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48篇
  免费   2478篇
  国内免费   3516篇
化学   4625篇
晶体学   183篇
力学   679篇
综合类   341篇
数学   1598篇
物理学   4592篇
综合类   19324篇
  2024年   142篇
  2023年   467篇
  2022年   612篇
  2021年   603篇
  2020年   498篇
  2019年   643篇
  2018年   619篇
  2017年   430篇
  2016年   479篇
  2015年   660篇
  2014年   1423篇
  2013年   987篇
  2012年   1094篇
  2011年   1189篇
  2010年   1238篇
  2009年   1318篇
  2008年   1405篇
  2007年   1462篇
  2006年   1293篇
  2005年   1114篇
  2004年   1066篇
  2003年   965篇
  2002年   845篇
  2001年   842篇
  2000年   914篇
  1999年   1001篇
  1998年   825篇
  1997年   863篇
  1996年   756篇
  1995年   728篇
  1994年   703篇
  1993年   626篇
  1992年   586篇
  1991年   550篇
  1990年   463篇
  1989年   394篇
  1988年   208篇
  1987年   166篇
  1986年   163篇
  1985年   149篇
  1984年   156篇
  1983年   126篇
  1982年   127篇
  1981年   91篇
  1980年   82篇
  1979年   39篇
  1978年   30篇
  1965年   23篇
  1964年   16篇
  1957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DFT/GGA)方法,在PW91/DNP水平上研究了低聚合物Pn(n=1-5)的稳定性和化学活性。结果表明:随着聚合度增加,Pn的稳定性降低,化学活性增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化合物P在TiO2(100)表面的吸附,通过吸附前后化合物P的Mulliken charge和前线轨道分析表明:当P吸附在TiO2(100)表面时,P向TiO2(100)表面转移0.692 e电荷,前线轨道能隙变窄。通过吸附前后TiO2(100)表面的能带和态密度分析表明:在TiO2(100)表面吸附了化合物P后,能带向低能区移动,且TiO2中价带和导带间的禁带消失。理论预测的结果与实验值吻合。  相似文献   
992.
超宽谱微波急性辐照对大鼠外周血血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90 kV/m低剂量和180 kV/m高剂量超宽谱微波全身一次辐照大鼠10 min,于照后5个时相点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参数测定。结果发现:低剂量微波辐照后0 h WBC总数就开始升高;高剂量微波辐照后0 h WBC总数明显升高,辐照后12和24 h,WBC总数下降,在188 h时WBC总数又显著升高。RBC,HGB,HCT和RDW-CV在两个剂量辐照后24 h内升高,至辐照后188 h,降至正常水平。红细胞的MCV,MCH在两个剂量的微波辐照后无显著变化。低剂量微波辐照后3,12,24 h,MCH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值,高剂量微波辐照后仅在照后24 h内MCH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值。在两个剂量辐照后,血小板总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值。辐照后24 h和188 h PDW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值;MPV,P-LCR在两个剂量辐照后188 h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值。实验结果表明:低剂量和高剂量的微波辐照均可造成机体类似急性炎症性反应,对红细胞形态和功能影响较小,可使骨髓生成和释放红细胞及血小板增加。  相似文献   
993.
 为进行弱信号检测,研究在脉冲雷达中获得大信号时间宽度与信号带宽积的方法,利用伪随机编码方法调制超宽带短脉冲,可以在保持子脉冲信号带宽的情况下,以低功率发射长脉冲串类噪声信号,而提高信号的能量,提高探测距离。通过仿真实验得出,利用伪随机编码技术可以使超宽带信号具有更强的探测能力,可以在回波信号功率水平远远小于噪声水平(如信噪比5%)的情况下实现对探测目标的高保真成像。  相似文献   
994.
基于频域方法实现了数字记录和再现三维物体离轴全息图.通过频谱对应关系求得各个面的频谱分布,使用数字滤波方法,成功地消除了零级衍射和共轭像;通过改变再现距离,分别获取了三维物体各个截面的再现像.  相似文献   
995.
在2×1.7串列加速器上利用束-箔方法和装有CCD的Spectrapro-500i光谱单色仪的测量装置,在2MeV束能下研究了250nm—350nm波长范围离化态氧原子光谱.在250nm—350nm范围已确定的201条光谱线,确定的跃迁大部分属于OⅡ到OⅣ原子的n,l能级间的跃迁,一些实验结果与现有理论一致.实验发现,在这个范围的光谱大都属于弱跃迁谱线,并且许多谱线是以前没有观测到的. 关键词: 串列加速器 氧离子 CCD 光谱  相似文献   
996.
二项式光场与级联三能级原子的量子纠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量子熵理论,研究了二项式光场与级联三能级原子的量子纠缠,讨论了光场与原子的初始参量对其量子纠缠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二项式光场的特性,可以揭示从相干态到数态之间的所有态光场与三能级原子相互作用时的量子纠缠性质.选择适当的系统参数可以制备稳定的光场-原子qutrit纠缠态. 关键词: 二项式光场 级联三能级原子 光场熵 量子纠缠  相似文献   
997.
铝互连线的电迁移问题及超深亚微米技术下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文杰  易万兵  吴瑾 《物理学报》2006,55(10):5424-5434
铝互连线的电迁移问题历来是微电子产业的研究热点,其面临的电迁移可靠性挑战也是芯片制造业最持久和最重要的挑战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超深亚微米(特征尺寸≤0.18 μm)铝互连技术面临了更加复杂的电迁移可靠性问题.从电迁移理论出发,分析概括了铝互连电迁移问题的研究方法,总结了上世纪至今关于铝互连电迁移问题的主要经验;最后结合已知的结论和目前芯片制造业现状,分析了当前超深亚微米铝互连线电迁移可靠性挑战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总方向. 关键词: 电迁移 铝互连 微结构  相似文献   
998.
中间层Re的加入对覆膜钡钨阴极性能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玉涛  张洪来  刘濮鲲  张明晨 《物理学报》2006,55(12):6677-6683
研究了一种新型的覆膜钡钨阴极——双层膜(Os-W/Re膜)钡钨阴极.对这种新型阴极的发射性能进行了测试,重点对其老炼前后表面薄膜的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表明中间层Re膜的加入使覆膜钡钨阴极的性能得到了改善.通过对Os-W双元合金膜钡钨阴极和Os-W/Re双层膜钡钨阴极发射特性的比较,发现Os-W/Re双层膜阴极的直流发射性能好于Os-W合金膜阴极.对两种阴极激活后发射表面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Os-W/Re双层膜阴极激活后表面形成的三元合金膜是其发射特性优于Os-W合金膜阴极的主要原因.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比较两种阴极激活老炼后的表面状态,结果表明:Os-W合金膜阴极在老炼一段时间后,其表面薄膜出现开裂,这会导致阴极发射均匀性下降;而Os-W/Re双层膜阴极在同样老炼条件下,发射表面薄膜均匀并保持完整,从而确保覆膜钡钨阴极发射均匀性和工作可靠性. 关键词: 双层膜钡钨阴极 Os-W/Re膜 Os-W膜 薄膜开裂  相似文献   
999.
机载稳瞄控制系统模型及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璟玥  纪明  王惠林 《应用光学》2006,27(6):491-496
瞄准线高精度稳定是机载光电稳瞄系统的主要指标和关键技术。根据四框架稳瞄系统的工作原理,以手动跟踪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稳瞄伺服控制系统模型。考虑到直升机扰动特点,对线扰动、角速率扰动、摩擦力矩、弹性力矩等各种扰动因素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在各种扰动因素作用下利用Matlab对机载高精度稳瞄系统的手动跟踪控制模式进行了仿真设计分析和理论研究,设计出适合的控制器。此模型在实际系统中获得验证,对稳瞄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离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微观动力学理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X射线、γ射线、电子、中子、质子和重离子等对生物体系的辐照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论。重离子辐照中特有的倒转深度剂量分布,即Bragg峰,成为放射治疗的理想工具。通过对重离子辐照生物组织物理过程的分析,提出了重离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三步物理过程,即核相互作用导致的核碎裂、库仑相互作用的电子激发和生物分子在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下的弛豫,最终导致生物分子新结构的形成。由于物理过程是后期辐照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的基础,因此建立描述离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物理过程的微观动力学理论是十分迫切的。The status of studying biology system therapy with X-rays, γ-rays, neutron, proton, and heavy ions is reviewed. The depth dose profile, called Bragg profile, makes heavy ion an ideal tool for radiotherapy. The physical process of therapy with heavy ions is analyzed and a 3-step interaction processes of heavy ions with biomolecules is proposed, that is, nuclear fragmentation in nuclear interaction, electron excitation in Coulomb interaction, and the biomolecules relaxation in surroundings, finally leads to a new structure of biomolecule. Since this physical process is the base of the following chemical process and biological process, a dynamical microscopic approach is strongly demanded to be buil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