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3篇
  免费   552篇
  国内免费   531篇
化学   743篇
晶体学   42篇
力学   116篇
综合类   75篇
数学   162篇
物理学   794篇
无线电   173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1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胶束催化作用下实现聚苯乙烯的氯甲基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对聚苯乙烯四氯化碳溶液的增溶性能; 用胶束催化法实现了聚苯乙烯的氯甲基化, 用红外光谱法和佛尔哈德法表征了氯甲基化聚苯乙烯的化学结构与组成; 通过比较阴、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结构不同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催化效果, 探索了胶束催化的作用机理, 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结构对催化作用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 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可增溶聚苯乙烯的四氯化碳溶液, 随着四氯化碳在胶束中的增溶, 聚苯乙烯可转移至表面活性剂的胶束中; 胶束催化是实现聚苯乙烯的氯甲基化的有效途经, 仅用3.35 g/L的十六甲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于65 ℃, 5 h内即可使聚苯乙烯大分子链中的苯环氯甲基化程度达到37%; 聚苯乙烯与甲醛、 氯化氢的反应过程由亲电取代和亲核取代串联而成,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催化作用更加有效, 说明亲核取代是慢步骤;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疏水链越长, 对聚苯乙烯的增溶效果越好, 催化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62.
铑配合物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的性能和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合成了2-丁酸甲酯吡啶与四羰基二氯二铑形成的螯合形配合物,并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红外光谱(IR)及核磁共振(NMR)研究确定了其配位结构特征,通过甲醇羰基化制备乙酸的反应揭示了其结构特征对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63.
以作者开发的从蛋白质结合部位推导出其界面所具有的疏水性质和氢键性质的计算程序PP_SITE为基础,利用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DB),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界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从PDB中挑出非冗余的链间相互作用对,计算出这个数据集中所有链间界面的疏水和氢键相互作用特征.对得到的界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寻找能够明显聚类的界面特征.结果表明,界面大小、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在界面所占比例以及疏水相互作用的集中程度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64.
为了进一步拓展具有螺二氢茚骨架的亚磷酸酰胺酯、亚磷酸酯、亚膦酸酯等手性螺环单磷配体在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范围, 研究了手性螺环单磷配体在铑催化苯乙烯衍生物的氢甲酰化反应中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65.
徐泽奇  王来义 《化学通报》1990,(6):13-19,22
含氟生理活性化合物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注目,因为分子中引进一个或数个氟原子后常常能得到活性更强、选择性更高的药物、农药及其他生理活性物质。本文试图从化学的角度对氟原子被引进分子后如何影响化合物的化学、物理性质,改变其代谢过程,从而导致生理活性的变化简要地作一综述,以期对设计具有生理活性的氟化合物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6.
基于Dl蛋白结构模型,设计并合成了取代苯甲酰胺基丙烯酸乙酯及有关成环化合物嘧啶酮,通过X射线衍射确定了2-芳基-5-乙氧甲酰基-6-甲硫基-4-嘧啶酮的结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显示出一定的Hill反应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67.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分子沉积(MD)膜的屏蔽效应,讨论了不同条件对其成膜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了金电极表面沉积规整MD膜的一般机制和佳成膜条件,证实了MD膜的自发有序排列的组装过程。  相似文献   
68.
大庆渣油族组分非等温热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动态热重分析法在升温速率为6.2K·min ̄(-1)及惰性气流量100cm ̄3·min ̄(-1)的条件下,对大庆渣油族组分的热转化行为进行了考察,获得了族组分的热转化速率峰值、速率峰值处的反应温度、转化率和剧裂分解温度区间等动力学基本数据以及各族组分的生焦性能。数据分析表明,族组分的热反应活性顺序为:饱和分>胶质>芳香分>沥青质。在大庆渣油族组分热转化的两个温区内,采用分段一级动力学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实验数据,确定了各族组分在两个温区内的热反应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69.
70.
功能性超薄有序分子沉积膜的制备及其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1991年G.Decher等首次探讨了阴阳离子与聚电解质交替沉积制备有机超薄膜的方法。我们在完善成膜技术和发展成膜基质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其成膜过程与膜的结构,并定义这种新的自组装超薄有序膜为分子沉积膜——MD膜。MD膜是利用阴阳离子的静电吸附反应特性,通过相反离子体系的交替分子沉积制备的层状有序自组装多层超薄膜。需要指出的是,分子沉积既是有机超薄膜的制备技术,本身又是一种自组装超薄有序膜。MD膜制备工艺简单,热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好,不受基体形状与面积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