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0篇
  免费   421篇
  国内免费   308篇
化学   401篇
晶体学   15篇
力学   83篇
综合类   61篇
数学   331篇
物理学   412篇
无线电   74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7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3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in direct glycol fuel cells heavily relies on noble metal-based electrocatalysts. In this work, novel Pt group metal-free catalysts based on porous Fe-N-C materials a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as catalysts with high activity and durability for the cathod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 Through the encapsulation of NH4SCN salt, the surface elements and pore structure of the catalyst are effectively changed, and the active sites of Fe effectively are increased. The half-wave potential of the best Fe-N-C catalyst was –0.02 V vs. Hg/HgO in an alkaline environment. The porous Fe-N-C catalyst possesses a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1158 m2/g) and shows good activity and tolerance to glycol. The direct glycol fuel cell with the Fe-N-C cathode achieved a maximum power density of 62.2 mW/cm2 with 4 mol/L KOH and 4 mol/L glycol solution at 25 °C and maintained discharge for more than 250 h at a 50 A/cm2 current density.  相似文献   
62.
通过高温浸渍法,对多壁纳米碳管进行了氟离子与浓硫酸磺化反应修饰改性处理,制备了一种新型Lewis酸型催化剂F~--SO_4~(2-)/MWCNTs,并通过透射电镜、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吡啶吸附红外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和NH_3程序升温脱附等表征手段对其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进而对多壁纳米碳管经F~-与浓硫酸磺化反应修饰改性后所出现的结构与催化性能变化的内在影响规律进行了探索。以F~--SO_4~(2-)/MWCNTs为催化剂,以甲醇和油酸为原料,对其在应用于催化酯化反应合成油酸甲酯过程中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65℃、醇油物质的量之比为12∶1、催化剂质量占反应物总质量的0.9%、反应时间为6 h,油酸的转化率最高,达到了90%。高催化活性可归因于随着氟元素的加入,提高了SO_4~(2-)的插层作用效果,从而增加了酸性活性位的数量;此外,S=O键具有电子诱导效应,而F~-有强负电性,两者之间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后形成了F~-S键,使S=O的吸电子效应大幅度增强,从而加剧了F~--SO_4~(2-)/MWCNTs催化剂的体系电荷不平衡趋势,导致催化剂中的正电荷过剩,使催化剂中的酸性活性位以Lewis酸为主,有效的避免了单纯磺化反应作用所生成的催化剂的酸性活性位以Br觟nsted酸型为主,而易在富含水的反应介质中发生水合作用而降低,甚至失去催化活性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63.
本文采用苯酚、多缩乙二醇二氯化物、多缩乙二醇等为起始原料,合成了九个多缩乙二醇二苯醚新单体,经甲醛聚合获得一系列聚合物假冠醚,并对它们的溶解性能、络合性能以及催化作用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4.
双发色团分子光化学研究兴趣与日俱增。我们在以前报道一个有趣的现象:基态发色团间的分子轨道交叠左右光反应机理。3-甲基-3-联苯基-1-丁烯(1),是有特殊意义的分子。与激发能高达(143 kcal/mol)的孤立双键相比,联苯基的激发能特别低(69 kcal/mool)。如此大的激发能差使乙烯基与联苯 p电子间的交叠通道更加畅通,基态1的稳定构象是 endo 型,1的光化学行为将不同于无环双π甲烷分子。1000 W 高压汞灯照射1的正已烷溶液,  相似文献   
65.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在正侧(NVT)系综下研究了N-脒基脲二硝酰胺盐(FOX-12)在溶剂中的晶体形貌.通过构建溶剂分子层-晶面的界面吸附模型模拟其动力学平衡构型,计算溶剂与晶体表面间的结合能,进而对真空附着能进行修正并获得溶剂条件下的晶貌.使用自然冷却法在水和水/甲醇中培养FOX-12晶体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真空条件下决定FOX-12晶貌的6个重要晶面为(110),(200),(201),(011),(002)和(111);FOX-12在水溶液条件下的主要晶面为(110)和(011),在水/甲醇溶液条件下的主要晶面为(200)和(011),预测的晶体形貌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对水分子和FOX-12的(110)面间的径向分布函数进行了计算,分析了水分子和晶面间的分子间作用力.  相似文献   
66.
固体核磁共振Multiple-CP定量技术可实现对不同体系、 不同定量信息的检测. 然而, Multiple-CP对样品属性的宽容度较低, 其中有关样品属性的核磁共振参数包括氢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H)、 交叉弛豫时 间(TCH)和自旋锁定场下氢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ρ?H)等. 因而需要系统地掌握Multiple-CP各种实验参数与样品上述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 从而确定Multiple-CP技术可适用的体系范围以及最优的实验参数范围. 基于此, 首先以L-丙氨酸为模型样品, 探讨在Multiple-CP实验中弛豫恢复时间(td)、 交叉极化接触时间(tp)和交叉极化次数(n) 3种实验参数对分子中基团比例测量结果的影响规律. 并以L-缬氨酸、 L-丙氨酸/L-缬氨酸的混合物为模型样品, 探讨样品特性参数的差异性对Multiple-CP实验参数范围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tpTCH?T1ρ?H的影响较大. 对于纯净物或均相体系, TCH是影响tp参数设置的关键. 依据实验数据发现, 当样品中各基团TCH差异度小于8%时, 实验对tp的宽容度较高; 对于混合物体系, 需同时考虑混合物中组分?T1ρ?H?差异度的影响. 当组分?T1ρ?H?差异度为32%、 各基团TCH差异度为21%时, Multiple-CP对tp的宽容度高, 可在较宽的参数范围内实现定量检测. 而当TCH差异度较大时, 获取定量结果时tp的参数范围较小, 实验条件较苛刻. Multiple-CP定量方法更适用于TCH?T1ρ?H?差异度较小的样品体系的定量研究. 通过研究样品TCH?T1ρ?H?对实验参数的影响, 总结了Multiple-CP方法所适用的样品体系特征, 为使用Multiple-CP进行定量检测提供可参考的参数设置方案.  相似文献   
67.
邢洁妮  束敏  汪文源  张蕤  刘建 《无机化学学报》2021,37(10):1847-1852
以4-甲酰基三苯胺和1,10-菲咯啉-5,6-二酮为原料,经过缩合、甲基化等反应合成了配体N-甲基-2-(4-二苯胺基苯基)咪挫并[4,5-f][1,10]-菲咯啉(TPAPhen),再与Fe~(2+)配位得到配合物[Fe(TPAPhen)_3](BF_4)_2,最后经过电化学聚合在ITO玻璃表面制备了新型电致变色材料poly-Fe(TPAPhen)_3。在外加电压作用下,poly-Fe(TPAPhen)_3聚合物薄膜表现出多种颜色变化和良好的电致变色性能,尤其是在721 nm处的光学对比度高达86%,着色效率高达971 cm2·C~(-1),并且表现出较快的响应速度(着色时间:2.6 s,褪色时间:5.3 s)。  相似文献   
68.
Multi-functional nanofibers are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ptical field, and are widely used in fluorescence indication, product anti-counterfeit identification and smart clothing. Nanofibers with photoluminescence and photochromic functions are already attracting more interest from researchers. In this work, based on electrospun technology, the modified-PMMA nanofibers[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 with photoluminescence and photochromic functions were prepared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sheath-core structure(SCNFs 1-4). Compared with other samples, SCNF-4 shows outstanding photoluminescence and photochromic functions. SCNF-4 can produce green light and its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nd fluorescence lifetime can reach 7144 a.u. and 1031.32 μs, respectively. In photochromic functions, SCNF-4 can show purple in 1 min under the 365 nm ultraviolet light, and the color can be preserved for more than 4 h under the sunlight. When SCNF-4 is irradiated by far infrared light, the color of the samples can fade quickly in 40 s. Under the irradiation of ultraviolet light of different wavelengths, SCNF-4 can display multi-color fluorescence and achieve a reversible transition between white and purple. The design of the sheath-core structure realizes the complementarity of photoluminescence and photochromic functions of the electrospun modified-PMMA nanofibers, which is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multi-functional nanofibers in the optical field.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专业现状和行业需求的分析,提出了课程结构与内容相融合的“双模块”和“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并就体系中化学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70.
研究了富氧环境中生物质基活性炭负载钾催化剂选择性还原氮氧化物的性能。结果表明,与煤基(褐煤)活性炭负载钾催化剂相比,生物质基(木屑)活性炭负载钾催化剂表现出高选择性还原NO能力,在2 h恒温稳态实验过程中能够保持80%的NO还原效率,而C-O2反应活性仅为18%。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程序升温脱附实验表征结果显示,生物质基活性炭负载钾催化剂优异的选择性还原NO性能应归因于炭表面钾物种的高度分散性,这与催化剂的高比表面积以及大量的表面氧基团有关。另外,生物质基炭材料还原NO反应产物中具有较高的CO2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