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488篇
  免费   18664篇
  国内免费   21226篇
化学   43466篇
晶体学   2260篇
力学   4143篇
综合类   1951篇
数学   8981篇
物理学   28009篇
无线电   52568篇
  2024年   463篇
  2023年   1586篇
  2022年   3715篇
  2021年   3818篇
  2020年   3388篇
  2019年   3165篇
  2018年   3115篇
  2017年   4143篇
  2016年   3610篇
  2015年   5098篇
  2014年   6271篇
  2013年   7686篇
  2012年   8434篇
  2011年   8691篇
  2010年   8451篇
  2009年   8788篇
  2008年   9146篇
  2007年   8826篇
  2006年   8158篇
  2005年   6865篇
  2004年   5360篇
  2003年   3736篇
  2002年   3362篇
  2001年   3363篇
  2000年   3426篇
  1999年   1764篇
  1998年   914篇
  1997年   673篇
  1996年   627篇
  1995年   591篇
  1994年   551篇
  1993年   555篇
  1992年   479篇
  1991年   344篇
  1990年   356篇
  1989年   334篇
  1988年   225篇
  1987年   208篇
  1986年   163篇
  1985年   143篇
  1984年   154篇
  1983年   105篇
  1982年   91篇
  1981年   98篇
  1980年   60篇
  1979年   81篇
  1978年   27篇
  1977年   23篇
  1965年   19篇
  1959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21.
A strategy based on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for ultrafast ion transport involves designing an ionic interface to mediate ion motion. Electrolyte chains were integrated onto the walls of one-dimensional channels to construct ionic frameworks via pore surface engineering, so that the ionic interface can be systematically tuned at the desired composition and density. This strategy enables a quantit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face and ion transport and unveils a full picture of managing ionic interface to achieve high-rate ion transport. Moreover, the effect of interfaces was scaled on ion transport; ion mobility is increased in an exponential mode with the ionic interface. This strategy not only sets a benchmark system but also offers a general guidance for designing ionic interface that is key to systems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相似文献   
22.
建立了一套基于刀口灰度图红外探测的实验装置,对红外场景生成器的空间分辨率进行了测试。首先通过被测红外场景生成器产生带有刀口标志的红外图像,然后利用红外热像仪采集红外场景生成器所成的红外图像,通过对采集到的红外热图的数据处理,实现了对红外场景生成器空间分辨率的测量。测得的红外场景生成器的空间分辨率为5lp/mm,标准误差为0.04。  相似文献   
23.
一种北斗联合低轨星座的导航增强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依靠北斗导航系统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存在卫星信号落地功率低、易受遮蔽和阻断的不足。针对此问题,研究了一种北斗联合低轨星座实现导航增强的系统架构;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应严重遮蔽或干扰条件下,基于到达时间(TOA)和到达频率(FOA)联合观测的定位解算算法;对高中低轨混合星座条件下的覆盖特性和精度衰减因子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用户可见星数平均增加了64.2%,位置精度衰减因子(PDOP)平均改善了28.7%。研究结果可为下一代北斗的论证设计与研制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4.
以4-羟基吲哚为原料,经吲哚环4位乙酰基化、3位亲电取代、酰胺化和还原加氢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7.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对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氧化生物活性测试.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7a,7b,7c和7d对DPPH·均有很强的清除作用(清除率为85.25%~90.73%),7e,7f,7g,7h作用较差;目标化合物与Vc相比,对·OH的清除作用稍差,最高清除率25.66%(Vc的最高清除率为34.67),但各化合物整体水平相当;在清除O-2·能力上化合物7a,7d,7g,7h最大清除率(分别为19.34,35.35,27.93和31.74)均强于同等浓度的Vc(17.58).  相似文献   
25.
为了实现大口径光学元件的安全装夹、转运,通过光学元件开槽与不开槽两种装夹方式的分析,得出开槽夹紧转运方式将带来微裂纹、应力集中、成本高等缺陷,提出了利用摩擦力克服光学零件的重力和惯性力的低应力装夹转运方案。通过对光学元件低应力夹紧结构设计,并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得到不开槽装夹方式下,光学元件的最大主应力为1.11 MPa,最大切应力为0.73 MPa,远低于光学元件破坏的强度极限,且受力均匀,无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26.
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靶面激光光斑尺寸原位测量的方法。从高斯光束的横向光强分布特性出发,建立了激光烧蚀斑半径与辐照激光能量、光斑尺寸、烧蚀阈值间的关系式,模拟分析发现辐照激光光斑尺寸对烧蚀斑半径随辐照能量变化曲线有较大影响。对于脉宽为2 ms,波长为1064 nm的激光,实验测量了不同能量激光辐照下相纸烧蚀斑半径,并用推导出的关系式拟合测量数据,获得了靶面处光斑尺寸和样品烧蚀阈值。同时,也测量了不同位置处的光斑尺寸和样品烧蚀阈值,对高斯光束束腰位置和样品烧蚀阈值的光斑尺寸效应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结果可靠,简单高效。该技术可以为高能激光与固体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和激光加工等应用领域中实现简单方便地测量靶面光斑尺寸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7.
利用分子筛择形特点,对煤直接液化油中的混合酚实施高效分离。本研究选取间甲酚和对甲酚作为分离煤直接液化油馏分段混合酚的模型化合物,采用化学液相沉积法对HZSM-5吸附剂的孔口结构进行改变,分析分子筛硅铝比及颗粒粒径对模型化合物间甲酚和对甲酚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以获得高性能固相吸附剂,并将其应用于180-190℃馏分段混合酚分离。结果表明,当分子筛硅铝比为25、粒径为3-5 μm时,分子筛的孔口结构调节效果最优;当正硅酸乙酯的最小用量为0.2 mL/g时,固相吸附剂的吸附量为0.03 g/g,对甲酚选择性高于95%。由于外表面沉积物对吸附剂的孔口结构变化,导致对甲酚选择性的提高。进一步采用HZSM-5(1)吸附剂对真实煤直接液化油混合酚的分离中发现,苯酚和对甲酚的选择性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28.
在管式反应器中采用苯甲酸、聚乙二醇、固体古马隆树脂(S)、液体古马隆树脂(L)为添加剂来降低煤沥青中有害物质苯并芘的含量,以期使得煤沥青可绿色化应用。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煤沥青中苯并芘含量。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添加剂添加量、催化剂等工艺条件对添加剂脱除煤沥青中苯并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条件能降低煤沥青中苯并芘的含量。在优化条件下,不同添加剂对苯并芘脱除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液体古马隆树脂、聚乙二醇、苯甲酸和固体古马隆树脂。分析其反应机理,这与催化剂的酸性相关,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结果表明,液体古马隆树脂(L)在催化剂存在下对煤沥青中苯并芘脱除率可达73.0%,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9.
近年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在可见光船舶检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大多数相关研究是通过改进大型的网络结构来提高检测性能,因此加大了对更高计算机性能的需求。此外,可见光图像难以在云、雾、海杂波、黑夜等复杂场景检测到船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红(red, R)、绿(green, G)、蓝(blue, B)和近红外(NIR)4个波段光谱信息的由粗到精细的轻量型船舶检测算法。与现有的方法中根据光谱特性利用水体检测算法提取水体区域不同之处是该算法是利用改进的水体检测算法来提取船舶候选区域。为获取更准确的候选区域,对船舶、厚云、薄云、平静海面、杂波海面5种场景中4个波段的像素值进行了统计分析,选取近红外大于阈值作为辅助判断,并以其中心点获取候选区域32×32大小的切片,并对切片进行非极大值抑制,由此获得了船舶粗检测结果。随后构建了轻量级LSGFNet网络对船舶候选区域切片进行精细识别。构建的网络融合了1×1卷积提取的波谱特征与3×3的提取几何特征,为防止光谱特征与几何特征的信息在融合时“信息不流通”,在LSGFNet网络中引入了ShuffleNet中的通道打乱机制,并减小了模型结构,与典型的轻量级网络相比具有更好的效果且模型较小。最后,利用Sentinel-2卫星多光谱10 m分辨率数据构建了512×512大小的1 120组数据进行粗检测,以及32×32大小的6 014组数据进行精细网络训练,其中候选区域粗提取的查全率为98.99%,精细识别网络精确度为96.04%,不同场景下的平均精确度为92.98%。实验表明该算法在抑制云层、海浪杂波等干扰的复杂背景下具有较高的检测效率,且训练时间短、计算机性能需求低。  相似文献   
30.
Lithium‐rich disordered rock‐salt oxides have attracted great interest owing to their promising performance as Li‐ion battery cathodes. Whil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efforts are critical in advancing this class of materials, a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key property changes upon Li extraction is largely missing. In the present study, single‐crystal synthesis of a new disordered rock‐salt cathode material, Li1.3Ta0.3Mn0.4O2 (LTMO), and its use as a model compound to investigate Li concentration–driven evolution of local cationic ordering, charge compensation, and chemical distribution are reported. Through the combined use of 2D and 3D X‐ray nanotomography, it is shown that Li removal accompanied by oxygen oxidation is correl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rphological defects such as particle cracking. Chemical heterogeneity, quantified by subparticle level distribution of Mn valence state, is minimal during Mn redox, which drastically increases upon the formation of cracks during oxygen redox.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nd bond valence sum mismatch calculations reveal the presence of local short‐range ordering in the pristine oxide, which gradually disappears along with the extraction of Li.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with cycling the transformation into true cation–disordered state can be expected, which likely impacts the voltage profile and obtainable energy density of the oxide catho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