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9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176篇
化学   263篇
晶体学   12篇
力学   44篇
综合类   25篇
数学   100篇
物理学   356篇
无线电   89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在准化学模型框架下, 假设有序原子对同时具有可区分与不可区分的双重属性, 首先构造了双重短程有序准化学模型, 然后讨论了该模型所能满足的各类理论极限. 经总结提炼, 提出了有序原子对的对立统一理论. 基于该理论, 进一步将双重短程有序准化学模型做了一般化推广, 开发了多重短程有序准化学模型. 该模型能够有效描述二元熔体中存在多重短程有序构型时的热力学行为. 选取了至少存在两重短程有序构型的Bi-K熔体来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结果表明, 除配位数外, 只需4个模型参数就能合理再现该二元熔体所有的热化学数据.  相似文献   
42.
丙酸水相加氢反应中Ru负载量对C-C键断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察了(1.0、4.0、6.0 wt.%)Ru/ZrO2催化剂的丙酸水相加氢性能。采用N2物理吸附、CO脉冲化学吸附、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CO和丙酸吸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Ru/ZrO2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CO-FTIR表明,Ru负载量增加,催化剂表面Ru粒子的富电子程度增加,更接近金属Ru的本征特性。丙酸FTIR表明,丙酸分子在Ru/ZrO2催化剂表面经解离吸附主要形成丙酰基和丙酸盐物种。随Ru含量增加,丙酰基更容易发生脱羰反应,导致C-C键断裂。  相似文献   
43.
建立一种气相色谱法配双柱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同时测定环境空气中的总烃和非甲烷总烃含量的方法。全玻璃注射器中的样品(保存时间尽可能少于4h)通过连接两个定量环的十通阀直接进入气相色谱,分离总烃和甲烷的柱子均采用填充柱,载气均为氮气,流量分别为25,20mL·min~(-1)。根据气体在总烃柱和甲烷柱保留时间对总烃和甲烷进行定性,保留时间分别为0.120,0.404min;分别以扣除氧峰面积的总烃面积和甲烷峰面积对总烃和甲烷定量,再通过2者差值计算非甲烷总烃含量。结果表明:总烃与氮气、甲烷与氮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均在0.5~10.0μmol·mol~(-1)内与其对应的色谱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总烃、甲烷、非甲烷总烃的检出限(3.143s)分别为0.025,0.031,0.031mg·m~(-3)(以甲烷计)。在3个浓度水平下进行回收试验,总烃和甲烷的回收率分别为99.8%~104%,99.7%~103%;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分别为1.3%~5.6%,1.0%~5.1%。采用本方法对2个采样点位采集的样品中的总烃、甲烷含量进行了测定,计算出的非甲烷总烃质量浓度都小于1.0mg·m~(-3),以这两个样品为基质进行加标回收试验,总烃和甲烷的回收率分别为102%~105%,107%~109%;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分别为1.1%~1.7%,1.8%~1.9%。  相似文献   
44.
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电力调度生产信息多维数据柔性分析系统的建设思路,发电厂生产调度多维分析系统依靠先进可靠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时数据库、大数据及AI技术,按照当前普遍采用的国际与行业标准,实现了实时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分析计算、远程监控、安全报警与紧急处理、数据存储、历史数据情况分析与总结。系统设计采用B/S结构,程序为分布式架构,进行模块化封装,包含模板设计、查询统计设计、计划管理、生产管理等多个模块,主要用于与用户交互,并实现系统的各种功能,如生产报表、报告模板自定义、工作流自定义以及查询统计自定义等。本文包括关键用户需求分析清单、系统整体设计路线、系统设计原则、系统功能架构、系统技术架构、系统安全设计、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生产调度多维分析系统的构建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45.
通过引入离心势和静电屏蔽效应对Gamow-like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将其用于α衰变和质子放射性研究,发现改进的Gamow-like模型能更好地符合实验数据。另外,还利用改进的Gamow-like模型预言了16个丰质子核的质子放射性的半衰期以及7个$Z=120$超重核素($^{296-308}120$)α衰变链上原子核的α衰变的半衰期,为将来在大科学装置上合成和鉴别这些新核素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6.
页岩气的开采涉及破裂和收集输运两个关键过程.如何实现2000,m以下、复杂地应力作用下、多相复杂介质组分的页岩层内网状裂纹的形成,同时将孔洞、缝隙中的游离、吸附气体进行高效收集,涉及到诸多的核心力学问题.这一工程过程涵盖了力学前沿研究的诸多领域:介质和裂纹从纳米尺度到千米尺度的空间跨越,游离、吸附气体输运过程中微秒以下的时间尺度事件到历经数年开采的时间尺度跨越,不同尺度上流体固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压裂过程中通过监测信息反演内部破坏状态等.针对近年来我们国家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及后续发展中面临的前沿力学问题,在综合介绍页岩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开发技术的基础上,以页岩气开采中的若干力学前沿问题为主线,从页岩力学性质及其表征方法、页岩气藏实验模拟技术、页岩气微观流动机制及流固耦合特征、水力压裂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水力压裂过程微地震监测技术、高效环保的无水压裂技术等6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结合页岩气藏开发的工程实践, 深入探究了其中力学关键问题,以期对从事页岩气领域的开发和研究的从业人员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该方面的内容对力学学科、尤其是岩土力学领域的科研工作也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7.
超轻纳米纤维气凝胶是一种以一维纳米纤维为基本构筑单元的新型气凝胶材料,相比于传统气凝胶,其不仅具有更高的孔隙率和更低的密度,还拥有更优异的机械性能和理化性质,因此该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和在新兴领域的创新性应用是近年来超轻气凝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按照材料体系分类系统综述了超轻纤维气凝胶的制备方法、结构特点以及在隔热、吸附、电化学、传感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重要应用,提出了现阶段该材料面临的一些挑战,并展望了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8.
徐向东  胡涌刚  李欣欣 《分析化学》2006,34(Z1):151-154
根据某些酚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具有能猝灭鲁米诺-铁氰化钾体系化学发光信号的特性,建立了毛细管电泳-间接化学发光分离检测苯二酚异构体和苯酚的新方法.电泳缓冲溶液选用7.5 mmol/L Na2B4O7-2.5 mmol/L Na2HPO4.在优化的化学发光和电泳条件下,对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二酚和苯酚在10 min内可直接实现分离,其检出限(S/N=3)分别为2.9×10-8 mol/L、3.7×10-7 mol/L、8.4×10-8 mol/L和4.4×10-6 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4.8%(n=5).通过对不同染发剂实际样品进行分离分析研究,证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实际染发剂样品的分析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9.
毛细管电泳安培法检测中的在柱场放大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胡深  胡涌刚 《分析化学》1996,24(9):1028-1031
本文首次报道用安培电化学检测器探讨毛细管电泳分离的场放大进样效应,分析了系统峰的形成以及场放大进样对电泳分离检测的影响。采用25μm内径毛细管电泳分离,对去甲肾上腺素(NE)和儿茶酚(CAT)分别可达0.4nmol/L和1.5nmol/L的浓度检测限,有效提高了毛细管电泳安培法检测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50.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gO和SiO2的二元复合氧化物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得NiO/MgxSi1-xOy催化剂,并使用Brunauer-Emmett-Teller(BET)吸附、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时其进行表征.以甲苯和萘的混合物作为高温焦炉煤气中焦油组分的模型化合物,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高温焦炉煤气中焦油组分催化裂解的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的焙烧温度、反应空速以及载体中Mg和Si的原子比对反应活性有很大的影响.在反应温度800℃、水碳摩尔比为0.7的条件下,10%(w)NiO/Mg0.80Si0.20Oy催化剂能将甲苯和萘完全转化为CO、CH4等小分子气体,显示出很好的催化活性、稳定性以及好的抗积炭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