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1篇
  免费   315篇
  国内免费   399篇
化学   693篇
晶体学   14篇
力学   59篇
综合类   53篇
数学   181篇
物理学   511篇
无线电   89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新型三唑类抗真菌化合物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法(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法(CoMSIA), 系统研究了40个新型三唑类化合物抗真菌活性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在CoMFA研究中, 研究了两种药效构象对模型的影响, 并考察了网格点步长对统计结果的影响. 在CoMSIA研究中, 系统考察了各种分子场组合、网格点步长和衰减因子对模型统计结果的影响, 发现立体场、静电场、疏水场和氢键受体场的组合得到最佳模型. 所建立CoMFA和CoMSIA模型的交叉相关系数q2值分别为0.718和0.655, 并都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CoMFA和CoMSIA模型的三维等值线图直观地解释了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阐明了化合物结构中苯环上各位置取代基对抗真菌活性的影响, 为进一步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2.
含间苯基聚醚酮醚酮酮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英国ICI公司开发聚醚醚酮(PEEK)并于八十年代初期商品化以来[1],聚芳醚酮作为一类新型结构的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不同结构的聚芳醚酮相继出现.Janson[2]等以对苯二甲酰氯(TPC)和4,4′ 二苯氧基二苯酮(DPBP)为单...  相似文献   
63.
采用50~200nm同步辐射光,对CH2Br2的光电离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测定的母体离子及其碎片离子出现势,得到二溴甲烷的绝热电离势为10.23±0.01eV,并获得了离子的生成焓,解离能及键能等热力学数据,分析了碎片离子的光解离电离通道。  相似文献   
64.
罗勤慧  杨升  沈孟长  张正 《化学学报》1990,48(4):355-359
由4-叔丁基2,6-二甲酰基苯酚与4-正己基-3-氨基硫脲缩合, 合成了"大乌"配体(H3BB), 它与Cu(II)、Ni(II)、Co(II)、Pb(II)、Cd(II)生成五种电中性的可溶性"大乌"配合物, 除Co(II)配合物外, 其余四种均为乙氧基桥联的双核配合物, 配体是将4-叔丁基2,6-二羟甲基苯酚用MnO2在室温下直接氧化, 得到4-叔丁基-2,6-二甲酰基苯酚, 然后再与4-正己基-3-硫代氨基脲缩合而得, 该反应步骤较少, 产量较高, 优于前人结果。用IR、UV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并用Evans的核磁共振法研究了吡啶与Ni2BB(OEt)在轴向的作用和配合物两中心原子间的作用。这五种配合物中, 有趣的是Ni2BB(OEt)呈顺磁性, 本文对其原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5.
采用高温共沉淀法制备锰基菱方相的普鲁士白正极材料,研究合成温度对产物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合成温度的提高,产物的结晶度、颗粒尺寸和嵌钠容量明显提高。当合成温度为90℃时,产物在15 mA·g-1下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达到142和139 mAh·g-1。在30和50 mA·g-1分别循环300和600次时,容量仍保持在111和89 mAh·g-1。  相似文献   
66.
In recent years, mixed-conducting oxides, in which both protonic and electronic charge carriers exist, have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s1. Ceramic membranes made of such materials are semipermeable to hydrogen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In the early 1980s, Iwahara et al. first reported protonic conduction in SrCeO3-based materials2. Later, BaCeO3 system was extensively studied because of its higher conductivities. However, the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of rare earth doped-BaCeO3 ceramic…  相似文献   
67.
糖尿病与体内微量元素的不平衡密切相关。妇女在妊娠期中容易发生糖耐量异常和妊娠期糖尿病,因此研究这些孕妇血清中元素含量的变化,对弄清妊娠期糖尿病的机理和进行防治有重要意义。本工作测定了糖耐量异常和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中硒、铜、锶、镁、锌、钙、磷、铁和铝等九种元素持含量,研究了其与正常孕妇的差异,并观察了元素含量与孕期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糖耐量异常和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中硒的含量与正常孕妇相比明显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中铜比正常孕妇显著升高,而锌有降低趋势,其它元素则未明显变化。此外,观察到正常孕妇和血清异常孕妇血清中硒和钙的含量都与孕期呈明显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68.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食品中二甲基黄(DMY)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二甲基黄专用固相萃取小柱(ProElut DMY SPE)净化,XDB-C18色谱柱(50 mm×4.6 mm,1.8μm)分离,并以5m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0.1%(v/v)甲酸)-乙腈(含0.1%(v/v)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模式(ESI~+)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DMY在0~5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方法的检出限(LOD,S/N3)和定量限(LOQ,S/N10)分别为2μg/kg和10μg/kg。不同食品基质中,DMY在10、20和100μg/kg的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3.3%~98.9%,相对标准偏差为1.6%~3.9%(n=6)。该方法有效补偿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过程中的离子化抑制效应,灵敏度和准确度高,适用于腐乳、辣椒酱、禽蛋、豆干、糖果和火腿中DMY的测定。  相似文献   
69.
朱德钦  郑守扬  生瑜 《应用化学》2017,34(2):195-203
赋予木塑复合材料(WPC)的阻燃性能成为近年来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两轮正交试验,研究8种常见的协效剂对膨胀型阻燃剂(IFRs,m(聚磷酸铵,APP)∶m(季戊四醇,PER)=2∶1)的阻燃增效作用,筛选出具有显著协效作用的协效剂组MgO/EG(可膨胀石墨)/SiO_2,其组成为m(MgO)∶m(EG)∶m(SiO_2)=1∶5∶5,其与IFRs的最佳配比为m(IFRs)∶m(MgO/EG/SiO_2)=1∶0.18,得到性能良好的阻燃型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通过热重分析(TGA)和锥形量热分析(CONE)评价IFRs及协效剂组对聚丙烯(PP)基木塑复合材料(WPC)热稳定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IFRs及MgO/EG/SiO_2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WPC的热稳定性,WPC/IFRs/MgO/EG/SiO_2600℃的残炭率达到22.42%。WPC/IFRs的热释放速率峰(PHRR)、总热释放量(THR)和总烟释放量(TSP)相比于WPC分别降低了21.9%、8.7%和22%。MgO/EG/SiO_2的加入可以进一步提高IFRs的阻燃效率,WPC/IFRs/MgO/EG/SiO_2的PHRR和THR相比于WPC分别降低了33.0%和13.8%。  相似文献   
70.
近年来,对氨基酸离子交换平衡虽有不少研究[1~4],但涉及超当量吸附的研究并不多见,且解释亦各有不同[6~7].本文拟对超当量吸附机理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