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44篇
化学   52篇
晶体学   13篇
力学   14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11篇
物理学   100篇
无线电   15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41.
为了验证星载激光三维成像雷达技术,设计研制了一种基于高重频光子计数体制的分视场、无扫描的多通道激光雷达地面原理样机。系统采用两路高重频、微脉冲激光器输出,结合大光斑多元细分阵列光子探测方式实现多通道探测,并采取基于FPGA的时间相关符合计数信号处理技术,对单光子响应时刻进行时间间隔测量和时间相关统计,根据目标响应发生时机一致性和噪声响应的随机性提取目标距离信息。在外场试验中对水平距离大于10 km的楼宇目标进行了有效地测量,单通道的距离测量精度优于0.3 m,探测概率超过99%,并对比不同大气能见度下对测距的影响。该系统验证了星载激光雷达大光斑多元细分、光纤拼接焦面接收方案的可能性,并验证光子计数体制激光雷达测距精度及适应性。  相似文献   
42.
针对传统对位装置对位精度低、速度慢的缺点, 设计并开发了基于机器视觉的柔性印刷电路(FPC)智能对 位装置。装置利用高分辨率工业CCD相机采集图像,配合机械和电气系统,控制运动控制卡 完成FPC智 能抓取、采集、处理和对位。在关键的定位算法中,通过改进的一维Otsu阈值分割方 法对FPC图像 进行阈值分割,利用提出的三椭圆平均拟合法提取定位圆圆心坐标,采用累计概率Hough直 线变换测量 旋转的角度;进而将计算的相对于标准位置的偏移量传送至运动控制卡,利用闭环反馈控制 伺服系统进行纠偏。在开发的样机上进行大量的在线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装置稳定性强, 对位精度高,对位误差不超过±0.06mm,角度误差不超过0.001rad。  相似文献   
43.
研究了基于FPGA的数字大量程高精度测距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国内首台对地高程测量星载激光测距仪,并于国内首次实现星载激光测距仪测距精度达到优于1m@(平坦地形)的测距水平。  相似文献   
44.
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4G移动设备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视频直播等广泛使用.但是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要想解决这些安全问题就必须不断的提高4G移动通信技术,减少其安全缺陷.  相似文献   
45.
本文分析了软件应用能力对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用型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的不足,探讨了相关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提出了通过完整的任务和参与学科竞赛驱动应用软件的学习,提高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6.
在无线领域的微波器件是对于器件的一种带有无线天线的功用频段。这几个频段之间互不干扰。在高频段的发展中,也有高频的技术要求,带有研制的毫米微波是一种宽频的微波技术。在其他种类的工器具有板材的制作灵活,体积等特点,在一些小型化的要求中可以介绍一个滤波器和一个高通滤波器并联构成,在其中的原型可以进行仿真优化实现带微波的工器。  相似文献   
47.
李旭  彭欢  王春辉 《红外与激光工程》2016,45(5):520001-0520001(5)
针对激光测距仪星载应用环境的特殊性,研究了星载激光测距仪APD最佳增益控制技术。通过引入星载激光测距仪APD电流信噪比模型,分析了影响星载激光测距仪APD信噪比的关键因素。针对某星载激光测距仪的具体应用,展开了APD最佳增益控制技术研究,设计了温度增益反馈控制电路,并推导建立了温度增益数字反馈控制算法,实验验证了控制电路及算法的正确性和良好的温度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电路和算法能够使得APD在-25~60℃温度范围下保持恒定增益,适用于星载激光测距仪APD最佳增益控制。  相似文献   
48.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是十分迅速,国内不少城市一直处于新建,增容,再增容不断发展的阶段。这给网络规划和优化以及频率规划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自己独立自主开发的网络优化软件包,特别是没有频率规划软件。智能频率规划方法通过引入系统和遗传算法,较好地解决了利用软件频率规划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9.
荧光纳米材料不但具备纳米材料的优势,同时还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荧光标记、离子识别、荧光免疫分析、光学成像和医学诊断等方面。因此,荧光纳米材料的制备、结构分析和荧光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备受人们的关注。为了获得发光强度大、荧光量子效率高和制备过程可控的Si基荧光纳米材料,实验进一步研究了Si纳米线对样品发光特性的影响和样品的光学稳定性。首先,基于固-液-固生长机制,在反应温度为1 100 ℃、N2气流量为1 500 sccm、生长时间为15~60 min等工艺条件下,分别以“抛光”和“金字塔”织构表面的单晶Si(100)为衬底,生长出不同长度和分布的Si纳米线;以Au或Au-Al合金膜层作为金属催化剂,生长出密度分别约为108和1010 cm-2的Si纳米线;然后,利用L4514自动控温管式加热炉,基于高温固相法,在温度为1 100 ℃、掺杂时间为60 min和N2气流量为1 000 sccm等工艺条件下,以高纯Tb4O7(99.99%)粉末为稀土掺杂剂对不同Si纳米线衬底进行稀土掺杂,制备一系列的荧光纳米材料SiNWs:Tb3+样品;室温下利用Hitachi F-46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固定激发光波长为243 nm、激发光狭缝为2.5 nm、发射光狭缝为2.5 nm、扫描波长范围为450~650 nm、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lube, PMT)电压为600 V等参数下,测量了不同样品的光致发光特性;最后,实验测试了该荧光纳米材料的光学稳定性,如时间(0~30 d)、温度(300~500 K)、酸碱(pH 1和11)、抗光漂白(0~120 min)等稳定性以及水溶性和分散性。结果显示,在衬底为“金字塔”织构表面上、生长时间为30 min、以Au为金属催化剂等条件下制备的Si纳米线为Tb3+掺杂衬底时,SiNWs:Tb3+的绿光发射强度较大,其发光强峰值位于554 nm,属于能级5D47F5的跃迁,另外在波长为494,593和628 nm出现了三条发光谱带,它们分别属于能级5D4→7F6,5D4→7F4和5D4→7F3的跃迁。另外,样品展示出了优异的时间、温度、酸碱和抗光漂白等光学稳定性,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分散性。如温度升高到500 K时,光发射强度仅降低了约8.9%左右;抗光漂白能力较强,用波长为365 nm、功率为450 W的紫外光源照射120 min,样品的绿光发射强度无衰减;酸、碱稳定性好,在pH 1的强酸(HCl)溶液中120 min未见衰减,在pH 11的强碱(NaOH)溶液中15 min内衰减较小, 随后发光强度出现了缓慢下降的趋势;当60 min后,样品的发光强度变得极其微弱。分析认为,在SiNWs:Tb3+表面有一层SiO2包覆层,而NaOH溶液容易和SiO2发生化学反应,随着时间延长SiO2层被破坏,故样品发光强度降低;样品溶于水中放置30 d未见沉淀物,发光亮度均匀且分散性较好。在研究了制备温度、气体流量和掺杂时间等工艺条件之后,深入研究了Si纳米线自身变化对Tb3+绿光发射的影响。该材料展示出了良好的光学稳定性、水溶性和分散性,使其作为荧光标记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
采用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飞秒光丝)在金属铝箔表面以不同飞秒光丝扫描速度(5,15,25,35和45 mm·s-1)制备了微纳结构表面,并在太阳光能量主要覆盖的光谱范围(330~890 nm)内对其进行了反射率测量,发现飞秒光丝制备的微纳结构表面具有显著的高光谱吸收特性,并且飞秒光丝扫描速度越慢,光谱吸收率越强,5 mm·s-1条件下微纳结构表面光谱吸收率达97%以上。将制备的高光谱吸收微纳结构表面作为温差发电片(TEG)光吸收体,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考虑太阳光辐照及温差发电模块(即TEG模块:结合微纳结构表面的TEG)散热情况的仿真实验环境并进行发电功率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微纳结构的铝表面(5 mm·s-1制备条件下)与抛光铝箔或裸发电片相比,光电转化效率(发电效率)可分别提高43.3和10.7倍。进一步研究了TEG模块的温差发电的过程与机理,将TEG模块的温差发电过程分为光热(光能转化为热能)与热电(热能转化为电能)两个转化过程分析:首先在光热转化过程中,微纳结构表面增强了太阳光吸收效率,为光热转化提供更多的光子能量,实现了其在表面更多的热量沉积,进而在之后的热电转化过程中,更多的热能沉积使得TEG模块的载流子迁移率得到了很大提升,这样在同样的温差(发电片冷热端的温度差值)条件下,微纳结构表面与普通表面相比可以获得更高的热电转化效率。因此,微纳结构表面的高光谱吸收性能使得TEG模块经光热转化后得到的高热能沉积使载流子迁移率得到了提高,进而显著提升了TEG模块发电性能,这是微纳结构表面增强TEG温差发电效率的主要原因。这一机理的揭示,为TEG模块发电性能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对TEG模块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