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372篇
化学   426篇
晶体学   11篇
力学   12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42篇
物理学   201篇
无线电   58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5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La-Ba系氧化物催化剂用于甲烷氧化偶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a_2O_3为基础,碱土金属作为第二组分的二元氧化物催化剂均具有较高的生成C_2活性,特别是La-Ba-O系催化剂具有优良的甲烷氧化偶联活性和稳定性,当La/Ba原子比为2.5时,C_2收率可达20.3%。第三组分的添加有助于提高C_2选择性,特别是添加碱金属,可以抑制完全氧化反应,并提高乙烯/乙烷比。在La:Ba:Na=2.5:1:0.1的催化剂上进行了500/小时的寿命实验,在整个反应期间,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相当稳定。X-射线物相分析表明,新鲜催化剂除有少量的碳酸钡外,主要是氧化镧和氧化钡的混合物。500小时后的物相基本上是氧化镧和碳酸钡。使用前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及表面La和Ba的分布均无改变。较高的CH_4/O_3比对提高C_2选择性有利,当CH_4:O_2=4:1时,C_2选择性和收率分别为65.1%和19.1%。  相似文献   
42.
采用低温技术,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标题化合物的结构。晶体属P4/mnc空间群,=12.515(3),c=17.636(7)A,Z=2.用788个独立可观测反射精修所有结构参数得R=0.061.钼钒磷杂多酸阴离子中,PO4四面体是无序的,P-O键长1.54A.M(Mo,V)是6配位,M-O键长1.62-2.48A,K是7配位,K-O键长2.84-3.10A。  相似文献   
43.
44.
氟化钾负载改性法制备碱性NaY沸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淳远  朱建华  须沁华 《催化学报》1997,18(4):298-301
氟化钾(KF)可以高度分散于八面沸石表面,通过与NaY沸石表面发生相互作用产生KOH类碱物种,使KF/NaY具有类似于KOH/NaY的碱性,在异丙醇探针反应的碱性催化活性也与KOH/NaY相似,由于沸石中的Si组分容易与KOH生成强度低的碱性化合物,妨碍KF或KOH负载过程中强碱位的生成,因此KF/NaY的碱强度介于KF/SiO2和KF/γ-Al2O3之间。  相似文献   
45.
将由联苯阴离子和中性萘之间通过刚性环己烷所连接的经典的电子转移体系作一构象修正,得到一个π-σ-π型分子。UHF/6-31G**研究表明,此体系具有更高的能垒和小得多的电子转移耦合,而且其耦合几乎完全通过环己烷桥上的化学键实现。外电场效应的研究进一步发现,该体系在无外场条件下几乎没有电子转移反应发生,但当外电场增至0.001463au时,反应的能垒消失,其电子转移速率达到10^5d^-1数量级。所有特征均显示,该体系具有作为单分子电子器件的分子原型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46.
在两相混合溶液中电解合成了HMTTeF·I_2盐的单晶。晶体属P2_1/n空间群,独立区里有一个HMTTeF分子,离子化发生在分子中的一个碲原子孤电子对上。粉末压片常温电导率为4.1×10~(-5)Scm~(-1)。喇曼光谱测定与电导率及X射线分析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47.
<正> [NdC6H3(COO)3(H2O)3]·H2O, Mr=423. 45, orthorhombic,space groupP212121,a=6. 120(3) ,b=9. 719(2) ,c=20. 133(8) A ,V=1197. 5A3.Z = 4,F (000) = 820,DC=2. 35g/cm3,μ(Moka) = 44. 1cm-1.The final R = 0. 0278 and Rw= 0. 0270 for 1760(I>3σ(I)) observed unique reflections. The neodymium ion is nine-coordinated by six oxygen atoms of carboxylato groups from four 1, 2, 4-benzenetricar-boxylates and three aqua molecules,forming a distorted monocapped square antiprism. The Nd -O distances fall in the range of 2. 41 - 2. 70A with an average of 2. 51A  相似文献   
48.
利用CO2-TPD方法考察了Ti-La-Li系多元氧化物催化剂的表面碱性,实验发现:C2选择性与表面碱强度呈顺变关系,而CH4转化率与CO2的脱附峰面积呈顺变关系。同时,利用XPS,O2-TPD等方法对该体系催化剂的表面活性氧种进行了表征与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的表面晶格氧与C2选择性有关,表面吸附氧与甲烷转化(包括偶联和深度氧化)有关。O2-TPD实验发现催化剂的表面存在三种氧。α(100℃≤t  相似文献   
49.
硼烷化合物既能表现路易斯酸性,因分子B-H键中的氢带负电荷,又可表现出路易斯碱性.本文系统研究了R·BH_3(R=THF,DMA,NH_3)与酚类物质在常温常压无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发现R·BH_3(R=THF,DMA)硼烷中与B相连的负电性氢能够全部与酚中与氧相连的正电性氢发生反应,生成含BO_3的硼酸酯和氢气,但NH_3·BH_3却不与酚发生反应.DMA·BH_3与间苯二酚反应生成聚合物.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推测随着与硼配位的路易斯碱的配位能力/碱性减弱(NH_3DMATHF),B-H活性增强,即R·BH_3与酚类物质的反应程度按照NH_3·BH_3DMA·BH_3THF·BH_3顺序依次增强.结合实验和理论计算发现,硼烷与酚的反应是分四步进行的,反应第一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与硼配位的配体离去的难易,而B-Hδ-…δ+H-O双氢键在第二步到第四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配体的性质及B-Hδ-…δ+H-O双氢键在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0.
As technology feature sizes decrease, single event upset (SEU), and single event transient (SET) dominate the radiation response of microcircuits. Multiple bit upset (MBU) (or multi cell upset) effects, digital single event transient (DSET) and analogue single event transient (ASET) caused serious problems for advanced integrated circuits (ICs) applied in a radiation environment and have become a pressing issue. To face this challenge, a lot of work has been put into the single event soft error mechanism and mitigation schem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f SEU and SET, including: a brief historical overview, which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EU and SET study since their first observation in the 1970's; effects prominent in advanced technology, which reviews the effects such as MBU, MSET as well as SET broadening and quenching with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device structure etc.; the present understanding of single event soft error mechanisms, which review the basic mechanism of single event generation including various component of charge collection; and a discussion of various SEU and SET mitigation schemes divided as circuit hardening and layout hardening that could help the designer meet his go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