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3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225篇
化学   364篇
晶体学   9篇
力学   44篇
综合类   62篇
数学   127篇
物理学   256篇
无线电   6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1.
金霉素和土霉素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检出率较高,通常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污水中。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作为保护层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害,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金霉素和土霉素对生物除磷中微生物EPS的影响较少。为探究金霉素和土霉素对生物除磷中微生物EPS的影响,采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3种不同浓度配比(L1、 L2和L3)混合物,研究了不同浓度金霉素、土霉素单独作用及其混合物对EPS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影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金霉素和土霉素对EPS组分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浓度增加和反应时间的延长,生物除磷系统性能逐渐恶化,微生物EPS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多糖。3D-EEM分析表明,随金霉素、土霉素及其混合物浓度增加,EPS中类蛋白质物质荧光强度均先增强后减弱,浓度较高时产生了类腐殖酸物质和类富里酸物质。金霉素与土霉素之间存在拮抗作用,使得混合物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均弱于单独作用,只有配比L3中未出现类腐殖酸物质和类富里酸物质。FTIR分析表明,金霉素、土霉素及其混合物对EPS...  相似文献   
2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英语已成为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必须拥有的语言技能之一。在这一背景下,高职学前英语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需要关注德性品质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从“德技并修”视域来审视高职学前英语教学,意味着教育不再仅仅注重知识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修养、社交能力和创造力,使其具备面向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出现,为高职学前英语教学提供了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基于此,深入研究和探索“德技并修”视域下高职学前英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对于推进高职学前英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英语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13.
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氢原子的污染对于Ti(0001)表面结构的影响. 通过PAW总能计算研究了p(1×1)、p(1×2)、3^1/2×3^1/2R30[deg]和p(2×2)等几种氢原子覆盖度下的吸附结构, 以及在上述结构下Ti(0001)面fcc格点和hcp格点的氢原子吸附. 结果表明, 在p(1×1)-H、p(1×2)-H、3^1/2×3^1/2R30[deg]-H和p(2×2)-H几种H原子覆盖度下, 以p(1×1)-H结构的单个氢原子吸附能为最大. 在p(1×1)-H吸附结构下, 由于氢原子吸附导致的Ti(0001)表面Ti原子层收缩的理论计算数值分别为-2.85%(hcp吸附)和-4.31%(fcc吸附), 因此实际上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两种吸附方式都有一定的几率. 而实验中观察到的所谓“清洁”Ti(0001)表面实际上是有少量氢原子污染的表面. 不同覆盖度和氢分压下, 氢原子吸附的污染对Ti(0001)表面结构有极大的影响, 其表面的各种特性都会随覆盖度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14.
结构光照明成像在近距离高分辨率物体三维测量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在传统结构光照明成像的基础上,提出了隐形结构光三维成像动态背景光干扰抑制技术,对实际目标进行了三维轮廓获取,并对动态背景光的抗干扰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验证。基于激光干涉原理产生的结构光,投射两束正交偏振光束到物体表面并不产生干涉条纹,采用同步相移探测技术实现结构光条纹的探测和再现。采用同步相移探测技术,可同时获得4步相移条纹图像,有效降低了背景光的干扰,提升了动态三维成像的能力。理论研究了隐形结构光的成像原理及动态背景光抑制机理,搭建了实验验证装置,获得了动态背景光干扰下实际目标的三维重建图像,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吻合。  相似文献   
215.
采用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飞秒光丝)在金属铝箔表面以不同飞秒光丝扫描速度(5,15,25,35和45 mm·s-1)制备了微纳结构表面,并在太阳光能量主要覆盖的光谱范围(330~890 nm)内对其进行了反射率测量,发现飞秒光丝制备的微纳结构表面具有显著的高光谱吸收特性,并且飞秒光丝扫描速度越慢,光谱吸收率越强,5 mm·s-1条件下微纳结构表面光谱吸收率达97%以上。将制备的高光谱吸收微纳结构表面作为温差发电片(TEG)光吸收体,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考虑太阳光辐照及温差发电模块(即TEG模块:结合微纳结构表面的TEG)散热情况的仿真实验环境并进行发电功率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微纳结构的铝表面(5 mm·s-1制备条件下)与抛光铝箔或裸发电片相比,光电转化效率(发电效率)可分别提高43.3和10.7倍。进一步研究了TEG模块的温差发电的过程与机理,将TEG模块的温差发电过程分为光热(光能转化为热能)与热电(热能转化为电能)两个转化过程分析:首先在光热转化过程中,微纳结构表面增强了太阳光吸收效率,为光热转化提供更多的光子能量,实现了其在表面更多的热量沉积,进而在之后的热电转化过程中,更多的热能沉积使得TEG模块的载流子迁移率得到了很大提升,这样在同样的温差(发电片冷热端的温度差值)条件下,微纳结构表面与普通表面相比可以获得更高的热电转化效率。因此,微纳结构表面的高光谱吸收性能使得TEG模块经光热转化后得到的高热能沉积使载流子迁移率得到了提高,进而显著提升了TEG模块发电性能,这是微纳结构表面增强TEG温差发电效率的主要原因。这一机理的揭示,为TEG模块发电性能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对TEG模块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16.
由于近年来对冲基金发展迅速,对冲基金经理人收费最大化问题也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文中将研究对冲基金经理人价值最大化的2篇文章作对比,其次考虑在只收取激励费和高水位线有增长率的情况下,分析对冲基金经理人的价值最大化问题。  相似文献   
217.
通过在线跟踪水滴在凹槽状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基底上的挥发行为, 研究了蒸馏水的挥发规律Cassie-Wenzel转变行为. 结果表明, 初始阶段, 水滴处于Cassie状态, 且在垂直于凹槽方向(V)和平行于凹槽方向(P)上存在显著的各向异性. 水滴的挥发过程依次表现出接触直径不变模式、 接触角不变模式及共同减小模式, 与平滑基底上水滴的挥发规律类似. 在挥发过程中, 发生了Cassie-Wenzel转变, 转变发生的时间与PDMS基底上突起部分的面积分数(即固相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随着挥发的进行, 水滴的各向异性在接触角不变模式阶段消失, 即挥发导致水滴从开始的椭球缺状变为球缺状.  相似文献   
218.
通过溶胶-凝胶和高温固相掺杂反应可控合成了形貌均匀、结晶性好的尖晶石型LiMn1.9Al0.1O3.95F0.05正极材料,探究了Al部分取代Mn、F部分取代O后对结构的影响,测试并比较了电极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充放电性能. 结果表明,尖晶石型LiMn1.9Al0.1O3.95F0.05和LiMn2O4有同样的晶型,但电极较传统的LiMn2O4电极倍率稳定性有显著提高. 在连续混合(如0.1C、0.5C和1C)充放电150次后,LiMn1.9Al0.1O3.95F0.05电极的容量仍能保持90%以上.  相似文献   
219.
氯原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结构和电子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密度泛函理论(DFT)总能计算研究了不同覆盖度下氯原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结构和表面电子态。计算结果表明,清洁Cu(111)表面自由能 为15.72 ,表面功函数φ为4.753eV。在1/4ML和1/3ML覆盖度下,每个氯原子在Cu(111)表面fcc谷位的吸附能分别等于3.278eV/atom和3.284eV/atom。在1/2ML覆盖度下,两个紧邻氯原子分别吸附于fcc和hcp谷位,氯原子的平均吸附能为2.631eV/atom。在1/3ML覆盖度下,fcc和hcp两个位置每个氯原子吸附能的差值约为2meV/atom,与正入射X光驻波实验结合蒙特卡罗方法得到结果(<10meV/atom)基本一致。在1/4ML、1/3ML和1/2ML覆盖度下,吸附后Cu(111)表面的功函数依次为5.263eV、5.275eV和5.851eV。吸附原子和衬底价轨道杂化形成的局域表面电子态位于费米能级以下约1.2eV、3.6eV和4.5eV等处。吸附能和电子结构的计算结果表明,氯原子间的直接作用和表面铜原子紧邻氯原子数目是决定表面结构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20.
We report the current-voltage (I-V)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polypyrrole nanotubes and 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 (PEDOT) nanowires in a temperature range from 300 K to 2 K. Considering the complex structures of such quasi-one-dimensional systems with an array of ordered conductive regions separated by disordered barriers, we use the extended fluctuation-induced tunneling (FIT) and thermal excitation model (Kaiser expression) to fit the temperature and electric-field dependent I–V curves. It is found that the I–V data measured at higher temper-atures or higher voltages can be well fitted by the Kaiser expression. However, the low-temperature data around the zero bias clearly deviate from those obtained from this model. The deviation (or zero-bias conductance suppression) could be possibly ascribed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 Coulomb-gap in the density of states near the Femi level and/or the enhancement of electron-electron interaction resulting from nanosize effects, which have been revealed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low-temperature electronic transport in conducting polymer films, pellets and nanostructures. In addition, similar I-V characteristics and deviation are also observed in an isolated K0.27MnO2 nanowi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