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   2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4篇
无线电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双频段八天线系统.该八天线系统由一个四天线系统、两个双天线系统和两个T形谐振带构成.在分析了四天线系统和两个双天线系统的耦合机理后,提出了减小耦合的方法.实测结果表明:天线样品在2.4-GHz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频段的-10 dB公共阻抗带宽为90 MHz(2.4~2.49 GHz),在5.2/5.8-GHz WLAN频段的-10 dB公共带宽为0.9 GHz(5.15~6.05 GHz),其中在5.15~5.19 GHz频段内的反射系数为-9.5~-10dB;八个天线单元在2.4/5.2/5.8-GHz WLAN频段内的互耦均低于-15 dB;在2.4-GHz和5.2/5.8-GHz WLAN频段内的增益分别高于2.7 dBi和3.3 dBi、效率分别高于53%和65%.根据实测三维辐射方向图计算了八天线系统的包络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32.
基于0.35μm BCD工艺,设计了一款面向宽输出电压范围Buck变换器的DCR电流采样电路。内含电平位移电路与浮动电压产生电路,可以在宽电压范围内正常工作,满足启动、短路保护、高占空比等多种工作条件下的电流采样。仿真结果显示,所提出的DCR电流采样电路应用于输出电压为2.5~24V、开关频率为100k Hz~1MHz的Buck变换器中时,DCR电流采样电路的增益为15.4d B,-3 d B带宽为9.35 MHz,输入电压范围为0~24 V,实现了精准稳定的电感电流采样功能。  相似文献   
33.
为更好地表征5G基站电磁辐射水平,本文针对电磁辐射预测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 一种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模型的基站电磁辐射环境表征方法,对基站周围的理论最大辐射点接地平面处的瞬时宽带电场强度进行预测。在给定天线发射功率、5G基站与其理论最大辐射点的距离和数据传输时间的情况下,利用80%的数据作为训练集,20%的数据作为测试集,所得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0.087 1,运行时间为3~5 min,表现出较好的预测精确度和较快的运行速度。与其他模型进行对比,预测精确度和求解效率大幅提高,且随着基站周围区域面积增大,优势愈发明显,具有很好的场景适用性。  相似文献   
34.
石丹  高攸纲  沈远茂 《电波科学学报》2007,22(1):134-137,165
利用积分方法分析了主扰回路对失配被扰回路的耦合效应,得到了计算被扰回路耦合电压的一般公式,将积分方法的使用范围拓展到了高频范围,并用经典的耦合干扰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得出Klewe理论和Jarvis模型得到的结果是此一般公式的特例.该公式在低频和高频条件下均适用,并能将传输线的反射,损耗,相移和平行长度不相等都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35.
 数字调制信号通常遇到的5种失真因素,包括I/Q增益不平衡、相位不平衡、外加连续波干扰、相位噪声、加性高斯噪声.通过数学推导,得到一个完备的数学解析式,以计算上述五种失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误差矢量幅度值.然后进行了两组实验,配合数值仿真来验证公式,计算和测量结果吻合,表明了公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6.
 在测量调幅的伴随调相特性时,从时域和频域来看,AM和PM的"相伴共生",导致测量困难,传统的频谱分析方法计算和操作复杂度都较高、且只适用于伴随调相较小的情况.为此可以使用新的方法:在特定频率关系下,利用数字矢量解调抽样,在IQ平面将AM和PM转换到幅度误差和相位误差两个独立参量,在设定规则的测量条件下,矢量相位误差和伴随调相之间存在明确数学关系.实验验证中设置不同条件参数组合,共计120种情况,测量结果证实该方法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37.
本文根据测量原理的不同将各种屏蔽电缆屏蔽特性测试的方法归纳为“场测试法”和“传输线测试法”两大类,并分别以混响室法和线注入法为代表比较分析了两类方法的异同和各自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两种方法分别用屏蔽效能和表面转移阻抗来表征电缆的屏蔽效果,在实际运用中各有优劣,体现出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