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22篇
化学   215篇
晶体学   10篇
力学   9篇
综合类   13篇
数学   37篇
物理学   106篇
无线电   3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1.
22.
根据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介绍ZXJ10程控交换机修改用户权限的三种方式,拓展交换机对同一种功能的不同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3.
根据人眼视觉系统的基本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宽频调谐特征和谱残差分析的显著性目标检测算法。该方法通过在上下文信息中提取图像的宽频调谐特征,运用线性叠加融合宽频调谐特征子图得到初步特征图,然后利用多尺度方法构建多分辨率显著图谱子序列,最后利用谱残差分析融合位置特征对显著性子图进行操作运算得到最终的显著图。基于自然图像的显著性目标检测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较强的稳定性,能够获取较为精确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24.
本文研究短时交通流预测。短时交通流预测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和实践的必要基础。本文提出和建立了一个短时交通流量预测模型,该模型利用一个基于规则的模糊系统,非线性地组合BP神经网络模型和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模型的交通流量预测结果,使得短时交通流量的预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该模型将传统方法和人工智能方法有机结合,一方面,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强大的动态非线性映射能力,从而提高预测精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卡尔曼滤波的静态线性稳定性,解决了单独使用BP神经网络进行预测时识别率不理想和可信度不高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可靠度。  相似文献   
25.
合成了邻菲罗啉衍生物联吡啶[3,2-a:2',3'-c]-7-氮杂-吩嗪(dpapz)及其铜(I)配合物[Cu(dpapz)2]PF6, 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 高分辨质谱(HR ESI-MS)等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 DNA熔解温度实验和循环伏安方法研究了dpapz和[Cu(dpapz)2]PF6与小牛胸腺DNA(CT DNA)的相互作用. 配体dpapz与小牛胸腺DNA(CT DNA)作用时未观察到吸收峰红移并且减色效应较小(<30%), 且DNA熔解温度也上升较小(ΔTm=7.8 ℃), 说明dpapz以沟槽结合的方式与CT DNA相互作用. 而[Cu(dpapz)2]PF6与CT DNA作用时, 可观测到较小的吸收峰红移(2-3 nm)和较大的减色效应(>50%), 同时DNA熔解温度上升较大(ΔTm=11.1 ℃), 表明[Cu(dpapz)2]PF6以静电相互作用和部分扦插的方式与DNA结合. 溴乙锭(EB)荧光竞争实验和循环伏安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配体dpapz和[Cu(dpapz)2]PF6与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88×105和5.32×105 mol·L-1. 光照条件下, [Cu(dpapz)2]PF6产生单重态氧的能力与dpapz相当, 但产生超氧负离子自由基的能力要弱于dpapz. 活性氧猝灭实验表明, 超氧负离子自由基、单重态氧和羟基自由基均参与了dpapz和[Cu(dpapz)2]PF6对DNA的光损伤作用. [Cu(dpapz)2]PF6对DNA的亲和性要高于对dpapz的, 使得[Cu(dpapz)2]PF6对质粒DNA的光损伤效率明显强于dpapz.  相似文献   
26.
以水合肼为还原剂,在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中制备多壁碳纳米管(MWCNT)负载的纳米镍(Ni/MWCNT)和纳米镍钴(Ni-Co/MWCNT)颗粒,然后将它们分别与氯化钯溶液反应,形成的钯纳米颗粒原位沉积在MWCNT表面,从而得到MWCNT负载的Pd-Ni/MWCNT和Pd-Ni-Co/MWCNT催化剂。SEM和TEM图像显示,MWCNT上的催化剂颗粒是由5~10 nm的小颗粒团聚而成的30~100 nm的大颗粒,三金属催化剂的粒径比双金属的粒径小,在MWCNT上的分散度更高。ICP和EDS分析显示,Pd直接还原并包覆在纳米镍和纳米镍钴表面;采用循环伏安和计时电流技术,研究了催化剂在碱性溶液中对乙醇氧化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Pd-Ni-Co/MWCNT催化剂对乙醇氧化具有强的电催化活性,乙醇氧化对应的峰电流密度达101.8 mA·cm-2,并且催化剂催化活性稳定。  相似文献   
27.
采用波聚合工艺快速制备了聚(天然橡胶-接枝-丙烯酰胺)吸水膨胀橡胶.该波聚合过程能够在45℃左右被引发,最高波温达到112℃,波速0.3~1.0 cm·min-1.与传统间歇聚合工艺相比,波聚合制备样品的接枝效率达到51.8%,是传统间歇聚合制品的2.8倍;最大吸水倍率为7.66 g·g-1,是传统聚合制品的1.6倍;聚合时间为传统间歇聚合的1/8.扫描电镜观测发现,波聚合制备的吸水膨胀橡胶呈现均匀分布的蜂窝状微孔结构,孔直径在4~10μm之间,该结构有利于橡胶在保持高强度和弹性的同时,提高吸水性能;而传统间歇聚合制品内则以小于2μm的微孔为主,同时有少数近毫米级的条形大孔存在.  相似文献   
28.
程振平  朱秀林 《高分子科学》2014,32(8):1010-1018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St) and methyl methacrylate(MMA) in bulk and in different solvents using activators generated by electron transfer(AGET ATRP)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ce of a limited amount of air using FeCl3·6H2O as the catalyst, ascorbic acid sodium salt(AsAc-Na) as the reducing agent, and a cheap and commercially available tetrabutylammonium bromide(TBABr) as the ligand. It was found that polymerization in THF resulted in shorter induction period than that in bulk and in toluene for AGET ATRP of St, while referring to AGET ATRP of MMA, polymerization in THF showed three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that in bulk and toluene: 1) shortening the induction period, 2) enhancing the polymerization rate and 3) having better controllability. The living features of the obtained polymers were verified by chain end analysis and chain-extension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29.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电能消费的快速增长,对电网负荷态势的准确感知和高效调控成为确保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电力负荷态势感知的基本原理入手,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代理的负荷态势感知系统,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负荷调控策略,通过引入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可提高电力系统对负荷变化的敏感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更加智能化和自适应的负荷管理。  相似文献   
30.
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文件表明,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具有无限前景和潜力,基于战略性与全局发展战略,国内各级院校要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渗透教学。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初中英语教学方式创新展开探讨,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阶段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为提升信息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学有效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