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4篇
  免费   406篇
  国内免费   460篇
化学   658篇
晶体学   8篇
力学   97篇
综合类   27篇
数学   241篇
物理学   802篇
无线电   131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E-CO2RR)可在温和条件下将CO2转化成高附加值燃料或化学品,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其在实际反应中涉及到气体扩散和多电子转移等复杂过程,构筑高效、稳定的催化电极是其发展的核心之一。然而,传统涂敷电极制备时,需要将催化剂与粘结剂混合涂覆于集流体表面,此过程会造成活性位点包埋和传质过程受限,致使催化剂活性位利用率下降,同时在反应过程中电极表面容易粉化,造成稳定性下降,难以重复利用。因此,如何调控电极反应界面,提升催化剂活性位的利用率仍面临挑战。将催化剂原位生长于集流体上得到的一体化电极可直接应用于电催化反应,不仅有利于提升活性位利用率以及电荷传输能力,还能有效调控三相界面处的微观反应环境(如pH、反应物及反应中间体的浓度等),从而实现电催化性能强化。本文综述了一体化电极用于E-CO2RR的最新进展,分析了结构和表界面调控对E-CO2RR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该领域仍然存在的挑战和未来一体化E-CO2RR电极的发展进行了评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92.
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通过盐酸调制的水热法制备出了具有棒状结构的金红石相纳米TiO2,并进一步进行高温氢化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UV-Vis-NIR DRS),电子顺磁共振(EPR)和表面光伏(SPS)等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以气相乙醛和液相苯酚为目标污染物考察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随着高温氢化处理时间的延长,TiO2样品的可见光吸收逐渐增强,其颜色逐渐由白色转变成灰色,这主要与引入的Ti3+/氧空位缺陷有关.表面光电压谱和羟基自由基测试表明,适当时间的氢化处理有利于光生电荷的分离.在光催化氧化降解气相乙醛和液相苯酚过程中,经适当时间氢化处理的样品表现出高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并且可见光催化活性的规律与紫外光下的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氢化处理后在导带底下方引入了缺陷能级,拓展了可见光响应.过度的氢化处理会在TiO2导带下方引入较低的缺陷能级,使光生电荷的复合加剧,导致光催化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93.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作为当前去除NOx的主要手段,该手段的最主要部分为催化剂。在诸多催化剂载体中,凹凸棒石以其独特的天然一维结构、丰富的表面官能团、热稳定性及成型性好等优势脱颖而出。我们综述了近年来以凹凸棒石为载体在SCR脱硝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并且论述了影响催化剂SCR脱硝性能的主要因素,同时分析了使此类催化剂失活的原因以及失活催化剂的再生方法,并揭示了此类催化剂可能遵循的SCR反应机理,最后对催化剂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4.
融合NAS和SAN的存储网络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德志  余顺争  谢长生 《电子学报》2006,34(11):2012-2017
针对目前两种主流网络存储系统存在的缺陷,本文提出和实现了一种在IP协议下融合NAS和SAN的统一存储网络系统.通过全局多协议文件系统,统一存储网络能同时支持文件协议和块协议,实现了NAS设备和SAN设备在IP上的无缝融合,满足了应用开放性、高扩展和海量存储的需求;通过iSCSI软件实现模块,统一存储网络能同时为客户提供文件I/O和块I/O服务,具有NAS和SAN二者的优点;通过自主存储代理文件系统,统一存储网络能同时通过服务器通道或高速附网通道向客户机提供数据,提高了系统的I/O响应速度,减少了服务器瓶颈.实验结果显示,统一存储网络系统具有超高速的文件I/O和块I/O响应速度,能为网络提供性能、扩展性、兼容性、性价比都更好的海量存储系统.  相似文献   
95.
焦平面输入电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混合式焦平面阵列中,探测器和读出电路的耦合通过输入级电路实现。为分析输入电路对探测器-放大器系统性能的影响,用分立元件设计制作了一个三级的前置放大器并进行了模拟实验,实验表明放大器输入级噪声是造成探测器信噪比下降的主要因素,应用中应该选用具有特定噪声性能的放大器与探测器匹配。研究了焦平面中常用的直接注入(DI)和电容反馈放大电路(CTIA)与探测器耦合时在噪声、输入阻抗、工作点匹配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提出了临界输入阻抗的概念,实验表明,当电路的输入阻抗低于此临界值时(对于GaN p?蛳i?蛳n 光伏探测器来说约为106 Ω),焦平面才能获得较高的注入效率。  相似文献   
96.
碱木素的近红外光谱吸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碱木素模型物对醌、邻醌和香兰素的溶液在800~900 nm的近红外光谱波段内的吸收谱图的对比发现,对醌和邻醌在此波段产生较强的吸收,而香兰素基本上没有吸收,证明了碱木素的醌型结构在800~900 nm波段内产生特征吸收。对银杏和夹竹桃磨木木素碱处理前后的溶液在800~900 nm波段内的吸光度的差别分析,发现夹竹桃的磨木木素的吸光度的相对变化更大,这是由于夹竹桃磨木木素经碱处理后产生了更多的醌型结构。这也是在硫酸盐法蒸煮过程中在800~900 nm波段内阔叶材的蒸煮液吸光度大于针叶材的蒸煮液吸光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
壳聚糖混合膜酶降解的FTIR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物可降解性是壳聚糖的重要性质之一,但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降解过程中壳聚糖的变化则较少。文章制备了由高脱乙酰度壳聚糖(HDC)和中脱乙酰度壳聚糖(MDC)组成的混合膜。运用FTIR分析了壳聚糖混合膜组分变化对其红外谱图和脱乙酰度(DD)的影响,并研究了该混合膜在溶菌酶的降解作用下红外谱图和脱乙酰度的变化。发现壳聚糖混合膜材料的脱乙酰度与膜中MDC组分的比例呈线性关系;随降解的进行,混合膜的脱乙酰度增加。结果证实了溶菌酶对较低脱乙酰度壳聚糖的选择性降解作用,而且表明FTIR可用于分析壳聚糖混合膜降解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相似文献   
98.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水冷包层钢构件流道成形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CFETR水冷包层流道钢构件热等静压制备时易变形压塌问题,利用单轴扩散焊设备开展了焊接工艺参数优化试验。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流道焊接界面位置和尺寸,用两步热等静压扩散焊法制备出了流道变形可控的平板型第一壁钢构件模块。优化试验表明,低活化钢试样的固相扩散焊温度需高于950℃,焊后经过760℃/60min回火热处理试样力学性能可以得到有效回复。  相似文献   
99.
软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一直备受关注,目前分离式Hopkinson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技术是其最重要的测试手段,然而在测试超软材料时实验装置设计方面仍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本文中研制了一套双子弹电磁驱动SHPB系统,使用聚碳酸酯作为杆件材料以克服软材料试件带来的诸多困难,引入了双子弹设计方案解决了电磁驱动方式难以应用于非铁磁材料的问题,并有效保证了子弹速度的准确控制。使用双子弹电磁驱动SHPB系统和传统金属SHPB装置同时对硅胶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的吻合性验证了本套系统的可靠性。应用双子弹电磁驱动SHPB系统开展了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s, PVA)水凝胶这种超软材料在高应变率下的实验,成功表征出其动态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0.
针对惯性导航系统现有加速度计电流信号转换电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电荷平衡和自动跟踪原理的加速度计电流数字转换方法(CDC),从工作原理上大幅提升转换电路性能。CDC对输入电流和反馈跟踪电流积分输出误差电压,依据该误差电压实时调整其数字输出d以及与d成比例的反馈跟踪电流,实时反馈控制使误差电压稳定在0附近,实现输入电流和反馈跟踪电流二者电荷平衡。设计了单路CDC电路用于原理验证和性能测试。实验表明,±40 mA电流范围内CDC电路标度因数不对称性优于5 ppm,非线性优于10 ppm,电流分辨率优于0.5 nA,动态范围大于164 dB;采用查找表技术补偿后-40℃~+60℃温度区间零偏变化小于30 nA、标度因数变化小于20 ppm,且各性能指标均有较大改善空间。电荷平衡和自动跟踪型加速度计电流数字转换技术具有动态范围大、精度高、分辨率高、易补偿等优点,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