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83篇 |
免费 | 153篇 |
国内免费 | 214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58篇 |
晶体学 | 8篇 |
力学 | 47篇 |
综合类 | 20篇 |
数学 | 203篇 |
物理学 | 358篇 |
综合类 | 15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61篇 |
2014年 | 101篇 |
2013年 | 69篇 |
2012年 | 113篇 |
2011年 | 119篇 |
2010年 | 92篇 |
2009年 | 125篇 |
2008年 | 133篇 |
2007年 | 133篇 |
2006年 | 139篇 |
2005年 | 134篇 |
2004年 | 114篇 |
2003年 | 122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76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6篇 |
1962年 | 5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TiO_2/SiO_2纳米薄膜的光催化活性和亲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 sol-gel工艺在钠钙玻璃表面制备了均匀透明的 TiO2/SiO2复合纳米薄膜 .实验结果表明 : 当 SiO2添加量较高时 , TiO2/SiO2复合纳米薄膜的光催化活性明显降低 ;当 SiO2添加量较低时 ,TiO2/SiO2复合薄膜的光催化活性无明显变化 .在 TiO2薄膜中添加 SiO2,可以抑制薄膜中 TiO2晶粒的长大 ,同时薄膜表面的羟基含量增加 , 水在复合薄膜表面的润湿角下降 , 亲水能力增强 .当 SiO2含量为 10%- 20%(摩尔分数)时获得了润湿角为 0°的超亲水性薄膜 . 相似文献
103.
光催化产氢可以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是非常有前景的产氢技术之一.然而,光催化产氢的瓶颈在于如何提高光催化产氢效率和光催化剂的稳定性,以及降低产氢成本.因此,开发廉价、易于制备的产氢光催化剂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作为一种非金属半导体光催化剂,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良好的化学和热稳定性、极佳的光电性能、强的抗氧化能力等.更为重要的是,g-C_3N_4具有合适的能带结构,能够利用可见光.因此,g-C_3N_4已广泛应用于光催化降解、空气净化、光解水和光催化CO2还原等领域.然而,体相g-C_3N_4仍然暴露出一些缺点,例如比表面积小、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率高和反应动力学差等.将体相g-C_3N_4剥离成g-C_3N_4纳米薄片是提高光催化效率的有效方法.薄层g-C_3N_4纳米片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比体相的g-C_3N_4有更好的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g-C_3N_4的光催化性能,本文通过在薄层g-C_3N_4表面均匀分散Au纳米颗粒来控制电荷载流子的流动.并通过光催化产氢和污染物降解来评估金/薄层氮化碳(Au/monolayer g-C_3N_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所有的Au/薄层g-C_3N_4复合材料均显示出优于体相g-C_3N_4的光催化性能,其中1%Au/薄层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具有最高的产氢速率(565μmol g.1h.1),且具有最佳的污染物降解能力.这主要归结于热电子的注入,而不是肖特基结.Au纳米颗粒的成功引入带来了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效应,SPR效应不仅能够提高光吸收效率,而且能够带来高效的热电子转移途径.热电子是从Au纳米颗粒表面注入到薄层g-C_3N_4纳米片的导带上.因此,Au/薄层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光生电子-空穴对迁移和分离效率,以及更低的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几率.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光致发光光谱(PL)、光电流和阻抗等表征手段研究了Au/薄层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性能提升的原因.结果表明,相比于薄层g-C_3N_4纳米片,Au/薄层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光电性能,因而光催化活性更高.此外,与薄层g-C_3N_4纳米片的光电流强度相比,Au/薄层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的光电流强度没有发生改变,这表明薄层g-C_3N_4纳米片导带上的光生电子不可能转移到Au纳米颗粒的表面.也就是说,肖特基结并没有参与到电子转移过程中,因此推测出整个光催化反应是热电子注入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4.
105.
正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工作研究了碳氢链较短的溴化辛基三甲铵(简写为C8NMe3Br)及辛基硫酸钠(简写为C8SNa)混合水溶液的一些表面化学性质:在表面及“油-水”界面上的混合吸附、在表面上的气泡寿命和在界面上的液滴寿命以及溶液在石蜡表面上的润湿性能.从这些性质了解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混合表面活性剂有很高的表面活性.1:1C8NMe3Br-C8SNa混合物的临界胶团浓度(cmc)为~7.5×10-3m,远小于单一表面活性剂.在此浓度时,表面张力低达~23达因/厘米;溶液-正庚烷的界面张力更低,达~0.2达因/厘米,亦远低于单一表面活性剂;(2)混合表面活性剂溶液有很高的气泡寿命及液滴寿命,亦即有较大的表面膜及界面膜强度;(3)混合溶液比单一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好;(4)不同比例的C8NMe3Br-C8SNa混合溶液的表(界)面总吸附量与1:1混合溶液的相近,当浓度较大时,吸附层中两者比例大多接近1:1,且表(界)面张力亦甚低:(5)与一般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情形完全不同,无机盐对1:1混合溶液的表(界)面张力影响很小.计算吸附量时,Gibbs公式应取1RT形式,而不采用对一般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适用的2RT形式.由此得出的最小平均“分子”面积为27~29Å2,表明吸附层中表面活性离子排列紧密,膜凝聚性强.上述结果充分说明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其本质主要在于附加的正、负电荷的库仑引力,由此导致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溶液的一系列表面化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6.
107.
General solutions of coupled thermoelastic proble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Whentheheatconductionequationinvolvesthetermofdeformationandthermoelasticequationscontaintemperature,thiskindofproblemiscalledcoupledthermoelasticproblem,whichtemperaturefieldandelasticfieldmustbesolvedsimultaneously[1,2].Ingeneral,theequatio…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In this article, we reported near-field research on azobenzene polymer liquid crystal films using 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y (SNOM). Optical writing and subsequently topographic reading of the patterns with subwavelength resolution were carried out in our experiments. Nanometer scale dots and lines wer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on the films and the smallest dot diameter is about 120 nm. The width of the line fabricated is about 250 nm. This method is also a choice for nanolithography. The mechanism of the surface deformation on the polymer films was briefly analyz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gradient force in the optical near field. Th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electric field near the tip aperture was numerically simulated using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FDTD) method 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