与标准物质的认定值相吻合,各元素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 相似文献
286.
利用半经验分子轨道理论AM1方法,研究了烯酮及取代烯酮与环戊二烯环加成反应机理。采用Berny梯度法优化得到各反应的过渡态和中间体,并进行了振动分析确认。计算结果表明,该环加成反应是按照协同的非同步途径进行的,经过一个四元环发生扭曲的过渡态,并有部分电荷从环戊二烯迁移到烯酮或取代烯酮上,前线轨道分析表明反应机理为“2×[1+1]”机理;而氯甲基取代的烯酮与环戊二烯的环加成反应是按照分步途径发生的。计算结果可以很好地说明实验所观察到的立体选择性,并根据烯酮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对反应机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87.
利用二亚胺配体和双齿膦配体成功合成了一种新的中性一价铜配合物,通过~1HNMR、~(13)CNMR、~(31)PNMR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为典型的扭曲四面体构型,在固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理论计算显示,中心金属离子对最高电子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电子未占轨道(LUMO)贡献很小,且配合物的最低能量电子跃迁主要是配体间的电荷跃迁(LLCT)。该配合物在固态表现出了较高效率和长寿命的室温发光。通过对比298K和77K温度下的光物理数据,确定了该配合物的室温发射光为磷光。 相似文献
288.
289.
290.
[2+2]环加成反应是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反应,其机理的研究一直是实验和理论工作者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从理论的角度综述了三类[2+2]环加成反应的反应机理,即简单烯烃或炔烃参与的环加成反应、累积双键体系参与的环加成反应以及稀土钍化合物参与的环加成反应, 得出对于简单的烯烃或炔烃之间的环加成反应一般是按双自由基机理进行,而其他两类反应主要按协同或两性离子方式进行,并且从前线分子轨道作用理论角度分析了产生不同反应机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