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98篇 |
免费 | 1448篇 |
国内免费 | 191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732篇 |
晶体学 | 141篇 |
力学 | 543篇 |
综合类 | 248篇 |
数学 | 1081篇 |
物理学 | 2707篇 |
综合类 | 119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2篇 |
2023年 | 328篇 |
2022年 | 408篇 |
2021年 | 441篇 |
2020年 | 342篇 |
2019年 | 419篇 |
2018年 | 434篇 |
2017年 | 300篇 |
2016年 | 336篇 |
2015年 | 476篇 |
2014年 | 1004篇 |
2013年 | 712篇 |
2012年 | 808篇 |
2011年 | 905篇 |
2010年 | 927篇 |
2009年 | 966篇 |
2008年 | 1030篇 |
2007年 | 976篇 |
2006年 | 862篇 |
2005年 | 736篇 |
2004年 | 672篇 |
2003年 | 593篇 |
2002年 | 566篇 |
2001年 | 530篇 |
2000年 | 527篇 |
1999年 | 420篇 |
1998年 | 299篇 |
1997年 | 269篇 |
1996年 | 290篇 |
1995年 | 272篇 |
1994年 | 245篇 |
1993年 | 220篇 |
1992年 | 226篇 |
1991年 | 231篇 |
1990年 | 183篇 |
1989年 | 196篇 |
1988年 | 173篇 |
1987年 | 138篇 |
1986年 | 98篇 |
1985年 | 119篇 |
1984年 | 107篇 |
1983年 | 95篇 |
1982年 | 70篇 |
1981年 | 63篇 |
1980年 | 50篇 |
1979年 | 25篇 |
1978年 | 20篇 |
1965年 | 21篇 |
1964年 | 18篇 |
1962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L-fuzzy Locale理论与分配格的L-fuzzy拓扑表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文中引入了L-fuzzylocale范畴,并证明了该范畴与满层L-fuzzy拓扑空间范畴的关系类似于locale与拓扑空间的联系.其次,文中建立了分配格的locale式fuzzyStone表示,并且与经典结果一致,任一分配格的L-fuzzylocale表示的点空间就是它的L-fuzzy谱空间. 相似文献
82.
本文从光线理论出发,讨论了塑料梯度折射率透镜棒的色差,得到了M1—M2共聚体的一组色差方程式。并在五种特殊情况下讨论了色差方程式的解。 相似文献
83.
首先文中引入了L—fuzzylocale范畴,并证明了该范畴与满层L—fuzzy拓扑空间范畴的关系类似于locale与拓扑空间的联系.其次,文中建立了分配格的locale式fuzzyStone表示,并且与经典结果一致,任一分配格的L—fuzzylocale表示的点空间就是它的L—fuzzy谱空间. 相似文献
84.
在过渡区内,关于纳米颗粒曳力计算及输运特性的研究较为困难,通常会采用一些近似方法,将自由分子区或者连续介质区的理论计算式进行修正,以适用于过渡区,但是其准确性值得商榷.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过渡区内纳米颗粒的曳力特性,并与相关理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气-固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纳米颗粒的曳力具有显著影响.当气固结合强度较弱时,理论计算结果与分子动力学模拟值吻合较好;当气固结合强度较强时,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明显大于理论值,这是由于气体分子在纳米颗粒表面的吸附所导致.基于气体分子在颗粒表面的吸附特性,提出引入有效颗粒半径修正,其过渡区内曳力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5.
探究岩石的受力特点及破坏特性是研究岩石地下工程安全性的关键,诸多学者都期望能在岩石本构模型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一种能够描述循环加-卸载条件下岩石的本构模型。首先,假设岩石的微元强度服从八面体剪应力理论并且微元破坏服从Weibull概率公式,将岩石本构中的损伤变量以及岩石微元强度表达式里包含的损伤因子进行本构变换,得到关于应力、应变等其他表现加-卸载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参数,表示出岩石微元强度和损伤变量,再将得到的岩石微元强度和损伤变量代入所提出的岩石本构模型中,并进行等式变换得到一个函数表达式。通过将其与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对比分析,得出修正后的拟合参数,将其代入函数式中,得到损伤本构模型的修正式。最后将拟合参数进行必要的敏感性分析,得出各拟合参数的实际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86.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先着两个小实验。实验1 教师向甲、乙两班分别布置了学习任务。说法、目的要求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他向乙班加了一句话:这节所讲的内容下节课要测验。实验表明,听到这句话的乙班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测验题中凡讲到的内容,基本上答对了,速度也比较快,而甲班则不如。实验2 一次数学测验,A、B两个学业差不多的学生都得了52分,教师在班上批评了A生,对B生不但没批评,还表扬他对某道题的解法有独特见解。实验发现,B生以后上数学课兴趣很高,并能积极思考;而A生则情绪低落,丧失信心。待期末考试时,A生只得了27分,而B生却增加到79分。两则小实验告诉我们;学生的一种随动机所诱发 相似文献
87.
89.
粘弹性Timoshenko梁的自由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伊周;王忠民;刘协会;刘宪达 《力学与实践》1987,9(5):16-19
本文利用Kelvin-voigt模型研究了粘弹性梁的横向自由振动.指出对于各向同性的粘弹性体,剪应力与角应变之间的关系应为: 据此导出了考虑剪切变形效应和转动惯量效应的粘弹性梁的运动微分方程,并求得了粘弹性简支梁固有频率的解析解。数值计算表明,对于高阶频率,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的影响均不可忽视,且剪切变形的影响更为重要。对于低阶频率,粘性的影响可以不加考虑。 相似文献
90.
采用热聚合法制备了莱克多巴胺(ractopamine,RCT)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s,MIPs)。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MIPs对RCT的吸附性能,结果发现:RCT在272 nm波长处有最大吸光度,测定RCT的回归方程为y=7.354 1x+0.001 0,R2=0.999 9;合成的MIPs对RCT平均吸附率为83.4%。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MIPs对RCT的吸附时间应控制在10 min以内。红外光谱分析表明RCT与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通过氢键形成MIPs,该聚合物能够通过氢键专一地识别和结合RCT分子,从而为建立基于分子印迹技术检测RCT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