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5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124篇
化学   258篇
晶体学   18篇
力学   45篇
综合类   12篇
数学   55篇
物理学   294篇
无线电   48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针对判断FIFO将空和将满两个状态位的难点,提出一种阈值可以由使用者改变的可编程判断方法.以内部RAM容量为16 kB的FIFO的设计为例,基于FIFO的一般结构,介绍了产生RAM地址指针的方式,分析了添加1位指针附加位以判断FIFO状态的方法.电路基于0.18μmCMOS工艺实现.仿真结果表明,这种状态判断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出FIFO的状态,FIFO的最快读写频率可达160 MHz.  相似文献   
22.
中红外探测器在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目前,我国在PbTe、PbSe中红外探测器方面研制较少,通过分子束外延技术、以CdZnTe(lll)为衬底生长PbTe外延薄膜,XRD表征表明:PbTe外延薄膜是单晶薄膜,且与衬底具有相同(lll)取向,光吸收光谱测量得到外延薄膜的光学吸收边位于3.875 μm,光致发光谱显示发光波长位于3.66 μm,蓝移是红外激光泵浦导致PbTe温升所致.以PbTe为有源区材料、ZnS薄膜作为钝化和绝缘材料,用AuPtTi合金作为欧姆接触电极,研制了PbTe光电导中红外探测器原型器件,探测器在78 K温度下的光电导响应在红外波段的1.5~5.5μm,探测率约为2×10~9 cm·Hz~(1/2)·W~(-1).最后,对影响探测器工作的因素和改进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3.
薄膜体声波器件具有体积小及性能高等优势,相关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市场。薄膜体声波谐振器(FBAR)电极层和压电层等声学层的厚度、材料是影响谐振频率的主要因素。该文分析了FBAR调频的必要性、原理及扫描刻蚀的工作方式,研究了调频层薄膜在不同刻蚀功率时对器件频率的影响。通过对FBAR器件进行调频,频率均匀性提高了6.5倍,频率分散性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4.
局域网络中的L-BLP安全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司天歌  张尧学  戴一奇 《电子学报》2007,35(5):1005-1008
为解决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机密性控制问题,本文提出一种BLP安全模型在局域网中的扩展模型L-BLP.通过在系统中增加动态监控单元,定义其拓扑结构,并构造了新的状态转换规则,实现对主体间通信行为的控制.分析表明,L-BLP模型可解决局域网内数据的机密性控制问题,并进行了安全性证明.  相似文献   
25.
本文详细研究了稀土元素La3+、Gd3+、Tb3+、Lu3+、Y3+及Sc3+对铕苯甲酰二氟丙酮(BTA)-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的荧光增强效应。结果表明,在上述增强离子的分别存在下,体系的荧光强度分别增加17、75、65、5、55和18倍,铕浓度在1.0×10-10-8.0×10-7mol/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成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1.0×10-11mol/L利用标准加入法测定了混合稀土氧化物中的铕,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6.
We report AlGaN-based back-illuminated solar-blind Schottky-type ultraviolet photodetectors with the cutoff- wavelength from 280nm to 292nm without bias. The devices show low dark current of 2.1× 10^-6A/cm^2 at the reverse bias of 5 V. The specific detectivity D* is estimated to be 3.3 × 10^12cmHz^1/2 W^-1 . To guarante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hotodetectors, the optimization of AlGaN growth and annealing condition for Schottky contacts were perform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high-temperature annealing method for Ni/Pt Schottky contacts is effective for the reduction of leakage current.  相似文献   
27.
自1846年硝酸甘油被合成以来,人们一直把其当作炸药来使用。但由于硝酸甘油过于敏感,导致事故不断。为解决这一问题,诺贝尔尝试改良硝酸甘油,将硅藻土与硝酸甘油混合,降低了敏感度,达到安全使用炸药的目的。后来人们发现硝酸甘油还有缓解心绞痛的功能,便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以剧本的形式向大众科普硝酸甘油的上述功能。  相似文献   
28.
黄伟  吉洪湖  斯仁 《激光与红外》2015,45(4):400-405
由于探测器响应存在非均匀性,从而造成FTIR光谱辐射计测量结果也存在非均匀现象。通过对黑体辐射源进行测量,研究了不同视场时的方向响应分布,以及目标面积与视场面积之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目标理论辐射强度与仪器测量值之比作为修正系数,实现了对FTIR光谱辐射计测量结果的修正。研究结果表明:视场越大,方向响应的均匀性越差;目标与视场的面积比越小,测量值越偏离实际值;对FTIR光谱辐射计的方向响应进行均匀性修正,可提高辐射强度测试精度。  相似文献   
29.
基于石墨烯纳米材料和循环伏安法技术制备了聚对氨基苯磺酸/石墨烯修饰电极并研究了氧氟沙星(OFL)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测定氧氟沙星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结果表明,与玻碳电极相比,对氨基苯磺酸/石墨烯电化学修饰电极能显著提高氧氟沙星的峰电流。 在优化条件下,其检测线性范围为1~600 μmol/L,最低检测限为(S/N=3)0.33μmol/L。 该修饰电极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用于实际样品氧氟沙星滴眼液的测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0.
Novel premises of ‘Green Nanotechnology’ have tremendous impacts towards industrial scale revolution. The furtive extracted from natural precursors have driven to the generation of biogenic resource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cutting-edge nanomaterials in simple and cost-effective process. This inspection is an intension of the coupling hypothesis of Nanotechnology via ‘Green-Chemistry’ avenue. So, as to diminish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in the health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environment, society is focused towards a greener future. Nanoscience assures a promising future by its improvement in green chemistry to develop the 'Greenary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The improvement and execution of chemical assisted process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usage of harmful substances, the ‘Green Chemistry’ approach is one and only remarkable authentication, which attributed to long range surface area and higher pore volume of gold-nanoparticles. As of now, the efficient biogenic mechanism dramatically reduces the utilization and hazardous reagents have been employed to low-price natural and waste products to yield value-added nanomaterials with extensive relevance, suggesting an economical and green solution to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is critical review illustrates, novel biogenic screening platform was also conducted against antimicrobial strains and degradation of gold-nanoparticles products well explored-from selection precursors evolved from natural extracts, as well as eventually disintegration into bio-degradable yet potentially recyclable byprodu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