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14篇
  免费   878篇
  国内免费   1434篇
化学   2291篇
晶体学   80篇
力学   242篇
综合类   140篇
数学   647篇
物理学   1669篇
综合类   7257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234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500篇
  2013年   364篇
  2012年   406篇
  2011年   467篇
  2010年   479篇
  2009年   476篇
  2008年   516篇
  2007年   559篇
  2006年   512篇
  2005年   452篇
  2004年   432篇
  2003年   393篇
  2002年   280篇
  2001年   340篇
  2000年   344篇
  1999年   342篇
  1998年   355篇
  1997年   392篇
  1996年   383篇
  1995年   364篇
  1994年   300篇
  1993年   227篇
  1992年   271篇
  1991年   243篇
  1990年   224篇
  1989年   174篇
  1988年   81篇
  1987年   111篇
  1986年   66篇
  1985年   76篇
  1984年   77篇
  1983年   78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49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11篇
  1965年   13篇
  1962年   10篇
  1957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B splines有限基矢集用于多体微扰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习金华  吴礼金 《物理学报》1992,41(11):1759-1764
讨论了用B splines构造有限正交基矢集的方法,并将这种基矢用于超精细相互作用的多体微扰计算,得到了与实验一致的结果。 关键词:  相似文献   
82.
塞曼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粉尘降尘中痕量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KOH熔样,又以KOH作基体改进剂,研究了测定锡的灰化温度、原子化行为和消除干扰及试样前处理的方法,以KOH熔解的粉尘及降尘样液,特别适用于塞曼石墨炉的测定,背景可完全扣除。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和精度高。相对标准偏差为4.0%,回收牢在96.4~110%范围内。  相似文献   
83.
张培林  吴小光 《光学学报》1992,12(7):06-610
用与4~1S_o-4~3P_1跃迁共振的307.59nm脉冲激光激发锌原子,获得4~3D—4~3P_J,5~3S~L—4~3P_J和4~1D_2—4~1P_1七条受激发射线,对其布居数产生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4.
评估是科学探究的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尝试改进探究方案,以求得到最合理的结果.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学生实验,是每年中考的热点内容之一,本文以分析测量密度实验中的偏差为例,期望以它抛砖引玉,启示广大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细节并重视培养学生的评估能力.  相似文献   
85.
全场彩虹技术测量喷雾浓度及粒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喷雾颗粒的浓度、粒径等多参数的同时测量是研究喷雾的关键. 对应用全场彩虹技术测量双组分液滴的浓度及粒径分布进行了研究. 基于改进的Nussenzweig理论,对液滴折射率和粒径分布采用无分布函数算法进行最优化求解, 然后通过折射率与浓度的关系反推液滴浓度.用模拟全场彩虹信号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 该算法可准确反演具有单峰分布、双峰分布粒径特征的液滴群的折射率与粒径分布. 并对体积分数从0%到100%的乙醇溶液喷雾进行了实验测量, 结果表明,所测得折射率与理论值符合,粒径分布稳定.该技术在喷雾浓度测量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全场彩虹技术 折射率 粒径 组分  相似文献   
86.
利用电化学方法在硅太阳能电池的金字塔上面刻蚀一层多孔硅,研究多孔硅对硅表面反射率、光电转换量子效率的影响以及氧化对不同波长的光电转换量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氢氟酸浓度对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影响,而电化学反应时间可以调制反射率最低波长点,最终获得综合反射率低至2%的优质减反效果。多孔硅的存在使得300~500 nm的光电转换量子效率降低,500 nm以上长波的光电转换量子效率增加。氧气氛围中的快速退火能够有效降低少数载流子的表面复合,从而增加短波段的光电转换量子效率。  相似文献   
87.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体血液成分无创伤测量的精度,从而达到临床的要求,提出了人体血液成分无创伤测量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是在血流受阻条件下,基于动力双波长时间分辨透射测量,将先进的时间门技术和拉普拉斯变换方法结合起来,对人体血液成分进行无创伤测量。该理论模拟了利用该方法在体测量人体血液参数,模拟结果显示当p>0, 强调早期到达的光子的贡献时,能提高人体血液参数的检测灵敏度。  相似文献   
88.
吡喃酮型花色苷衍生物是一类具有非氧鎓离子结构和内酯型吡喃环结构的新型多酚类化合物。本研究以植物花色苷为原料,通过羧基吡喃花色苷形成及微氧化等两步反应法,结合柱色谱分离纯化技术,制备高纯度的吡喃酮花色苷衍生物A (Oxovitisin A)标准品;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串联质谱法(HPLC-DAD-ESI-MS/MS)分析鉴定出纯化后反应产物Oxovitisin A的纯度达99%以上。利用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及超微弱化学发光光谱仪研究了Oxovitisin A及其前体物质花色苷(锦葵素-3-葡萄糖苷,Mv-3-gluc)与羧基吡喃花色苷A(Vitisin A))的光谱特性、色泽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Oxovitisin A在440 nm激发波长下有最大荧光峰,最大发射波长490 nm,而具有氧鎓离子结构的两种前体物质无荧光特性。紫外光谱结合LAB色泽空间表征参数显示Oxovitisin A在不同pH值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结构稳定性和色泽稳定性。Mv-3-gluc,VitisinA和Oxovitisin A在不同体系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71.4,30.7和19 μg·mL-1(抗坏血酸28 μg·mL-1),清除羟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68,3.524,2.854 μg·mL-1(抗坏血酸8.441 μg·mL-1),对双氧水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1.311,0.4098和0.288 μg·mL-1(抗坏血酸3.265 μg·mL-1),表明Oxovitisin A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能力均高于反应前体物Mv-3-gluc和VitisinA及抗坏血酸。  相似文献   
89.
在硅基探测器的入射窗上制备荧光下转换薄膜,是一种有效降低成本的紫外荧光增强技术。从理论上探讨了由聚二甲基硅氧烷与颜料黄101混合胶体的紫外荧光薄膜旋涂工艺参数与性能之间关系,搭建紫外荧光薄膜应用于光谱分析的性能测试实验平台,对紫外荧光增强薄膜旋涂工艺参数质量配比、旋涂转速进行优化。光谱分析探测器有两个主要指标,光谱响应灵敏度和光谱分辨率,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旋涂法制备紫外增强荧光薄膜,旋涂转速将直接影响薄膜的厚度、表面粗糙度和荧光物质的分布,从而影响光谱分析系统的分辨率;紫外荧光增强薄膜的增强效率与荧光溶剂聚二甲基硅氧烷与荧光物质颜料黄101的质量比密切相关,质量比低无法满足对紫外响应效率的提高,但高质量比,荧光物质处在聚集态荧光自猝灭严重,也不利于增强薄膜的紫外响应效率。最终,在薄膜旋涂工艺优化的基础上,旋涂转速2 500~3 000 r·min-1,荧光物质与荧光溶剂质量比为7∶100制备出紫外荧光增强薄膜。汞灯特征光谱测试结果表明该薄膜313 nm紫外波长处探测响应灵敏度提高了1.6倍左右,对比分析镀膜前后特征光谱的半波带宽,镀制紫外增强荧光薄膜对其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90.
A multifunctional Cu2O/Ag micro-nanocomposite,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catalytic activities under the visible light and high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 activity, was fabricated via a facile method and employed for the in situ SERS monitoring of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reaction of crystal violet. Through the variation of the AgNO3 concentration, Ag content on the Cu2O template can be controllably tuned, 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ERS effec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g nanoparticles form on the Cu2O nanoframes to obtain the Cu2O/Ag nanocomposite, which can act as an excellent bifunctional platform for in situ monitoring of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ions by S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