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彭兆荣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4)
中国的饮食传统博大精深,充满智慧,是一门特殊的学问.从中国饮食的思维形态和语言表述策略等方面进行人类学的探讨,是对中国饮食文学表述的一种反思性尝试. 相似文献
12.
彭兆荣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4,(1):63-68
中国的饮食传统博大精深,充满智慧,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在我国,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索研究者少,文章试图从中国饮食中的“治疗”“养生”与“身体想象”等方面探讨生命的哲理,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彭兆荣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4,(5):62-66
“工”看上去无论是字形构造还是意义与意思,都值得考究;它似乎都极其简单平凡;然而,追其远,索其古,却发现其极其不简单平凡,形成了中华文明完整体系中独特的“工业”形制;它既神圣又世俗,既抽象又具体,既深邃又平易。其中“工-贡”之间的特殊关联,产生了我国古代一种登记制度,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值得引起遗产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应偏向于不同族群文化的共时性关怀 ,因为 ,目前的人类学在中国是一个具有巨大潜质的学科 ,它的开放性、整合性、战略性、应用性价值非其他学科所能替代 ,尤其对已经改革开放了的中国更是如此。今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应该更注重本土的研究 ,即中国人研究中国问题 ,做符合国情的调查研究和“文法”提升 ,同时 ,对中华文化传统也要有一个基本透视 相似文献
15.
16.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兆荣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5,(4)
就乡村旅游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和因素进行探讨,认为乡村旅游与其说是在“乡村空间”里旅行,还不如说是在“乡村概念”中旅游。“乡村魅力”对于都市人群来说或许并不是换一个“地方”,而是换一种体认“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彭兆荣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3,(1)
以瑶族和汉族的盘瓠神话以及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神话—仪式理论,对历史记忆中的“事实/虚构”进行分析。试图证明:社会历史记忆作为族群的一种策略性选择,与族群认同和在特殊情境下的生存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事实”与“虚构”本身都构成了社会历史不可或缺的元素和要件。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换为普及教育、素质教育。适应这种变化,人类学民族学硕士研究的工作应该强化。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不降低质量。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广西民族学院等单位的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彭兆荣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0,(4):10-14
对文学的反思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知识场域,即用知识考古的方式求得对文学意义新的开掘。对于日益僵化、窄化的文学(无论是概念、理念、范式、学科整合,还是分析方法、研究手段),这种反思性建构工作都是必须的。文章试图从“文学”中“学文”的线索入手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彭兆荣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3,(2):77-82
中国饮食传统彪炳于世,“品味”是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文化表达和身体体验,然而,学术界从人类学角度对这一文化现象和身体经验进行的研究非常鲜见,文章以民族志范式对我国饮食的“味道一品味”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遗产中的“反哺”表述,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