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43篇
  免费   3478篇
  国内免费   4519篇
化学   8286篇
晶体学   418篇
力学   819篇
综合类   654篇
数学   1510篇
物理学   5472篇
无线电   9881篇
  2024年   96篇
  2023年   258篇
  2022年   643篇
  2021年   620篇
  2020年   520篇
  2019年   556篇
  2018年   560篇
  2017年   774篇
  2016年   634篇
  2015年   893篇
  2014年   1087篇
  2013年   1429篇
  2012年   1505篇
  2011年   1490篇
  2010年   1553篇
  2009年   1573篇
  2008年   1809篇
  2007年   1688篇
  2006年   1634篇
  2005年   1446篇
  2004年   1132篇
  2003年   741篇
  2002年   715篇
  2001年   771篇
  2000年   786篇
  1999年   415篇
  1998年   199篇
  1997年   156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129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67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6篇
  1971年   6篇
  1965年   19篇
  196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余巍  彭慧  张海波  周晓海 《中国化学》2009,27(8):1471-1475
一系列吗啉离子液晶被合成,包括N-烷基-N-甲基吗啉类盐(Mor1, nX, n = 10, 12, 14, 16, X = BF4-) 和酸性N-十六烷基吗啉类盐(Mor16X, X = BF4-, CH3SO3- and p-CH3C6H4SO3-) 。它们的介晶性质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偏光显微镜表征。N-十六烷基-N-甲基吗啉氟硼酸离子液晶的分子结构通过单晶衍射和变温小角X射线衍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氟硼酸阴离子利于介晶化合物的形成和稳定,且它与吗啉阳离子形成的氢键导致了介晶相变过程中的构造变化。  相似文献   
982.
室温下通过电泳沉积(EPD)的方法在Ti片表面制备TiN薄膜, 然后对TiN薄膜进行阳极氧化得到N掺杂多孔纳米结构的TiO2薄膜. 利用X射线衍射(XRD),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光电化学方法对得到的薄膜进行表征. XRD测试结果表明, 经过阳极氧化并在350 ℃空气气氛中退火1 h的薄膜中存在锐钛矿晶型的TiO2. XPS的结果表明, 样品中的N元素取代部分O, 且N的摩尔分数为0.95%. SEM显示, 经阳极氧化后薄膜表面出现多孔纳米结构. 光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 阳极氧化提高了N掺杂TiO2薄膜在可见光下的光电响应. 经阳极氧化并热处理的薄膜在0 V电位及可见光照射下光电流密度为2.325 μA·cm-2, 而单纯热处理的薄膜在相同条件下光电流密度仅为0.475 μA·cm-2. 阳极氧化得到纳米多孔结构提高了N掺杂纳米TiO2薄膜的表面积, 从而对可见光的响应增大.  相似文献   
983.
利用精密的流动混合微量热法测定了298.15 K时D/L-色氨酸、L-色氨酸、L-组氨酸和L-苯丙氨酸四种天然芳香族氨基酸水溶液的稀释焓, 根据所建立的拟等步自堆叠作用的化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 计算得到模型参数K△Hm. 该化学作用参数与McMillan-Mayer理论模型中的焓对作用系数具有高度一致性, 即hxx=K△Hm. 结合文献报道的结果, 认为芳核π-π自堆叠作用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疏水-疏水作用, 一般表现为吸热效应; 取代基空间位阻、芳核以外部分的静电、氢键和手性选择性作用等对芳核π-π自堆叠作用有显著影响; 组合参数K△Hm实际上描述了芳核π-π自堆叠作用平衡及焓变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984.
本文介绍了用结合化学、生物实验以及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方法优化对瓜类白粉病毒有抑制作用的先导化合物的研究。用3-取代氨基-1-芳基丙酮-1-肟以及卤代烃合成了44个取代苯丙酮肟衍生物。生物测试的结果表示这些化合物大部分对瓜类白粉病毒有抑制作用。基于这些生物测试,对这44个化合物做了QSAR研究。根据所得CoMFA (rcv2, S 以及 r2 分别为0.577, 0.258, 0.962) 和 CoMSIA (rcv2, S 以及 r2 分别为0.583, 0.343, 0.932) 模型,设计了3个新化合物,而且预测结果显示,它们无致癌和致突变毒性。测试结果显示预测活性与实验活性相对应,说明这两个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985.
基于24个目前已知的氧肟酸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我们运用Catalyst软件建立了一个三维药效团模型。其中,最好的药效团模型1,包含了四个化学特征(一个氢键供体,一个芳环和两个疏水基),相关系数达到0.946,并由另外20个化合物进行了测试验证。我们第一次特征性描述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帽子(CAP)部分。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设计全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86.
制备了含有螺噁嗪(SO)化合物的紫外光固化丙烯酸聚氨酯清漆(UV-PUA)膜, 研究了SO在该清漆中的光致变色性能, 并与其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中的光致变色性能进行了比较. 结果发现, 紫外光固化螺噁嗪丙烯酸聚氨酯清漆(UV-SO-PUA)膜在紫外光固化过程中逐渐由无色变为蓝色和紫色, 撤去紫外光源, 漆膜退色至粉色, 且固化后的漆膜在粉色和紫色之间可逆变化; 而SO-PMMA膜在无色和蓝色之间可逆变化. 紫外光激发的UV-SO-PUA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见光区出现了明显的双重吸收峰(520和600 nm), 而在PMMA中仅出现单峰. SO开环体在UV-PUA 中室温稳定性优于其在PMMA中的稳定性. SO在UV-PUA膜中的抗疲劳性能与其在PMMA中相比显著提高, 紫外光照射16 h, UV-SO-PUA漆膜未出现疲劳现象. SO在UV-PUA膜中表现出了优良的光致变色行为.  相似文献   
987.
利用适用于分子间弱相互作用, 尤其是生物分子间的氢键相互作用的改进的半经验方法RM1BH和达到线性标度的新的半经验算法以及SimuCal_SE方法, 与自主开发的量子化学程序包SimuPac 1.0, 对4组一系列DNA和RNA碱基的氢键结合能进行了计算. 这些计算包括单一碱基类型和混合碱基类型两大类情形, 最大的原子数达到1064个. 计算结果表明, 在碱基层数较少时, DNA和RNA氢键结合能差别不大; 在碱基层数较多时, RNA的氢键结合能明显高于DNA的氢键结合能; 嘌呤和嘧啶的排列方式对结合能略有影响, 但不影响上述趋势. 可见, 氢键对于RNA的稳定性差异起到重要的作用, 计算结果支持了实验的结论.  相似文献   
988.
合成了氨基聚酰胺-胺(PAMAM(G1.0))和酯基(PAMAM(G1.5))功能化的两种硅壳荧光纳米粒,通过透射电镜(TEM)、纳米粒度及动电位测定仪(zeta电势)、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热失重分析仪(TGA)进行表征;通过透射电镜(TEM)、共聚焦显微镜(CLSM)、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流式细胞计数法评价两种硅壳荧光纳米粒进入9L细胞能力的大小、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以及细胞毒性.TEM分析表明,修饰的硅壳纳米粒大小约为60 nm左右,pH=7.4,氨基功能化的纳米粒zeta电势为+19.08,酯基功能化的为-9.01;FTIR和TGA实验进一步证明两种纳米粒被氨基和酯基的功能化.TEM和CLSM结果表明纳米粒主要存在细胞浆中,且能被溶酶体吞噬.CCK-8结果显示两种纳米粒的浓度高达1 mg/mL时仍无明显的毒性作用,且有促细胞增殖作用.流式细胞计数结果表明,细胞摄取纳米粒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氨基比酯基修饰的纳米粒更易进入细胞.  相似文献   
989.
利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组成为[Cu(en)(H2O)(2,2′-bipy)]2H3BW12O4.02.5H2O的多金属氧簇有机-无机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IR和UV光谱、XPS、TG、荧光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和性质研究.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1.951 1(2)nm,b=1.229 76(12)nm,c=2.505 9(3)nm,β=91.266(2)°,V=6.011 1(11)nm3,Z=4.化合物阴离子[BW12O40]5-与配位阳离子[Cu(en)(H2O)(2,2′-bipy)]+通过静电作用相结合.XPS表明化合物中Cu、W氧化态分别为+1和+6价.  相似文献   
990.
The 1-D chain coordination complex of {[Mn2(HCAM)3(H2bipy)]·5H2O}n(H3CAM=4-hydroxypyridine-2,6-dicarboxylic acid,bipy=4,4′-bipyridine)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4-hydroxypyridine-2,6-dicarboxylic acid,4,4′-bipyridine and manganese carbonate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s,and its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method.The crystal belongs to the monoclinic system,space group P21/n with a=10.110(2),b=20.159(4),c=17.861(4) ,β=99.67(3)°,V=3.5884(12) nm3,Mr=901.47,Z=4,Dc=1.669 g·cm-3,μ=0.798 mm-1,F(000)=1840,the final R=0.0713 and wR=0.1853.The complex forms a 1-D chain bridged by HCAM,protonated 4,4-bipyridines link the 1-D chains to construct 2-D networks via N-H…O hydrogen bonds,and networks are further extended via π-π stacking and hydrogen bonds into 3-D supramolecular frame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