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936篇
  免费   19913篇
  国内免费   13743篇
化学   71504篇
晶体学   1218篇
力学   6927篇
综合类   539篇
数学   11917篇
物理学   41762篇
无线电   36725篇
  2024年   554篇
  2023年   3298篇
  2022年   4070篇
  2021年   5447篇
  2020年   5232篇
  2019年   4907篇
  2018年   4140篇
  2017年   4077篇
  2016年   5991篇
  2015年   6145篇
  2014年   7507篇
  2013年   9613篇
  2012年   11428篇
  2011年   11650篇
  2010年   8171篇
  2009年   8106篇
  2008年   8569篇
  2007年   7766篇
  2006年   7275篇
  2005年   6331篇
  2004年   4377篇
  2003年   3674篇
  2002年   3291篇
  2001年   2752篇
  2000年   2597篇
  1999年   3031篇
  1998年   2663篇
  1997年   2320篇
  1996年   2565篇
  1995年   2033篇
  1994年   1930篇
  1993年   1551篇
  1992年   1450篇
  1991年   1277篇
  1990年   988篇
  1989年   692篇
  1988年   559篇
  1987年   442篇
  1986年   428篇
  1985年   371篇
  1984年   276篇
  1983年   197篇
  1982年   165篇
  1981年   114篇
  1980年   88篇
  1979年   53篇
  1978年   40篇
  1976年   41篇
  1975年   37篇
  1974年   5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1.
In the all-IP wireless networks beyond the third generation, mobility management can be effectively achieved by applying mobile IP (MIP) and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jointly. Nevertheless, an efficient combination of both protocols remains an open research issue. Conventional hybrid MIP-SIP mobility architectures operate MIP and SIP almost independently,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redundant cost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representative hybrid MIP-SIP architectures and explores the joint optimizations between MIP and SIP for a more cost-efficient mobility support whilst utilizing their complementary power. Two novel design approaches are presented. The first approach culminates in a tightly integrated architecture, which merges the redundant mobility entities in MIP and SIP to yield maximum system efficiency. The other approach leads to a loosely integrated architecture, where necessary interactions are introduced between MIP and SIP mobility servers while their physical entities are kept intact. Major mobility procedures, including location update, session setup and handoff, are discussed in these architecture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both proposed architectures outperform typical hybrid MIP-SIP architectures in terms of clear-cut reduced signaling costs  相似文献   
912.
300mm硅片中厚度合适的洁净区和高密度氧沉淀,有利于对器件有源区金属沾污的吸除,改善栅氧化物的完整性.文中使用Ar,N2/NHa混合气作为快速退火(RTA)气氛,研究RTA气氛对洁净区、氧沉淀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N2/NHs混合气氛处理的硅片表层洁净区明显薄于Ar气氛处理的硅片,氧沉淀密度明显高于Ar气氛处理后的硅片.同时发现在两种气氛下,延长恒温时间都可以降低洁净区厚度,增加氧沉淀密度.基于空位增强氧沉淀成核和氮化空位注入的基本原理,就RTA气氛和恒温时间对洁净区和氧沉淀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13.
研究了不同气氛下快速预热处理(RTA)后,硅片中的流动图形缺陷(FPDs)密度和随后两步热处理形成的魔幻清洁区(MDZ)之间的关系.硅片经过高温快速预热处理后,再经过800℃(4h)+1000℃(16h)常规退火,以形成MDZ.研究发现,当硅片在Ar气氛或N2/O2(9%)混合气氛下RTA预处理后,FPDs密度较低,随后热处理出现的氧沉淀诱生缺陷密度较高、清洁区较宽.对于N2/O2混和气氛,随着O2含量的增加,FPDs和氧沉淀诱生缺陷密度变小,纯O2气氛下预处理后硅片中FPDs和氧沉淀诱生缺陷密度最低.因此,可以通过调节N2/O2混合气氛中两种气氛的比例来控制空洞型微缺陷和硅片体内氧沉淀诱生缺陷的密度.  相似文献   
914.
针对发射到衬底中的光子,提出了一种具有抛物线型衬底结构的InGaN/GaN发光二极管,并对平面衬底和抛物线型衬底InGaN/GaN发光二极管的光子运动轨迹、发射功率角度分布和外量子效率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平面衬底发光二极管,抛物线型衬底发光二极管可以充分利用发射到衬底中的光子,使其正向光子发射功率增加12.6倍,外量子效率提高1.22倍,同时具有发射准平行光的功能.  相似文献   
915.
在进行理论分析证实可行性和模拟仿真优化参数后,利用非硅表面微加工方法中的牺牲层工艺制备了一种扭梁悬臂梁支撑的扭摆式MEMS永磁双稳态机构.该双稳态结构尺寸为1.9mm×1.6mm×0.03mm,通过永磁力实现稳态姿态无功耗保持,通过对其单侧触点施加纵向驱动力使之达到30μm的纵向驱动位移,可以实现机构的双稳态姿态切换,可以通过控制永磁体磁片、悬臂梁和扭梁的尺寸来灵活调控稳态切换所需的驱动力矩.此双稳态机构可与电磁驱动、电热驱动和静电驱动等类型的微驱动器联用构成永磁双稳态MEMS微继电器.  相似文献   
916.
以往的牺牲层腐蚀模型把扩散系数看作是常数,然而,实验结果和以往模型的计算结果在腐蚀开始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吻合较好,但随着腐蚀时间的变长两者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并使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腐蚀过程,提出了腐蚀模型应该考虑氢氟酸扩散系数是浓度的函数,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改进模型.在改进模型中,浓度的下降会引起扩散系数的增大,这部分补偿了腐蚀前端浓度的下降.另外在改进模型中,扩散系数还是温度的函数.实验表明,改进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地较好.这些结果不仅为对牺牲层腐蚀机理的理解提供新的证据,而且也为溶液在bubble结构里面的扩散提供新的证据.文中所观察到的这些现象也适合于其他类型的牺牲层腐蚀,条件是其腐蚀过程是受扩散限制的.  相似文献   
917.
考虑AlGaN/GaN材料的自发、压电极化效应和量子效应,通过泊松方程、薛定谔方程和流体力学方程组的数值自洽求解方法,对AlGaN/GaN HEMT的二维静态模型与模拟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器件区域的导带图、二维电子气分布、电子温度特性、直流输出和转移特性,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918.
采用侧向外延(ELOG)方法,在制作了条形掩膜图形的GaN衬底上用MOCVD生长高质量GaN.AFM,化学湿法腐蚀及TEM分析表明:采用两步法ELOG生长的GaN中,掩膜下方的缺陷被掩膜所阻挡,窗口区内二次生长的GaN的位错也大幅降低;在相邻生长前沿所形成的合并界面处形成晶界;化学湿法腐蚀无法得到关于合并界面处缺陷的信息.侧翼区域中极低的穿透位错使得ELOG GaN适用于在其上制作高性能的氮化物基激光器.  相似文献   
919.
研究了超薄栅氧化层(≤3.0nm)软击穿(soft breakdown,SBD)后的栅电流和衬底电流特性.提出了一个基于类渗流导电的SBD后栅电流和衬底电流的解析公式--类渗流导电公式.该公式能够在较大的电压范围(-4~+3V)模拟氧化层SBD后的栅电流和衬底电流的电流-电压特性,为超薄栅氧化层可靠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简便的公式.  相似文献   
920.
描述了一种采用分辨率提高技术后用于可制造性设计的验证方法.该方法的目的是验证设计功能与设计目的是否一致,更精确地说,使刻印出来的图像与设计一致.还描述了这种基于模型的验证方法的过程建模,实例说明这种方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