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4篇
  免费   378篇
  国内免费   618篇
化学   954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24篇
综合类   336篇
数学   90篇
物理学   283篇
综合类   1991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383篇
  2016年   350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991.
结合Mayadas-Shatzkes多晶模型 ,对硼掺杂多晶金刚石薄膜的压阻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结果认为 ,价带分裂和晶界散射的联合作用是导致P型多晶金刚石薄膜具有显著压阻效应的主要原因 .推导出考虑晶界散射时压阻因子的近似计算公式 ,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  相似文献   
992.
磨粒磨损是许多流体机械中橡塑密封件常见的失效形式, 外部入侵的污染物或内部衍生的磨粒往往突破材料的耐磨强韧极限. 本文开展了聚四氟乙烯(PTFE)/316L不锈钢摩擦副在油润滑工况下的磨粒磨损实验. 评价了颗粒尺寸作用下密封副的摩擦学性能和磨损机制. 结果表明 除纯油润滑状态外, 摩擦系数与316L磨痕表面损伤程度与颗粒尺寸呈现负相关, 颗粒临界尺寸前后的颗粒运行行为和损伤机制差异显著. 在颗粒临界尺寸之上时, 完整的颗粒仅钉扎入PTFE磨痕边缘而未能穿越密封界面, 部分被碾碎的颗粒可进入接触区域中心; 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 单个嵌入颗粒演变为堆积性“颗粒群”, 表现出明显的“砂轮效应”; 在颗粒临界尺寸之下时, 颗粒粒度小于润滑油膜厚度, 摩擦副维持流体动力润滑状态, 摩擦系数较小. 密封界面内的磨粒流不断冲蚀配副金属, 形成特殊的“PTFE-颗粒-316L”三体滚动磨损.  相似文献   
993.
陶晓春  余伟  张钧陶 《有机化学》2010,30(2):250-253
Oxone/TEMPO/CaCl2 (TEMPO=2,2,6,6-Tetramethyl-1-piperidinyloxy)是一种稳定安全和易得的氧化催化体系, 在室温条件下, 可以氧化苄基或烷基醇生成醛或酮. 苄基伯醇很容易被氧化成相应的醛, 有较高的反应收率(90%~96%), 仲醇氧化成相应的酮, 收率在81%~85%之间, 1,4-丁二醇环氧化生成γ-丁内酯得到了94%的收率.  相似文献   
99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并使用具有周期性边界条件的石墨烯模型近似模拟焦炭表面,研究了Fe原子修饰及点缺陷对NH_3在焦炭表面异相吸附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NH_3分子在点缺陷石墨烯表面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结合能为-0.381 e V;NH_3分子吸附在Fe修饰的完整石墨烯表面属于化学吸附,吸附能为-1.442 eV; Fe原子修饰及点缺陷单独存在下NH_3的吸附能均大于NH_3在完整石墨烯表面的吸附(吸附能为-0.190 eV)。此外,Fe原子修饰与点缺陷共存对NH_3的吸附具有协同作用,结合能达到-3.538 eV,明显大于两者单独存在下NH_3的吸附能之和,综合分析Mulliken布居数与态密度,Fe原子与石墨烯表面、NH_3分子之间有更多地电荷转移,可以解释两者共存对NH_3吸附协同促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5.
CoOx-CeOx/ZrO2催化氧化NO性能及抗SO2毒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oOx-CeOx/ZrO2催化剂,探讨了催化剂载体、Co含量、Co/Ce配比等对Co基催化剂催化氧化NO活性的影响及其机理。ZrO2负载的Co氧化物具有优良的低温NO催化氧化活性,铈的添加进一步提高了催化剂的低温活性。其促进机制主要是提高了催化剂吸附氧的能力及改善了Co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同时,掺杂铈使得催化剂抗SO2能力有一定增强,呈现出选择性毒化机制。  相似文献   
996.
报道了一种用金标复合物放大的计时电位法测定补体C3的电化学免疫检测方法.对影响传感器响应的因素如蛋白A固定浓度、抗体包被过程的pH及浓度、金标物混合比等进行了考察.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传感器的信号响应和补体C3的浓度在0.12~117.3 n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达0.02 ng/mL.  相似文献   
997.
以掺杂了不同TiO_2含量的Al_2O_3作为载体,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TiO_2含量的CuMnCe/TiO_2-Al_2O_3催化剂,用BET、H_2-TPR、XRD和XPS表征技术对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催化剂在含甲烷气脱氧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载体中添加TiO_2对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晶相结构和分散度没有明显影响;但有效改善了Al_2O_3载体抗烧结能力;增加了CuMnCe/Al_2O_3催化剂表面Ce~(3+)/(Ce~(3+)+Ce~(4+))的相对含量,从而提高了活性氧的移动性,且使催化剂表面可氧化还原物种含量和表面吸附氧Osur/(Osur+Olatt)的含量增多。有效改善了催化剂在含甲烷气催化燃烧脱氧上的催化活性。其中,CuMnCe/4%TiO_2-Al_2O_3表现出最优的催化活性,在387℃时可使含甲烷气中氧气的转化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998.
采用热解-质谱(Py-MS)与热解-气相色谱(Py-GC)相结合的方法对平朔(PS)和义马(YM)原煤、脱灰煤及其脱黄铁矿煤进行了热解实验,考察了CO_2气氛对煤热解过程中硫逸出行为的影响。并采用质谱在线分析H_2S、COS和SO_2的逸出曲线,利用气相色谱分析H_2S、COS和SO_2在气相中的逸出量。结果表明,CO_2气氛有利于H_2S、COS和SO_2进入气相,且逸出量增加,而COS增加幅度更大。同时,CO_2气氛有利于H_2S和SO_2最大逸出峰温提前。另外,CO_2气氛对原煤的H_2S、COS和SO_2逸出温度影响较大,但对脱灰煤的影响较小。在较高的温度下,CO_2有利于煤中稳定有机硫的分解。这进一步验证了在较高温度下COS形成与CO相关,而在较低温度下与CO无关。  相似文献   
999.
PtnCum 《燃料化学学报》2017,45(5):564-57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PW91/LANL2DZ(ECP)方法在Gaussian09程序包中计算了二元合金催化剂PtnCum(n+m=4)催化甲醇第一步脱氢反应的相关几何参数,主要研究了PtnCum(n+m=4)在甲醇分子表面的吸附和脱氢反应的机理。通过比较Eads和脱氢能垒等发现,PtnCum(n+m=4)催化甲醇脱氢的最优反应路径为甲醇分子中的甲基氢吸附在该二元金属催化剂Pt位点上导致的C-H断裂。并对比了PtnCum(n+m=4)中Pt与Cu比例对甲醇催化脱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二元合金催化剂中Pt与Cu的比例为1:1时,催化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TiO2-CeO2光催化吸附脱硫材料,通过低温N2吸附脱附和X射线衍射等技术对TiO2-CeO2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紫外光辐射显著提高了TiO2-CeO2的吸附脱硫性能;柴油中有机硫在TiO2-CeO2表面发生了光催化氧化转化为极性较强的砜类,可选择性地吸附在材料表面而被脱除。当TiO2-CeO2材料中钛铈物质的量比为9:1、煅烧温度为500℃时,其光催化吸附协同脱硫效果最好;在紫外光辐射下反应5 h,油品中DBT的脱除率高达99.6%。TiO2-CeO2光催化吸附协同脱硫工艺可有效解决吸附脱硫工艺中芳烃竞争吸附导致吸附脱硫选择性低的问题;在模拟油品中添加质量分数为25%的甲苯,反应7 h后油品脱硫率仍高达96.6%。TiO2-CeO2对不同硫化物的光催化吸附协同脱硫效果顺序为:4,6-DMDBT> DBT> BT。TiO2-CeO2经四次再生循环使用后,脱硫率没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