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42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船家靠水吃水、高山汉靠山吃山的生计模式 ,从文化的视野来看船家以船为家 ,高山汉建房安吊脚安铺 ;船家信仰多神 ,高山汉特别崇敬祖先 ,凡此等等 ,一方面表现了族群生存策略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族群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2.
蔡华教授: 喜闻您荣获法兰西科学院颁发的法语国家大奖(金奖),这是人类学本土化或中国化的一项伟大成就,对此,我以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全体同仁向您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敬意! 中国历史悠久而连绵,文化多样而自成体系,民族众多而团结,是人类学的一座学术宝库,您的成功证明只要认真把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对中国浩如烟海历史文献的解读,对中国当代社会伟大转  相似文献   
23.
教育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田野工作的方法也是其重要研究方法 ,在多民族国家中 ,应实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其目标是培养既能保持自我文化认同又能适应 2 1世纪的具有跨文化意识态度和行为的全球人。  相似文献   
24.
中国人类学有三个圈子要研究,第一圈就是核心圈,叫做农民的,城乡关系,包括农民的研究;第二圈是当时少数民族自治,或者由土司统治的,跟中央朝廷形成朝贡关系的;第三圈就是或者跟中央朝廷形成朝贡关系,或者没有的,但是史书上有记载的这些外国的风物、民俗、人情。中国古代如此之多的海外研究技术,到了现代的时候衰败了,为什么衰败了?因为我们从一个天下主义的观念,转型成为国族主义,内部化了。所以现在对人类学至为关键的是,不只是要从事海外研究,而是要在一个比较天下主义的观念下面去思考人类学未来的走势。  相似文献   
25.
于2002年刚成立的中国社科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2002年11月15—16日在北京奥林匹克饭店主办了高规格、高档次、高水平的“海外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国际上著名的海外华人研究权威学者:台北中研院院士李亦园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王赓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主任陈志明教授、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庄英章教授、北京大学华人华侨研究中心主任周南京教授、暨南大学  相似文献   
26.
汉民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蛮、夷、戎、狄溶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的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此所谓汉民族形成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27.
中国人类学比较早就注意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历史研究方法相结合,把对“异文化”的研究和对“本文化”的研究相统一,这是中国人类学对世界人类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28.
汉族是一个没有统一宗教的民族,但民间信仰却异常丰富多彩。而民间信仰中最原始的自然崇拜,诸如动物崇拜、植物崇拜、风雨雷电崇拜、山川水火崇拜、日月星辰崇拜等还在民间广为流传。众所周知,自然神是中国历史上最普遍崇拜的神。自然崇拜不仅是在汉族民间延续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29.
通过对杨志强教授的访谈,探讨了"古苗疆走廊"形成的历史背景、族群文化多样性背后的"国家化"和汉族移民文化的普遍影响、"跨民族"/"跨族群"的地域文化整体性、近年来出现的文化"族界化"现象等问题;对"古苗疆走廊"沿线周边地区的各民族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共生"关系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特点进行了若干回顾,并对今后中国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30.
对中国历史文献进行人类学解读和分析正是历史人类学所要求的。历史学与人类学之所以相汇 ,一是人类学家对历史的关怀 ,二是历史学家对人类学的兴趣。历史人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既有人类学家的努力 ,又有历史学家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