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3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64篇
化学   216篇
晶体学   11篇
力学   43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40篇
物理学   168篇
无线电   48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读者园地     
问 :管式炉燃烧 -碘量法测定钢铁中硫时 ,为什么要在燃烧舟上加盖 ?——河北读者  陈红    答 :燃烧法测定钢铁中硫 ,为了提高 SO2 的发生率 ,一方面采取提高燃烧温度的措施 ,另一方面要减少 SO2 气体的凝聚和被氧化粉尘吸附。这主要是指部分 SO2 气体凝聚在燃烧管较冷的一端 ,以及在氧化铁过滤装置上和管道内壁上被吸附。有人曾对SO2 气体过滤装置中棉花球上的氧化物粉尘进行分析 ,确实发现硫的存在。有资料介绍 ,钢样在 1 30 0°C管式炉中燃烧 ,若瓷舟不加盖 ,硫的回收率仅在 70 %~ 80 % ;若在瓷舟上加盖 ,SO2 的回收率可提高…  相似文献   
952.
某些离子对Cr_2O_7~(2-)阳极形成过程的影响金世雄,周志刚,王岚(南开大学化学系,天津300071)Cr(Ⅲ)阳极氧化为Cr(Ⅵ)是工业制取铬酸及其盐类的主要方法,也是从含铬工业废水中回收Cr(Ⅵ)的主要途径.文献 ̄[1]曾表明,Cr(Ⅲ)的阳?..  相似文献   
953.
将Ni/SiO2催化剂与磺酸功能化的C/SBA-15固体酸(SO3H-C/SBA-15)混合用于催化硝基苯制对氨基苯酚的反应,考察了二者的质量比、反应压力和温度、搅拌速度和反应时间等对反应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H2程序升温脱附、透射电镜、N2吸附-脱附、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i/SiO2上活性中心分布均匀,碳含量为40%的SO3H-C/SBA-15上固体酸酸值最大.当Ni/SiO2和SO3H-C/SBA-15质量比为1:6时,反应活性较好;在120oC,0.6MPa和搅拌速度1200r/min的条件下反应3h,硝基苯转化率为85.1%,对氨基苯酚选择性为23.8%.与文献中大多数采用Pt和固体酸混合用作催化剂时相当.  相似文献   
954.
Co(III)离子在二氧化铅电极上的阳极形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献上曾报导过Co(Ⅱ)离子具有加速PbO_2电极上氧阳极析出过程的作用,并表明当Co(Ⅱ)离子存在时,氧的析出过程有可能通过表面吸附的高价钴氧化物氧化水分子而形成.本文通过浓硫酸溶液中Co(Ⅱ)阳极氧化为Co(Ⅲ)以及O_2阳极析出动力学的研究,表明了O_2的析出和Co(Ⅲ)的形成是通过吸附在电极表面的高价钴(Ⅳ)的OH 基配合物分别氧化水分子和Co(Ⅱ)离子形成的,它与Cr(Ⅲ)、Mn(Ⅱ)离子的阳极氧化过程相类似,而不是通过Co(Ⅱ)离子直接放电形成的.本文利用文献所述的研究方法.在固定硫酸浓度(3.4mol·kg~(-1))下,研究CoSO_4浓度(0.05—0.35mol·drn~(-3))对于O_2和Co(Ⅲ)阳极形成过程分别的影响.在固定CoSO_4(0.2mol·  相似文献   
955.
配体均苯三甲酸与醋酸镉或醋酸锌的溶剂热反应得到两个分子式分别为(Me2NH2)[Cd(btc)]-DMA (1)和(Me2NH2)[Zn(btc)]-DMF (2) (H3btc, DMA和DMF分别代表均苯三甲酸, N,N-二甲基乙酰胺和N,N-二甲基甲酰胺)的化合物. 两个化合物都是具有金红石拓扑的三维骨架结构. 其骨架由6连接的二聚金属单元和3连接的配体btc3?连接而成, 溶剂分子和抗衡阳离子占据在骨架内的一维孔道中. 不过,两个化合物中金属原子与配体羧酸基团的配位形式存在细小的差别. 在1中, 每个镉原子与五个羧酸氧原子配位, 每个btc3-配体通过两个双齿羧基和一个单齿羧基参与配位. 孔道中的抗衡阳离子二甲铵与一个配位的羧酸氧原子形成氢键. 对于2, 每个锌原子与四个羧酸氧原子配位, 每个btc3-配体通过一个双齿羧基两个单齿羧基参与配位. 孔道中的二甲铵抗衡阳离子与一个未配位的羧酸氧原子形成氢键. 这一细小的结构差别导致了两个化合物骨架截然不同的柔性. 变温粉末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1的骨架在180 °C下已经坍塌, 而2在380 °C以下却经历两次结构转变. 结合热重分析结果我们推测这两次结构转变是分别由于溶剂分子和抗衡阳离子的移除导致的. 热重红外联用光谱研究进一步表明, 在60~210 °C下, 溶剂分子DMF被移除, 得到对应分子式为(Me2NH2)[Zn(btc)]的相2a, 而在 210~340 °C之间, 二甲铵抗衡阳离子以二甲胺分子形式被移除, 得到对应分子式为[Zn(Hbtc)]的2b物相. 这些结果证实了上述推测. 由于二甲铵抗衡阳离子是以二甲胺分子形式被移除的, 这一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质子转移过程. 我们分别对2, 2a和2b的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研究, 结果显示2a与2的IR光谱除了部分强度差异基本相象. 然而, 在2b的红外光谱上1710 cm-1处却出现一个新的吸收峰, 这是典型质子化的羧酸基团峰. 这一结果明确地证明抗衡阳离子二甲铵在被移除的时候其质子转移到了骨架上btc3-配体的羧酸氧原子上. 2比1呈现出的更好柔性可能归因于其结构特征. 如前文所述, 在2中, 每个btc3-配体的三个羧酸基团有两个是通过单齿的形式与锌原子配位. 相对比1而言, 这可能赋予2更多在结构转变上的优势. 此外, 在2中, 抗衡阳离子二甲铵附近有一个与其形成氢键的未配位羧酸氧原子. 与配位的氧原子相比, 未配位的应该更电负性, 更容易接受质子. 因此, 这个包括质子转移过程的结构转换所需要的能垒可能相对低一些, 最后导致在这一过程中2的骨架没有被破坏. 另外, 由于1和2结构中含有孔道以及孔道中可能存在质子传导路径, 我们也对两个化合物吸附和质子导电性质进行了研究及讨论.  相似文献   
956.
紫荆花与玫瑰茄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报道紫荆花十种微量元素含量,并与玫瑰茄作了含量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57.
在冠醚与阳离子配位作用的热力学性质研究中,含苯并冠醚与金属离子配伍作用的能力低于母体冠醚[1].一般认为,这是由于苯环的吸电子效应降低了邻近二个供电氧原子的电荷密度所致,而很少注意引入亚甲基降低苯环的吸电子效应对冠醚配伍作用的影响.我们近来的研究表明,在较阶队骨格冠醚分子中引入额外的亚甲基,与母体冠醚相比,对于键和钠离子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这对于设计和合成具有高选择性的功能冠醚,可作为一个较有力的。具[2-4].为了进一步探索在给定供电氧原子的情况下,冠醚的扩环效应,我们研究了含二苯并冠醚(化合物I-m)…  相似文献   
958.
磷酸三丁酯—二氧化氮配合物的结构与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59.
富硒香菇中微量元素硒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香菇为载体,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质量浓度的复合硒溶液进行富硒栽培,获得了富硒香菇,并成功提取出香菇硒多糖,应用2,3-二氨基萘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富硒香菇中的硒含量,方法简单,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960.
用HPLC法测定了丰城鸡血藤中的大豆黄素、染料木黄酮、异甘草素、美皂异黄酮含量。鸡血藤中黄酮用80%乙醇溶液(含盐酸10%)提取水解。采用Symm etry C18柱,以0.1%磷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L.m in-1,紫外双波长检测:λ1=260 nm(大豆黄素、染料木黄酮、美皂异黄酮)和λ2=370 nm(异甘草素)。大豆黄素、染料木黄酮、异甘草素、美皂异黄酮线性范围分别为2.08~208 mg.L-1(r=0.999 9)、0.96~96 mg.L-1(r=0.999 9)、1.12~44.8 mg.L-1(r=0.999 9)、1.16~116 mg.L-1(r=0.999 9),回收率在92%~103%之间,RSD(n=4)为0.75%~4.69%。实验结果表明该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