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5篇
  免费   330篇
  国内免费   406篇
化学   666篇
晶体学   32篇
力学   89篇
综合类   22篇
数学   171篇
物理学   526篇
无线电   114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在检测β-四(羧基苯氧基)锌酞菁(p-HPcZn)光敏性能的基础上,利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了p-HPcZn与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 DNA)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HPcZn能以嵌插的形式与CT DNA发生作用;无论是在有氧或是在无氧的条件下,p-HPcZn对CT DNA的光敏损伤能力均高于血卟咻.  相似文献   
112.
选用二氧化硅纳米粒子(H30)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复合稳定剂, 成功制备出内相体积分数高达90%的高内相Pickering 乳液. 对照实验表明: 单独用H30粒子作稳定剂, 内相体积分数上限为75%; 单独用PLGA 作稳定剂, 发生严重相分离, 不能形成乳液. 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在制备高内相乳液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 使用无机粒子和聚合物作为混合稳定剂制备高内相乳液是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3.
以不同链长溴代烷烃和N-甲基咪唑反应得到1-烷基-3-甲基咪唑溴化盐,用元素分析和核磁共振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室温下用溶剂蒸发法得到了单晶,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结构,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化合物采用双分子层结构,水分子参与结构的形成,整个化合物由交叉的线性烷基链、咪唑头基、溴离子和水分子组成,溴离子和水分子之间较强的氢键作用在(010)方向上形成了一个无限的O-H···Br氢键链.用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研究了其液晶行为,证明其一水合物为近晶相热致液晶.液晶区域的温度范围较宽说明水分子起到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4.
为了有效控制动力学振荡行为以提高反应的转化率, 利用Monte Carlo 方法研究了甲烷催化部分氧化过程中的强制振荡行为, 探讨了原料气周期性变化对振荡动力学和转化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原料气周期性变化不仅可以有效调控振荡的动力学行为, 产生如短周期振荡和双峰振荡等特殊动力学过程, 而且还可以提高反应的转化率. 当强制过程的周期从T/3 增大到2T(T为自发振荡过程的平均周期), 振荡过程从短周期振荡变化为双峰振荡. 对反应过程中CO的转化率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原料气周期性变化可以有效提高反应的转化率.振荡动力学的改变和转化率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强制振荡过程使得催化剂表面发生了从氧化态向还原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5.
针对CO2热催化转化制甲醇过程中CO2吸附、活化较困难及副产物较多的问题,提出采用单原子Ge助剂修饰Cu(111)晶面的解决思路,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CO2在Ge-Cu(111)晶面上加氢合成甲醇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单原子Ge助剂的电子调控增加了与其相邻的 Cu 原子的电子云密度,使 CO2分子在含 Ge 活性界面上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强:CO2在 Ge-Cu(111)晶面上的吸附能约为Cu(111)晶面的1.5倍,约为Pd改性Cu(111)晶面的2.4倍,进而使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路径速控步骤的活化能降低了近 20 kJ·mol-1,同时衍生出 3条生成甲醇的 RWGS新路径;此外,Ge-Cu(111)晶面上甲酸盐路径由于速控步骤活化能大幅上升而被禁阻,进而CO及烃类等副产物选择性大幅降低,Ge-Cu(111)晶面上CO2加氢制甲醇选择性升高。  相似文献   
116.
水热条件下,合成了2个三维配位聚合物{[Zn4(L)2(o-bix)2]·2H2O}n(1),{[Co4(L)2(o-bix)2]·2H2O}n(2)(H4L=5,5′-亚甲基二间苯二甲酸,o-bix=1,2-双(咪唑基-1-甲基)苯),并通过红外、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这2个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结构。在1个不对称单元中,化合物包含2个不同配位环境的金属离子,1个L4-配体,1个o-bix分子以及1个游离的溶剂水分子。中心金属离子分别采用畸变的四面体和四方锥构型,形成两类双核单元,然后通过全部脱质子的L4-形成3D孔洞结构,o-bix配体通过连接两类双核金属原子填充于孔洞之中,形成3D紧密堆积结构。对化合物的红外和热重性质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17.
化学基元组学(chemomics)是与化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合成化学等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生物系统从内源性小分子(天然砌块)出发,通过酶催化的化学反应序列制造天然产物.生物系统通过化学反应和天然砌块向目标天然产物“砌入”一组原子,这样的一组原子称为化学基元(chemoyl).化学基元组(chemome)是生物组织中所含有的化学基元的全体.化学基元组学研究各种化学基元的结构、组装与演化的基本规律.在生存压力和繁衍需求的驱动下,生物系统已经进化出有效手段来合成天然产物以应付环境的变化,并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生物和化学多样性.近年来,人们意识到药物创新的瓶颈之一是药物筛选资源的日益枯竭.化学基元组学可以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它通过揭示生物系统制备化学多样性的规律,发展仿生合成方法制备类天然化合物库(quasi natural product libraries)以供药物筛选.本文综述了化学基元组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在药物创新各领域中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118.
制备了H型分子筛HY,Hβ和HM,通过XRD,NH3-TPD和Py-IR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其对萘与正己醇的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质.结果表明,HY可作为己基化反应的催化剂,较高的反应温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对β-己基萘的生成有利.  相似文献   
119.
王敬平  魏梅林  牛景杨 《化学学报》2003,61(8):1276-1280
以a-H_3PMo_(12)O_(40)·nH_2O, La_2O_3和二甲基亚砜(DMSO)为原料,在 乙腈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制得了一维锯齿链状配位聚合物[{La(DMSO)_6(H_2O)}· (PMo_(12)O_(40))·H_2O]_n,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聚合物中金属配阳离子与 杂多阴离子骨架通过Mo-O_d-La-O_d-Mo相连并形成一维无限链,每一个不对称结构 单元中含一个结晶水,La~(3+)的配位数为九,三帽三棱柱构型,配位氧原子分别 来自6个DMSO分子,1个H_2O分子和2个相邻杂多阴离子的端氧,晶体氧于单斜晶系 ,P2_1/c空间群,a=1.3916(3)nm,b=1.7058(3)nm,c=2.4750(5)nm,β=99.16(3)~° ,Z=4,V=5.800(2)nm~3,D_c=2.825g/cm~3,R_1=0.0446,wR_2=0.0871,IR光谱和X射线 单晶衍射结果一致表明,在固态条件下配阳离子和杂多阴离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UV光谱表明,在稀的水溶液中,由于溶剂化作用,杂多阴离子与配阳离子处于解离 状态,热性质研究表明,形成标题化合物后,杂多阴离子的热稳定性与磷钼酸相比 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20.
本文报道一种新型的重原子微扰剂-环氧氯丙烷(ECH),在此重原子微扰下,建立了β-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法(β-CD-RTP)测定痕量溴代萘(BrN)的方法,结果令人满意。同时还在该体系中测定了溴代萘的DTP寿命、猝灭常数、三元包合物的包接常数。实验结果证明,α-BrN/ECH/β-CD三分子包接配合物比β-BrH/ECH/β-CD三分子包接络合物包接更加有效,而且稳定性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