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9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255篇
化学   369篇
晶体学   11篇
力学   50篇
综合类   15篇
数学   61篇
物理学   221篇
综合类   69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首先将聚砜(PSF)氯甲基化,制得氯甲基化聚砜(CMPSF),CMPSF流延成膜后与乙二胺(EDA)反应,制得表面键合有EDA的氨基化膜(AMPSF)。在此基础上,在水溶液体系中构建氨基-过硫酸盐表面引发体系,使甲基丙烯酸(MAA)发生接枝聚合,制得了功能接枝膜PSF-gPMAA。考察了影响膜接枝过程的主要因素,优化了接枝聚合条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光学显微镜(OM)及称重法对接枝膜PSF-g-PMAA进行了表征。最后研究了功能接枝膜对氧化苦参碱和金雀花碱两种生物碱化合物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采用氨基-过硫酸盐表面引发体系,可以顺利地实施MAA在PSF膜表面的接枝聚合,接枝度随氨基化膜AMPSF表面氨基键合量的增大而增大,接枝聚合适宜的温度为50℃,溶液中适宜的过硫酸盐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0%。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制得PMAA接枝度为4.62mg/cm2的接枝膜。凭借强静电相互作用和氢键作用的协同作用,功能接枝膜PSF-g-PMAA对生物碱化合物可产生强烈的吸附作用,在中性溶液中,对氧化苦参碱和金雀花碱的吸附容量分别可达277μg/cm2和331μg/cm2。  相似文献   
62.
在钛基体上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了TiO2纳米管阵列,采用化学浴方法在TiO2纳米管阵列上修饰了Fe2O3纳米颗粒.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同时测试了材料的光电化学性能及其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染料废水的性能.结果表明,Fe2O3纳米颗粒的修饰将TiO2纳米管阵列的光响应拓宽至可见光区域,提高了光电流,Fe2O3/TiO2纳米管阵列的光电流是未修饰的TiO2纳米管阵列的9倍.而在光催化反应中,亚甲基蓝最高降解率可达80%,比未修饰的TiO2纳米管阵列高出30%.  相似文献   
63.
基于一系列二氰根铬与[Cu(cyclam)](ClO4)2反应合成了3个氰根桥联Cr-Cu-Cr三核配合物[Cu(cyclam)][Cr(bpmb)(CN)2]2·4H2O(1)(cyclam=1,4,8,11-四氮杂环十四,bpmb2-=1,2-二(2-吡啶甲酰胺基)-4-甲基苯),[Cu(cyclam)][Cr(bpdmb)(CN)2]2(2)(bpdmb2-=1,2-二(2-吡啶甲酰胺基)-4,5-二甲基苯)和[Cu(cyclam)][Cr(bpClb)(CN)2]2·4H2O(3)(bpClb2-=1,2-二(2-吡啶甲酰胺基)-4-氯苯)。单晶衍射结果表明:3个化合物是结构类似的中性三核配合物,均含有氰根桥联的Cr(Ⅲ)-CN-Cu(Ⅱ)-NC-Cr(Ⅲ)连接;磁性研究表明:氰根桥在Cr和Cu离子间传递弱的铁磁耦合作用,基于自旋哈密顿算符Ĥ=-2JCrCuŜCuCr1Cr2)拟合得到它们的磁耦合常数分别是JCrCu=1.53(2) cm-1(1),0.45(1) cm-1(2)和0.73(2) cm-1(3)。  相似文献   
64.
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分析总结了聚合物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各种制备方法、性质及其应用, 并对今后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5.
单N-乙酸取代O2N2大环配体及其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series of new rare earth complexes LnL(NO3)2·2H2O(Ln=La,Pr,Nd,Sm,Eu,Gd,Dy,Yb;L=1,2-diaza-3,4: 9,10-dibenzo-5,8-dioxyacyclopentadecane-N-acetic ion) were prepared. The complex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CPmethod, IRspectra, 1H NMRand Molar conductanc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ther oxygen, carboxy oxygen and nitrogen atoms of the ligand are coordinated to the metal ion, as well as a free nitrate and coordianted nitrate ion in the complex.  相似文献   
66.
合成了两个异亚硝基乙酰丙酮 N 芳基亚胺的Pd(Ⅱ )配合物 ,PdCl(C6H5—IAI) (C6H5NH2 ) ( 1 )和PdCl( p CH3 C6H4 —IAI) ( p CH3 C6H4 NH2 ) ( 2 ) ,并测定了配合物 1的晶体结构 .配合物 1晶体属正交晶系 ,空间群为Pca2 1,晶胞参数a =1 .8587( 4 )nm ,b=0 .93 80 ( 2 )nm ,c=2 .1 2 3 7( 4 )nm ,Z =8,F( 0 0 0 ) =1760 ,μ =1 .1 60mm-1,R1=0 .0 2 71 .二齿Schiff碱配体的异亚硝基 (肟基 )的N原子和亚胺的N原子 ,苯胺基N原子和Cl-离子与Pd(Ⅱ )配位 ,形成PdN3 Cl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 .红外和喇曼光谱表明 ,形成配合物后νCO和νCN移向低频 ,而νN—O则移向高频 .电子光谱说明存在π π 和d π 跃迁  相似文献   
67.
一种新二肟的合成及其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饰电极;一种新二肟的合成及其电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68.
基于自组装技术制备了3种不同粒径的聚苯乙烯微球阵列,并翻制了与微球阵列互补的软模板.基于室温无外压的转移印刷技术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半球形微纳阵列,然后基于原位光还原技术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半球表面制备Ag纳米颗粒,构筑了拉曼增强的半球状多级Ag基底.转移印刷技术的关键是利用软模板自身的低表面能和表面羟基化的图案化材料与亲水基底界面间的氢键作用力.  相似文献   
69.
硫醇配体保护的高核银纳米团簇具有丰富的结构和性能, 在光致发光、 生物传感、 纳米材料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 精确控制高核Ag/S纳米团簇的尺寸和结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构建高核Ag/S纳米团簇的可行策略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 随着合成方法和表征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核Ag/S纳米团簇的合成和性能研究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总结了含20个或以上Ag原子的Ag/S纳米团簇的合成方法(直接还原法、 阴离子模板法及配体交换法), 对部分高核Ag/S纳米团簇的结构进行了探讨, 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70.
研究了液相沉淀包覆工艺终点pH值对SAPO-34/CZA复合催化剂物化性质和CO2氢还原制低碳烯烃催化性能的影响.借助XRD、SEM、BET、NH3-TPD和CO2-TPD等手段对不同复合催化剂的晶相组成、微观形貌、孔结构及表面酸碱性质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沉淀pH值对SAPO-34/CZA复合催化剂物化性质和CO2加氢制低碳烯烃催化性能影响较大.过高或过低的沉淀pH值制得复合催化剂中SAPO-34分子筛结晶度、微孔比表面积及表面碱量均有所下降,呈现以介孔为主的孔结构特征;而当pH值为7时,制得复合催化剂形成了包覆相结构和微-介复合孔结构(微孔比表面积53.1 m2·g-1,介孔比表面积59.8 m2·g-1,总比表面积为112.9 m2·g-1,总孔容0.4 cm3·g-1,平均孔径14.6 nm);在反应温度325℃,还原温度285℃,反应压力3.0 MPa,体积比H2:CO2=3.0,空速3500 mL·g-1·h-1反应条件下,CO2转化率为64.8;,低碳烯烃选择性为49.8;.与pH=9制得催化剂比较,CO2转化率和低碳烯烃选择性分别提高了26.2;和1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