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35篇
化学   236篇
晶体学   14篇
力学   17篇
综合类   14篇
数学   35篇
物理学   132篇
无线电   30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742.
以碳黑(Vulcan XC-72R)为载体, 吡啶(Py)和钴酞菁(CoPc)为催化剂前驱体, 经溶剂分散法制备了Py掺杂碳负载纳米钴酞菁复合催化剂(Py-CoPc/C). 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技术对催化剂的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 并运用线性扫描循环伏安法(LSV)和旋转圆盘电极(RDE)技术考察了不同Py掺杂含量对碳载钴酞菁(CoPc/C)催化氧还原反应(ORR)活性的影响及稳定性. 结果显示: Py掺杂可以明显改善CoPc/C 对ORR的电催化性能, 其中掺杂20%Py下所制备的20%Py-20%CoPc/C 催化剂对ORR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 以其制备的气体扩散电极在O2气氛饱和的0.1 mol·L-1 KOH 电解质溶液中, 0.2 V (相对于标准氢电极)即可产生明显的氧还原电流, 半波电位为-0.03 V. 相比于40%Py/C 和未掺杂的40%CoPc/C, 20%Py-20%CoPc/C催化剂的半波电位分别正移了160 和15 mV. 进一步运用RDE理论研究表明, 在Py-CoPc/C 电极上ORR的电子转移总数为2.38, 高于CoPc/C电极上的电子转移总数1.96, 从而使ORR的选择性明显提高. SEM-EDS和XRD分析表明Py掺杂提高了CoPc/C催化剂的分散性和N含量, 更利于O2的吸附. XPS分析表明: 吡啶结构的N与石墨结构的N均存在于Py-CoPc/C 催化剂中,与催化剂表面的Co离子配位可能是促使ORR活性提高的原因. 最后以20%Py-20%CoPc/C制备了膜电极组装(MEA)电极, 应用于H2/O2 燃料电池单电池发电, 室温下获得最大发电功率密度为21 mW·cm-2, 相对于CoPc/C提高至2.4倍.  相似文献   
743.
获得一种趋于均相反应体系的比浊法,用于重组人溶菌酶活性的研究,并建立相关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通过显微计数法进行底物菌液质控,改进酶与菌液的混合方式和最佳酶用量,采用"双直线法"优化反应计时区间,并精确测定重组人溶菌酶含量。显微镜菌体计数法确定0.3 mg/mL底物菌液中菌体数保持在1.1×108个/mL左右;酶与菌液在样品池内经吸排法快速混合可趋近均相体系;酶的最佳用量为3μg;确定反应计时区间为0~60 s;依据所制定的酶活性操作规程,确定重组人溶菌酶活性质量标准为45 000~65 000U/mg,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优选Lowry法并精确测定蛋白含量为(1.0±0.1)mg/mL。改进后的方法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且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已被3家研究单位、企业验证并接受。建立的重组人溶菌酶活性和含量测定质量标准及操作规程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44.
张玉令  施冬梅  张云峰  刘国庆  甄建伟 《爆炸与冲击》2021,41(5):053301-1-053301-9
将W骨架/Zr基非晶合金复合材料破片装入弹体制备成预制破片弹丸,并进行实爆试验,研究W骨架/Zr基非晶合金复合材料预制破片侵彻靶板的能力,以及预制破片贯穿靶板后对棉被、油箱的引燃能力。结果表明:制备的W骨架/Zr基非晶合金复合材料密度大、强度高,爆炸完整性和侵彻能力能够满足作为榴弹预制破片的要求;W骨架/Zr基非晶合金复合材料破片侵彻过程中自身变形是影响侵彻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W骨架/Zr基非晶合金复合材料预制破片侵彻和贯穿靶板的过程中伴随着强烈的爆轰,当穿透率足够高时,预制破片的爆轰作用能够引燃靶后的棉被和油箱。  相似文献   
745.
详细论述了所开发的串行通信链路的开发过程及设计方案。从光通信链路入手,在研究了相关串行通信接口协议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发射和接收接口电路设计,开发了相应的光电转换接口模块,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基带传输性能测试和数据通信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开发的光通信设备可稳定工作在460.8 kb/s。该光电转换接口设备是为了配合用于小型无人直升机的光传数字舵机的验证而开发,它以光信号的形式传输飞控计算机至舵机的控制指令,并返回舵机位置传感器信号。飞控计算机端电气接口采用RS-232标准,舵机控制器端采用RS-485接口标准,通信波特率为9600 b/s。通过其在直升机贴地飞行光传操纵半物理仿真平台上的验证表明,所开发的光电接口设备兼容两种串行接口,能够满足验证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746.
提出了一种基于0.25 μm BCD工艺、适用于高压降压型DC-DC转换器的新型电平位移电路.该电路使用了耐压60 V的高压DMOS器件(HVNMOS、HVPMOS)、耐压5V的低压CMOS器件(LVNMOS、LVPMOS),以及耐压5V的三极管器件(BJT).分析了降压型DC-DC转换器对电平位移电路的特殊要求;基于对两种常见电平位移电路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平位移电路.电路仿真结果显示,与之前的电路相比,新型电路结构具有响应快速、功耗低、输出电平精确、可靠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47.
刘钝  甄卫民 《电波科学学报》2012,(1):95-101,211
利用GPS数据对中国区域电离层环境(电离层赤道异常、电离层暴、电离层闪烁)对卫星导航系统的完好性、可用性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电离层异常将影响电离层延迟误差的空间相关性,从而影响电离层完好性门限的建立。电离层暴破坏了电离层的空间相关性,在影响系统完好性门限建立的同时,还影响到系统对扰动的检测能力。电离层闪烁影响接收机测量的精度、可用的卫星数和定位精度,影响系统的可用性;同时,闪烁相关的不均匀体也会影响电离层TEC的准确提取,从而影响系统电离层修正模型的实现。电离层这些不同影响效应之间往往又相互影响,使得中国区域的电离层环境对卫星导航系统的影响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748.
针对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特征,介绍了面向智能电网应用的传感器技术、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数据融合技术等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对支撑电力物联网的电力光纤专网、电力无线专网和电信运营无线宽带网络等长距离数据传输网络做了详细说明,最后对电力物联网典型应用场景中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输变配电智能巡检系统、复合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电动汽车辅助管理系统4种技术做了阐述.对提升电力系统信息化水平、有效管理电力系统基础设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49.
本文合成了2个新的结构类似的酰腙氧钒(Ⅴ)配合物,[VOL(OCH3)(CH3OH)](L=L1=2-氯-N′-(5-氯-2-羟基苯亚甲基)苯甲酰肼(1);L=L2=2-氯-N′-(2-羟基-3-甲氧基苯亚甲基)苯甲酰肼(2)),并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它们的结构。在每个配合物中,V原子都采取八面体配位构型,利用配体L中的3个给体原子和1个甲氧配体的氧原子定义其赤道面,利用1个酮氧原子和1个甲醇氧原子占据其2个轴向位置。本文还研究了这2个配合物对幽门螺旋杆菌脲酶的抑制活性。在浓度为100μmol.L-1时,配合物1和2对脲酶的抑制率分别为(82.0%±2.8%)和(28.2%±1.7%)。此外,还做了配合物和幽门螺旋杆菌脲酶的分子对接研究。  相似文献   
750.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程序电位阶跃方法研究了阴离子特性吸附和Pt(111)电极表面结构对乙二醇解离吸附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结果表明, 阴离子特性吸附显著影响乙二醇的解离吸附, 在高氯酸介质中(无特性吸附)测得乙二醇解离吸附反应的初始速率vi以及解离吸附物种(DA)的饱和覆盖度均明显大于硫酸溶液(发生SO2-4/HSO-4特性吸附)中的相应值; 其平均速率v随电极电位的变化呈类似火山型分布, 最大值位于0.22 V(vs SCE)附近. 还发现通过不同处理获得的Pt(111)电极的不同表面结构对这一表面过程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