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0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220篇
化学   275篇
晶体学   15篇
力学   24篇
综合类   10篇
数学   137篇
物理学   229篇
综合类   103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7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5年   3篇
  1940年   2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A copper(Ⅱ) complex 1 of a novel macrocyclic polyamine ligand with hydroxylethyl pendant groups, 4,11-bis(hydroxylethyl)-5,7,7,12,14,14-hexamethyl-1,4,8,11-tetraazacyclotetradecane (L)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Rate enhancement for hydrolysis of p-nitrophenyl picolinate (PNPP) catalyzed by 1 was studied kinetically under Brij35 micellar condition. For comparisi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corresponding copper(Ⅱ) complex 2 of non-substituted macrocyclic polyamine ligand, 5,7,7,12,14,14-hexamethyl-1,4,8,11-tetraaza-cyclotetradecane (L') toward the hydrolysis of PNPP was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crocyclic polyamine copper(Ⅱ) complex 1 effectively catalyzed the hydrolysis of PNPP, and the pendant ligand hydroxyl group or deprotonated pendant ligand hydroxyl group can act as catalytically active species in the reaction. A ternary Complex kinetic model involving metal ion, ligand and substrate has been proposed, and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e reasonability of such kinetic model.  相似文献   
132.
合成了一种含有谷氨酸残基的长链烷基表面活性剂Nα-十二烷基-L-谷氨酸.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胶束体系在较温和条件下催化纤维素模型物甲基-β-D-纤维二糖苷(MCB)水解的反应. 研究表明此功能胶束对MCB水解为葡萄糖的反应在较低的温度(90℃)下就表现出明显的催化作用, 在pH 5.0附近具有最佳的催化水解效果.根据胶束催化的相分离模型获得MCB水解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m).研究了胶束与组氨酸(His)或谷氨酸(Glu)所组成的复配体系对MCB的催化水解作用. 结果表明: 氨基酸小分子的加入极大地促进了水解反应的进行, 而胶束与氨基酸在1:1的摩尔浓度配比时催化效果最好. 温度对水解反应速率以及副产物的产生有明显的影响. 在130℃, pH 5.0的水溶液中, 胶束与谷氨酸的复配体系催化MCB水解反应1.5 h后的葡萄糖收率可达到36.6%. 本文也对此催化体系催化MCB水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获得了催化反应的表观一级速率常数(kobsd), 计算得到催化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的活化能(Ea)为97.18 kJ·mol-1.  相似文献   
133.
对由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系统在线监测获取的结构响应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了结构响应的空间分布及与空间位移分布相关联的谱分布,初步分析了结构响应的空间分布及谱分布所隐含的结构性能特征及结构性能变化的可能趋势.研究表明,结构响应的统计分析及谱分析是揭示隐含的结构动力性能特征的可行方法,可以作为估计结构性能差异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4.
盘式干燥器的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盘式连续干燥器属于连续式搅拌物料传导干燥,本文应用E.U.Schlunder和N.Molekope针对间歇式搅拌物料传导干燥提出的“扩散理论”对盘式连续干燥器中物料的干燥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物料的干燥速率和料层温度。聚氯乙烯树脂的干燥实验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的较好,聚氯乙烯树脂的搅拌数在7至21之间。  相似文献   
135.
五种药材挥发油含量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河北安国所购木香等五种药材的挥发油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文献中报道的其他地区的同种或不同品种的同类药材进行了比较,以辨质量优劣,为今后购药择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6.
以对苯二胺为碳源,乙醇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合成红色荧光碳点(R-CDs)。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进行表征。 合成的R-CDs粒径约为(3.63±0.20) nm。 R-CDs的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480和620 nm,具有激发波长独立性,光稳定性好。 基于静态猝灭,R-CDs的荧光可以被过硫酸根(S2O82-)有效猝灭。 在2.5~120 μmol/L范围内,S2O82-的浓度与R-CDs的荧光猝灭程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70,检出限为1.2 μmol/L,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高灵敏度。 同时,该荧光传感体系可应用于自来水和湖水样品中S2O82-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决定着语言最深层次的内涵,二者密不可分。而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以传达语义为主要目的的语言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文化这一因素。本文首先指出语言、文化、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简单阐述了翻译和文化差异及其关系,进而探讨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8.
分析关键要素是制定关键策略的前提 ,以可拓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为基础 ,给出了确定物元的三个关键要素———关键事物、关键特征和关键量值的分析方法和基本步骤 ,并构建了相应的物元模型 ,讨论了策略生成的方法。进而应用该理论和方法对高等级公路路面进行选型研究。  相似文献   
139.
Ln(Ln=Y/Gd)VO4:Er3+/Nd3+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Ln(Ln=Y/Gd)VO4掺Er^3+或Nd^3+的近红外发光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光致发光(PL)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产品结晶良好,属于四方晶系,锆石结构。研究了Er^3+,Nd^3+的含量、煅烧时间、煅烧温度等对材料近红外发光性质的影响。在Ln(Ln=Y/Gd)VO4:Er^3+/Nd^3+中,存在明显的从VO4^3-向Er^3+/Nd^3+的能量传递。两种不同的LnVO4(Ln=Y/Gd)基质对发光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小浓度Bi^3+的掺人可以明显提高YVO4:Er^3+/Nd^3+的近红外发光强度。  相似文献   
140.
生物特征识别在信息安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掌纹识别作为一种新型生物特征识别方式,具有低失真、非侵入性和高唯一性等优势。传统掌纹研究大多使用自然光成像系统以灰度格式获取,识别精度很难进一步提升。为了获得更多的身份鉴别信息,提出利用多光谱掌纹图像代替自然光掌纹图像。针对现有掌纹识别算法由于没有考虑到不同光谱的特性而导致纹理细节丢失,识别精准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光谱图像融合的掌纹识别算法。该方法通过对不同光谱下的掌纹图像进行快速自适应二维经验模式分解(FABEMD),将多光谱掌纹图像分解成一系列频率由高到低的二维固有模态函数(BIMF)和一个残余分量,残余分量可被视为该光谱图像低频信息的初步估计。图像采集过程中光照条件很难保持稳定,而近红外光谱图像在进行FABEMD分解时对光照变换敏感,容易导致分解后的BIMF背景信息过于冗余;因此对分解后的近红外掌纹图像进行背景重建及特征细化,在对背景冗余信息进行平滑处理的同时可以有效增强高频信息的特征表达。为避免直接融合处理后引发的图像过度曝光问题,提出对近红外特征压缩后再融合。此外,提出了一种结合了注意力机制的改进残差网络(IRCANet),用于融合后的掌纹图像分类,在网络中引入分阶段残差结构,缓解了网络的退化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减少信息丢失,对于融合后的多光谱掌纹图像,分阶段残差结构能够稳定地将图像信息在网络间传输,但对图像中的高低频信息区分效果不够显著,为了使网络关注更多区分性特征,利用特征通道间的相互依赖性,在分阶段残差结构中结合了通道注意力(Channel Attention)机制。最终,在香港理工大学(PolyU)多光谱掌纹数据集上进行的综合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算法识别准确率能达到99.67%且具有良好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