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0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331篇
化学   742篇
晶体学   63篇
力学   60篇
综合类   23篇
数学   139篇
物理学   471篇
无线电   108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范玉华  郝锐  毕彩丰  马玉祥 《合成化学》2003,11(3):230-232,236
合成了稀土硝酸盐与希夫碱盐2-羟基-1-萘醛缩蛋氨酸钾(以KL表示)及邻菲咯啉(Phen)的四种固体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UV,DTA-TG及摩尔电导分析等手段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Ln(L)(Phen)(NO3)(H2O)]NO3(Ln=Gd,Dy,Er,Yb),并对它们的配合方式及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2.
Hydrothermal treatment of MCl2(M=Co or Cu), NH4VO3, and 1,10-phenanthroline-5,6-dione(pdon)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 duplex coordination polymer [Co(bpdc)(H2O)3]·H2O(bpdc=2,2′-bipyridine-3,3′-dicarboxylate) and a chain-like coordination polymer [Cu(bpy)V2O6](bpy=2,2′-bipyridine). X-ray single-crystal structural analysis shows that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and in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transition metals, the organic reagent pdon was transformed in situ into bpdc and bpy, respectively. Mechanism of the in situ ligand synthesis reaction has be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3.
以苦参碱为起始原料,二氯甲烷为溶剂,经三氯氧磷催化与9种芳胺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型15-N-取代苦参碱亚胺衍生物(3a~3i),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 和MS(ESI)表征。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化合物3a的绝对构型。体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3d和3f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半数抑制率显著优于苦参碱。  相似文献   
44.
N-烷基壳聚糖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和热释电流(TSC)法研究了N-烷基壳聚糖的玻璃化转变行为. DSC法中采用二次扫描以消除溶剂和热历史的影响, 并利用物理老化方法来增强N-烷基壳聚糖在DSC曲线上的玻璃化转变区域的热焓吸热峰, 以克服DSC法的不灵敏性. 两种研究方法的结果一致表明, 三种N-烷基壳聚糖的玻璃化转变均发生在110~150 ℃温区内;取代的柔性烷基越大, 玻璃化转变温度(Tg)越低;但N-甲基壳聚糖例外, 其Tg略高于壳聚糖, 空间阻碍在这里起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选相示波伏安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相示波伏安法毕树平,都思丹,高鸿(南京大学化学系,210008)关键词示波计时电位法,选相示波伏安法,切口示波计时电位法是利用dE/dt~E曲线上切口的高度或深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1],但由于dE/dt曲线主要反映充电电流的变化,从而使该方法的检...  相似文献   
46.
TiO2-双亲共聚物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与紫外光敏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镛  毕研迎  石凤 《化学学报》2007,65(1):67-71
用偶联剂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纳米粒子TiO2, 应用超声技术将TiO2 纳米粒子分散在甲醇介质中, 然后用苯乙烯(ST)原位聚合包封, 再用丙烯酰胺或乙烯基吡咯烷酮(VP)共聚, 两步原位分散聚合得到了有机聚合物为壳、TiO2为核的有机/无机复合粒子. 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检测手段进行表征. 结果显示: 由于双亲共聚物对TiO2纳米粒子的敏化作用, 紫外-可见光谱图上两种纳米复合粒子的最大吸收峰均有明显红移, 并且吸收光谱的范围扩大了, 其中尤以TiO2/(PST-co-PVP)为甚. 意味着光敏化活性的提高, 特别是在可见光谱的范围内. 这种情形对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如TiO2纳米粒子的光催化特性是有利的, 表明这类材料的应用空间得到了拓展.  相似文献   
47.
炉前煤低温干馏工艺中的挥发分除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寻求优化的炉前煤低温干馏工艺中的挥发分除尘方案,在使用400目金属滤网对间歇式粉煤固体热载体热解装置挥发分除尘研究的基础上,将颗粒床过滤器用于该过程的除尘研究。热态除尘实验表明,颗粒床的使用有效地降低了滤网的过滤负荷。选用2mm石英砂和φ5mm×2mm瓷环作为滤料,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两种滤料除尘效率均在90%以上;随着过滤操作的进行,由于颗粒床内粉尘的沉积使其过滤效率有所提高,而对气、液收率的影响很小。结果表明,颗粒床与滤网结合可作为粉煤炉前低温干馏工艺中可供选择的挥发分除尘方案。  相似文献   
48.
黑米花色苷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发生降解致使局部分子结构破坏而使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有所下降。利用有机酸提供酰基对黑米花色苷进行修饰来提高花色苷结构的稳定性。利用红外光谱分析经咖啡酸酰化修饰黑米花色苷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黑米花色苷酰化修饰前后于官能团区3 650~3 200和1 680~1 620 cm-1处均有吸收峰,且其于指纹区1 282.68和1 277.51 cm-1处出现酚羟基吸收峰,于1 056.07和1 054.03 cm-1处出现醇羟基吸收峰,719.90和719.71 cm-1处出现苯环上C-H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峰。由此可见,黑米花色苷酰化修饰后主要结构框架仍为花色苷的芳环结构。此外,黑米花色苷酰化修饰前后于1 900~1 650 cm-1间1 714.28和1 728.13 cm-1处均出现共轭羰基的特征吸收峰,对应于可直接连接在苯环上的α-羰基结构,由此说明黑米花色苷结构中存在着酰基基团。黑米花色苷经酰化修饰后红外图谱于1 517.20 cm-1处出现新吸收峰,其正好处于1 800~900 cm-1双键(不含氢)伸缩振动区,指纹区876.65 cm-1处亦出现了苯环上的C-H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峰。与之相呼应在经二阶导数处理后红外光谱图中在2 500~2 000 cm-1间出现了新的波动,此波段为累积双键伸缩振动区,而官能团区3 650~3 200 cm-1间3 370.20 cm-1处的吸收峰正好处于多分子缔合区。由此可见,在咖啡酸作为酰基供体,酰化修饰黑米花色苷时由于分子间的重新缔合于结构中引入了新的酰基基团而呈现出一种双酰化的空间结构。黑米花色苷酰化结构中有机酸与糖链相连,将有机酸置于2-苯基苯并吡喃骨架的表面,这种堆积作用模式可以较好地抵抗水的亲核攻击和其他降解反应进而提高黑米花色苷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9.
背景典型斑点特征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迷彩是一项重要的目标防护手段,斑点形状设计是进行迷彩设计的基础。首先自动提取背景图像中的明显斑点,然后分析背景斑点周长、面积、伸长度、矩形度、细长度、分散度等特征的统计特性,最后将长度、矩形度、细长度、分散度作为斑点特征向量对提取出的背景斑点进行HCM聚类分析,进而得到背景典型斑点的特征参数。该方法能得到大样本背景图像斑点特征的统计特征,对自动、定量化的迷彩设计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0.
The influences of pH, contact time, solid-liquid ratio, temperature and C60(C(COOH)2)n on Th(IV) adsorption onto the magnetic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MWCNTs) were studied by batch technique. The dynamic proces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of Th(IV) onto MMWCNTs could reach equilibrium in 40 h and matched the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s model. The adsorption of Th(IV) onto MMWCNTs was significantly dependent on pH values, the adsorption ratio increased markedly at pH 3.0–5.0, and then maintained a steady state as pH values increased. At low pH, different C60(C(COOH)2)n content could enhance the adsorption content of Th(IV) onto MMWCNTs, but restrained it at higher pH. Through simulating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by Langmuir, Freundlich and Dubini-Radushkevich models, it could be seen respectively that the adsorption pattern of Th(IV) onto MMWCNTs was mainly surface complexation, and tha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was endothermic and irrever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