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10篇 |
免费 | 702篇 |
国内免费 | 790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193篇 |
晶体学 | 82篇 |
力学 | 243篇 |
综合类 | 73篇 |
数学 | 353篇 |
物理学 | 1143篇 |
综合类 | 50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2篇 |
2023年 | 133篇 |
2022年 | 149篇 |
2021年 | 166篇 |
2020年 | 171篇 |
2019年 | 152篇 |
2018年 | 172篇 |
2017年 | 128篇 |
2016年 | 157篇 |
2015年 | 163篇 |
2014年 | 372篇 |
2013年 | 302篇 |
2012年 | 333篇 |
2011年 | 313篇 |
2010年 | 362篇 |
2009年 | 346篇 |
2008年 | 384篇 |
2007年 | 374篇 |
2006年 | 327篇 |
2005年 | 270篇 |
2004年 | 227篇 |
2003年 | 214篇 |
2002年 | 207篇 |
2001年 | 190篇 |
2000年 | 187篇 |
1999年 | 253篇 |
1998年 | 231篇 |
1997年 | 227篇 |
1996年 | 234篇 |
1995年 | 193篇 |
1994年 | 173篇 |
1993年 | 143篇 |
1992年 | 133篇 |
1991年 | 107篇 |
1990年 | 101篇 |
1989年 | 108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43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6篇 |
1963年 | 5篇 |
1960年 | 5篇 |
195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应用平面电磁波理论和菲涅耳公式分析了电磁波穿透不同介质的衰减特性,对不同的极化方式、入射角、介电常数、电导率、损耗角正切和频率下,电磁波在介质间的透射性能及介质中的传输衰减特性进行了分析,对常见的普通混凝土墙、37砖墙、24砖墙、石膏空心板、水泥泡沫板、木板和玻璃与频率的衰减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比较了新砌混凝土墙、实心粘土砖墙和多孔粘土砖墙的损耗特点,将仿真结果与实际测量及参考文献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仿真的墙体频率衰减趋势与实际测量结果一致,衰减数值接近并略低于实测结果。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以碳化硅、多晶硅废料、金属硅粉为原料,纸浆废液为结合剂,采用反应烧结工艺制备SiC/Si3N4复相结合SiC耐火材料.运用热力学分析了利用多晶硅废料代替部分工业金属硅粉和碳化硅细粉制备SiC/Si3N4复相结合SiC耐火材料的理论可行性.系统地分析了单质硅氮化机理,提出Si首先与N2中的微量氧反应形成气态SiO,至体系氧分压降至P(02)/pθ<1 × 10-18.9,Si直接氮化.研究了多晶硅废料对材料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多晶硅废料制备的SiC/Si3 N4复相结合SiC耐火材料性能优异;多晶硅废料的添加使反应生成的结合相由原先单一的Si3 N4变为Si3 N4和β-Sic,两结合相发挥各自的性能优势;多晶硅废料中的硅粉粒径小,活性大,与工业金属硅粉共存时能发生逐级氮化作用,增加了纤维状Si3N4含量,优化了材料结构.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化学沉淀法合成了纳米羟基磷灰石粉体(HAP),以无水乙醇为沥滤剂,以16.7%(质量分数)的柠檬酸水溶液作粘结剂,通过粒子沥滤法制备了HAP/CMCS多孔材料,并对其进行了IR、XRD、SEM、孔隙率及抗压强度的测试。结果表明HAP/CMCS复合材料复合前后两组份的化学组成未发生显著变化,但两相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多孔材料孔隙率高,孔径分布范围宽,其尺寸分布大约从几微米到600微米,以圆形为主,具有良好的贯通性,非常有利于组织在其中的长入与扩展。当复合材料中CMCS含量为40%,复合材料/造孔剂的质量比为1:1时,多孔材料的孔隙率接近75%,其抗压强度可达21MPa以上,可以满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18.
19.
孙宝生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1):216-217
阐述了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及项目经理的基本职责,提出了项目管理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以及项目经理的挑选与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20.
孙宏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1,(Z2)
中国共产党诞生 80年来 ,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 ,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和规律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