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5篇
  免费   626篇
  国内免费   575篇
化学   1000篇
晶体学   58篇
力学   124篇
综合类   67篇
数学   265篇
物理学   817篇
无线电   150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221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58篇
  2007年   236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5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01.
Developing new types of rechargeable batteries with high energy densities and low cost have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s, aiming to reduce the dependence on high-priced lithium. Beyond Li-ion batteries, the potential alternatives including Na-ion batteries, Li-S batteries and Li-air batteri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recently, which are required to be viable for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o understand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mechanisms and kinetics of these batteries has become the key challenge to make breakthroughs in the field of new energy storage. In this review, we present a critical overview of the two dimensional nanomaterials-based batteries (except Li-ion-based batteries) that could meet such demonds. To develop new energy storage devices with more promising performances,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and atomic scale storage mechanism of these batteries are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d. In addition, the major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advanced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are finally discussed. We do hope that this review will give the readers a clear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mechanisms and kinetics of the as-discussed batteries, thus effectively contributing to the smart design of future-generation energy storage devices.  相似文献   
102.
一种基于循环码的双多进制正交扩频系统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交循环码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适合于高速业务传输的双多进制正交扩频系统方案,降低了系统选码的难度,提高了用户容量。在接收端通过FFT快速算法,极大地降低了解扩的运算量。同时也分析了系统在加性高斯噪声信道和瑞利衰落信道下的误比特率性能,并给出了对应的计算机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03.
螺旋波纹波导中的返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螺旋波纹波导的一般性耦合波传输方程出发,根据螺旋波纹波导的模式耦合规则给出该波导内返波的耦合波方程和色散方程并分析其色散特性,由此分析螺旋波纹波导返波管的工作机理,并通过耦合波理论计算出本征模式中场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04.
网络RTK技术作为传统RTK算法的扩展,可利用区域参考站网的大气产品提供作业范围更广、成本更低、初始化时间更短、更高精度的定位服务性能。首先对网络RTK算法策略进行了总结归纳,采用实测数据从基准站模糊度固定效果、大气延迟建模精度和终端定位性能三个方面评估分析了网络RTK的定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网络RTK技术和单基线RTK算法水平定位精度均优于1 cm,高程定位精度2 cm左右,模糊度固定率均接近100%。  相似文献   
105.
吡啶作为苯环的生物等排体常被用作分子设计的有效基团[1,2],含吡啶类农药已成为近20多年来新农药创制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1,3,4-噻二唑衍生物具有杀虫、杀菌、除草、调节植物生长以及药物活性等多种功效[3-9],因而该类化合物的研究迄今仍方兴未艾。本文根据活性亚结构连接法,  相似文献   
106.
磷酸高铈(Ce3(PO4)4)是一种难溶于水的化合物,本文测定磷酸高铈在常温pH=0.4的Ksp值为1~8×10-34,但在测定过程中发现Ce3(PO4)4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尤其在50℃以上时,Ce3(PO4)4饱和溶液体系中的Ce4 、PO43-和pH值均变化异常。根据测得的Ce4 、PO43-浓度以及pH值,推断出50℃以上时Ce3(PO4)4转化为Ce(HPO4)2,并建立了相应的转化机理,测定出Ce(HPO4)2的Ksp为3~7×10-13。  相似文献   
107.
制备戊二醛交联的PVP/CH I共混水凝胶,红外光谱佐证了凝胶网络的生成。pH敏感性实验表明,凝胶的溶胀率在pH=1.0的介质中最大,在pH=4.0的介质中次之,在中性或pH=9.0的碱性介质中最低,表明凝胶具有明显的pH敏感性。CH I含量、交联剂用量、CH I脱乙酰度均对凝胶的pH敏感性有影响,CH I含量40%、交联剂用量0.3%、CH I脱乙酰度99%的PVP/CH I凝胶pH敏感性较显著。介质pH值由1.0到7.0变化时,凝胶拉伸强度随着溶胀率的降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8.
沉积物的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是利用石英矿物中的顺磁中心浓度确定总辐射能量,进而推定石英矿物的埋藏年代。石英中可用于测年的顺磁中心包括E′心、Al心、Ti心和Ge心。E′心需要经过热活化后才能测年。Al心是一种电子空穴心,在低温下可观测到较强的信号值。光照可以使Al心漂白,但有残留值存在。Ti心、Ge心都是电子中心,Ti心在低温测试中可见,信号微弱。Ge心光晒退最敏感,在常温观测中可见。不同顺磁中心的形成机理不同,导致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适用于不同沉积环境中的样品测年,在冰碛物中Ge心测年更具有可行性。电子自旋共振测试时降低温度可使信号增强,Ti心在10 K和15 K时信号强度最大;Al心在20 K时信号最强;Ge心在200 K时信号明显增强。在电子自旋共振测年中可根据不同顺磁中心信号强度的变化调整测试温度获得信号的最优值。在以后的电子自旋共振(ESR)测试中可以选取信号最强时的测试温度进行测试,以增强微弱信号的信噪比,有利于对复杂的信号形态的分辨确定,提高对信号强度定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9.
陶瓷基钛掺杂硅胶块体吸附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陶瓷纤维纸为基材, 顺次经水玻璃、酸性硫酸氧钛溶液浸渍共沉淀制得新型蜂窝状陶瓷基钛掺杂硅胶块体吸附剂. FTIR谱在波数954 cm-1附近的特征吸收峰表明钛掺杂硅胶中存在Si-O-Ti键; XRD谱显示掺杂材料为无定型非晶相材料; SEM显示钛掺杂硅胶粒子较好地分散在陶瓷纤维表面及其空隙中; 用EDS及XPS揭示了材料的组成和钛原子含量, 根据钛掺杂前后XPS中Si2p, O1s, Ti2p 3/2电子结合能变化以及29Si MAS NMR中硅原子化学位移差异, 进一步表明钛原子替代硅原子进入了四面体骨架; BET分析显示掺杂材料以中孔为主. 与硅胶相比, 由于钛掺杂, 其比表面积、孔容增大, 吸附性能、耐热性能增强.  相似文献   
110.
多场极板LEDMOS表面电场和导通电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常规LEDM O S,带有两块多晶硅场极板LEDM O S以及带有两块多晶硅场极板和一块铝场极板的LEDM O S表面电场分布情况,重点研究了多块场极板在不同的外加电压下,三种LEDM O S的表面峰值电场和导通电阻的变化情况。模拟结果和流水实验结果都表明:多块场极板是提高LEDM O S击穿电压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场极板对导通电阻的影响很小。研究结果还表明:由于金属铝引线下面的氧化层很厚,所以铝引线几乎不会影响到LEDM O S的击穿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