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0篇
  免费   1167篇
  国内免费   1231篇
化学   2104篇
晶体学   158篇
力学   227篇
综合类   115篇
数学   447篇
物理学   1803篇
无线电   282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86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402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397篇
  2010年   400篇
  2009年   444篇
  2008年   523篇
  2007年   462篇
  2006年   477篇
  2005年   424篇
  2004年   306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252篇
  2001年   197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根据GPS捕获过程中相关运算的计算速度要求,针对常用的频域FFT算法速度快但规定采样点的点数N必须为2的整数幂的缺点,分析了如何利用Colley-Tukey算法对部分可分解的N值的相关运算进行优化,从而在时域算法保证精确度,同时又在速度上接近FFT算法.最后在Matlab环境下对算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52.
对于三级Clos网络,扇出机制会影响Clos网络的阻塞率、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及网络成本,因此选择好的扇出方式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组播能力。根据输出级扇出、中间级扇出、输入级扇出等不同的扇出机制分类,可将组播算法分为输入级扇出算法(IFMA)、最迟扇出算法(LFMA)、切割扇出算法(SFMA)、中间级优先扇出算法(CMFF—MA)。在对4种算法仿真比较的基础上,文章提出针对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的路由方案,对于固定扇出业务可采用CMFFMA算法进行路由,针对递增业务采用先输出级、再中间级、最后输入级扇出的策略,可有效地降低阻塞率。  相似文献   
953.
关于内网安全的发展现状,我们认为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市场需求稳步上升,内网安全行业的定位逐渐明晰,地位日益提高,内网安全解决方案趋向于标准化和精细化,客户对内网安全行业有较高的认知度。  相似文献   
954.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多天线技术结合可以获得频率分集和空间分集,波束成形是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多天线系统的波束成形这一主题,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很多波束成形算法,用以提高系统的接收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波束成形算法,该算法有效地利用了OFDM系统中的虚拟子载波资源.新算法在加性高斯白噪声单径和多径信道中的仿真结果均表明该算法使系统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55.
Ca2 是KDP原料中一种常见的杂质离子,这种杂质不仅会影响晶体的生长过程,而且会加重晶体的光散射.通过传统降温法和点籽晶快速生长法生长不同Ca2 掺杂浓度的KDP晶体样品,对样品进行激光损伤实验,结果表明,Ca2 的存在降低了KDP晶体的光损伤阈值,其原因主要在于Ca2 掺杂导致晶体内部缺陷增多,内应力增加以及晶体中的散射颗粒密度增大使晶体光吸收加重.  相似文献   
956.
Circular permutation fluorescent protein is a novel method to construct biosensors. The ratio of two excitation channels is employed to quantitatively calibrate the level of analysts. SoNar is one of them, which can be used to monitor cellular NADH/NAD+ levels. However, the 490 nm excitation channel of these biosensors is sensitive to pH environments, which is negative in real applications. In this work, we demonstrated that the fractional intensity ratio extracted from 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could be used to quantify NADH levels with one excitation (420 nm) and one emission channels. The 420-nm excitation channel was pH resistant. Comparing to average lifetime, the fractional intensity ratio had a 3.2-fold dynamic range, which was much wider than average lifetimes.  相似文献   
957.
以泡沫铜为基底生长氢氧化铜纳米线,通过原位转化合成二维导电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Cu_3HITP_2(HITP=2,3,6,7,10,11-六氨基三亚苯)作为双功能催化剂,可直接用作析氧及氧还原反应的工作电极,而无需使用额外的基底或粘合剂,且无需后续热处理。研究发现以氢氧化铜纳米线为模板的Cu_3HITP_2表现出了更大的电化学比表面积,这种新型的电极可在碱性溶液(0.1和1.0 mol·L~(-1) KOH)中可以稳定运行,析氧反应中在电流密度达到10 mA·cm~(-2)时的过电位仅为1.53 V,超越了商业二氧化钌的催化性能。此外,该催化剂在氧还原反应中的半波电位达到0.75 V,优于大多数MOF材料。  相似文献   
958.
通过1-庚烷基-1H-咪唑-2-甲醛(L~1)、1-十四烷基-1H-咪唑-2-甲醛(L~2)、1-十六烷基-1H-咪唑-2-甲醛(L~3)、1-十八烷基-1H-咪唑-2-甲醛(L~4)、1-二十烷基-1H-咪唑-2-甲醛(L~5)分别和四氟硼酸亚铁与1-苯乙胺反应一步法合成了配合物1~5。利用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EA)手段对1~5进行表征。配合物1的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研究表明,每个结构基元中包含1个[Fe(L~1)_3]~(2+)阳离子和2个四氟硼酸根阴离子。铁(Ⅱ)金属中心与3个配体上的6个N原子配位,形成面式八面体单核化合物。Fe(Ⅱ)-N键长表明配合物1中的Fe(Ⅱ)在173 K时处于低自旋状态。在[Fe(L~1)_3]~(2+)中,相邻配体中的苯环和咪唑环形成分子内π-π相互作用;[Fe(L~1)_3]~(2+)进一步通过烷基链与芳香环之间的C-H…π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网络结构。磁性测试表明,配合物1表现出不完全的自旋交叉性能,转换温度为341 K;2为高自旋顺磁性化合物,3~5则表现出不完全的自旋交叉行为。以具有较长烷基链的配合物2~5作为凝胶因子,环己烷作为溶剂可形成对应的金属有机凝胶MOG2~MOG5。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片显示MOG2~MOG5凝胶都具有三维网络状孔隙结构。MOG2~MOG5表现出可逆的凝胶-溶胶转变,在热和机械力的作用下,MOG2~MOG5金属有机凝胶迅速转变为溶胶状态,且静置后能够恢复至凝胶状态,表现出良好的刺激响应性和自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959.
采用水热方法,选用刚性线型三羧酸配体(H3L)和2,2′-联吡啶(2,2′-bipy)与NiCl2·6H2O分别在120和160℃温度下反应,得到了一个具有零维双核镍结构的配合物[Ni2(μ-HL)2(2,2′-bipy)2(H2O)4]·6H2O (1)和一个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Ni(μ-HL)(2,2′-bipy)(H2O)2]·H2O}n(2),并对其结构和磁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均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1具有零维双核镍结构,而且这些双核镍单元通过O-H…O/N氢键作用进一步形成了三维超分子框架,而配合物2具有一维链结构。2个配合物的结构差异可能是由于水热反应温度不同造成的。研究表明,配合物2中相邻镍离子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60.
高分子材料合成实验是高分子专业的核心实验课程之一,如何建立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有效衔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活学活用,是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为此,笔者和教学团队提出:在同一个实验中改变某个实验变量,在教学班中引入对比实验,通过这些改变引起的不同实验现象和由此产生的材料性能的迥然差异,引导学生从现象出发,联系理论课堂知识进行深入分析。这种尝试有效改变了以往实验教学中所有教学班千篇一律的操作和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现象与结果,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年的实验教学反馈表明,“对比实验的引入”和“现象驱动的知识挖掘”帮助学生有效巩固了理论课堂的知识点,做到了活学活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