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7篇
化学   69篇
综合类   8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2篇
无线电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采用芘荧光法研究了海藻酸钠(NaAlg)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不同pH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以芘单体的荧光光谱第一峰与第三峰的荧光强度之比(I1/I3)及激基缔合物与单体荧光强度之比(IE/IM)来探测芘分子所处环境的极性.结果表明:NaAlg水溶液随pH值降低,出现了聚合物的疏水微区;pH从7降到5,NaAlg类似简单盐,对SDS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有明显的影响;在pH 3时,海藻酸主链上有足够的疏水片段,使得SDS与海藻酸通过疏水性作用而聚集.NaCl对NaAlg /SDS体系的影响亦较明显.  相似文献   
62.
为了探究目前表面活性剂生产和应用中用脂肪酸甲基单乙醇酰胺或脂肪酸单乙醇酰胺替代脂肪酸二乙醇酰胺的趋势的可行性,本文首先采用亚硝酸叔丁酯法合成3种乙醇胺的亚硝胺化合物作为基准物,通过鉴定产物结构研究亚硝胺的形成历程,然后以亚硝酸法合成亚硝胺化合物,通过生成率比较3种乙醇胺形成亚硝胺化合物的难易程度。 亚硝化历程分析结果表明,二乙醇胺或甲基单乙醇胺均直接形成相应的亚硝胺,而单乙醇胺通过歧化反应生成二乙醇胺继而形成少量N-亚硝基二乙醇胺。 与二乙醇胺相比,甲基单乙醇胺或单乙醇胺更不易生成亚硝胺,因此用脂肪酸甲基单乙醇酰胺或脂肪酸单乙醇酰胺替代脂肪酸二乙醇酰胺是合理可行的。 本研究结果对保障人类生命健康安全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3.
通过控制紫外辐照共轭亚油酸钠(SCL)水溶液的双键平均交联度,以低聚反应诱导碱性环境下SCL自组装成脂肪酸囊泡(FAV),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FAV大小为10~20 nm.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SCL胶束相比,低聚SCL在碱性条件下自组装FAV溶液的低温溶解性更佳、耐酸性更好、抗钙皂能力更强,其粒径变化显示一定的钙离子响应性,因此其具有较大的FAV自组装理论研究价值,并在洗涤护理产品中显示出了更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4.
Janus纳米粒子的结构设计和简易合成是Pickering乳液界面催化的关键. 本文通过在Pickering乳液保护法中操纵共轭亚油酸的自组装、 自交联性和弱还原性, 合成了Janus型自交联吸附胶束修饰的纳米Fe3O4 (SCA-Fe3O4), 并在其表面原位还原金后, 合成了Janus型催化剂Au-SCA-Fe3O4, 考察其同时作为乳化剂和催化剂在乳液界面催化苯甲醇氧化生成苯甲醛的性能. 结果表明, 该Janus纳米粒子的金修饰量(质量分数)仅为0.66%, 兼具乳化性、 催化性和磁响应性. Au-SCA-Fe3O4可制备外观稳定(100 μm)和热稳定(90 ℃)的苯甲醇/水型Pickering乳液, 可显著提高互不相溶反应物与催化剂间的接触面积, 使其催化活性达到均匀纳米催化剂的2倍和非乳液催化时的3倍, 其在界面的不可转动性使苯甲醛的选择性高于99.9%, 避免了苯甲醛被过度氧化成苯甲酸.  相似文献   
65.
基于激光丁达尔效应及浊度测定, 考察了改变二元胺的碳桥长度、 多元胺的氨基多寡、 长链伯胺的碳链长度及季铵化等因素对油酸囊泡pH窗口的影响. 结果表明, 二元胺及多元胺主要导致油酸囊泡的pH窗口向碱性方向拓宽, 而长链伯胺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不仅可使油酸囊泡的pH窗口向碱性拓宽, 而且可使油酸在酸性pH区域形成另一个介稳至稳定的新囊泡相. 氨基在不同pH下质子化和脱质子化转换是胺类分子调节油酸囊泡pH窗口的共同驱动力, 疏水作用是长链胺类的又一驱动力, 而静电吸引是季铵盐的另一种特殊驱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及结合能计算结果表明, 二乙烯三胺为代表的二元胺或多元胺在油酸囊泡表面以氢键或离子-偶极作用等非共价结合为主, 其调节功能弱于长链伯胺及DTAB与油酸的疏水共组装或DTAB与油酸的静电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66.
樊晔  曹崇梅  方云  夏咏梅 《物理化学学报》2022,38(3):2002032-63
提出了一种生物质碳源借助自组装和自交联手段“构筑”碳基荧光纳米点(FNDs)的新策略,不同于经历裂解、脱水、缩聚和碳化等复杂且不可控反应的“合成”途径。本文以共轭亚油酸(CLA)为碳源,利用其表面活性和聚合活性制得呈蓝绿光发射的自交联共轭亚油酸囊泡基荧光纳米点(SCU-FNDs),粒径易控(平均粒径为17 nm)且具有良好水分散性,FNDs产率高达73.9%。该法简便温和、绿色经济、有利于大规模制备。荧光实验结果显示SCU-FNDs的荧光强度随囊泡表面羧酸基团减少而减弱,随自交联度增大而增大; 同时其荧光强度具有良好的温度线性响应性,升/降温过程均符合I/I0 = -0.00977T+ 1.229 (T = 25-85 ℃, R2 = 0.99)。这些荧光特性皆可以用SCU-FNDs的自组装和自交联结构特性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67.
刘雪锋  李磊  方云 《化学学报》2008,66(17):1967-1973
用核磁共振(1H NMR)、圆二色谱(CD)、荧光光谱(FS)以及紫外光谱(UV)技术考察了中药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BC)对牛血清白蛋白(BSA)-Cu2+结合过程的变构效应, 得到分别表征BSA内源荧光猝灭、BSA-Cu2+复合物稳定性以及Cu2+在BSA分子上的结合位点发生变构的定量效应参数βQ (βA和βn)和效率参数γQ (γA和γn). 结果表明, BC对Cu2+猝灭BSA内源荧光呈负变构效应(0<βQ<1), 而对BSA-Cu2+复合物稳定性以及Cu2+在BSA分子上的结合位点呈正变构效应(βA>1, βn>1); 变构效应随BC浓度增加而增强, BC对BSA-Cu2+复合物稳定性的变构效率明显高于其对荧光猝灭和结合位点的变构; BSA分子构象转变是变构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8.
环糊精介入酵母细胞催化芳香酮的不对称还原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苯乙酮、苯丙酮、4'-甲基苯乙酮和4'-氯苯乙酮为底物,研究了酵母细胞催化芳香酮的不对称还原反应,分别考察了添加剂β-环糊精和羟丙基-β-环糊精对酵母细胞催化芳香酮的不对称还原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芳环上取代基的空间效应和电子效应对转化率和对映体过量值有显著的影响.环糊精是通过提高酵母液的催化效率和对底物形成包结来影响反应结果的,其中底物芳环对位有无取代基是添加剂影响反应结果的关键因素.环糊精加入量根据底物的不同在3~20mmol/L之间较合适.  相似文献   
69.
单十二烷基磷酸酯辅助共轭亚油酸的囊泡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共轭亚油酸(CLA)为模型脂肪酸,与安全、温和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单十二烷基磷酸酯(MLP)进行复配,动态激光光散射和透射电镜表征结果表明,CLA在中性至弱酸性环境中仍然能够囊泡化.通过pH滴定曲线研究了CLA和MLP 2种分子的荷电物种随pH值的变化规律,据此分析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并推断经MLP辅助CLA能够在中性至弱酸性环境中囊泡化的动因是CLA-MLP间的氢键或离子-偶极作用.  相似文献   
70.
低功率微波耦合溶剂相酶促酯化反应及其荧光光谱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溶剂相脂肪酶LRI催化辛酸和丁醇的酯化反应体系为对象,将反应体系中各组分分别在低功率微波辐射和常规加热下对LRI作用后,用荧光发射光谱分级逐步研究LRI在有机溶剂和水环境中的荧光光谱变化。微波辐射和常规加热在所有实验条件下均增强LRI的荧光强度而没有导致最大发射波长位移。在微波辐射能够提高反应初速度的范围内,当LRI与有机分子共热后,微波辐射更有利于LRI蛋白质分子在水中的裸露。不同log P溶剂的反应体系对酶构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溶剂对其的影响。反应初速度对log P的变化规律与水相LRI蛋白质的荧光强度对log P的变化接近,而与溶剂相LRI蛋白质的荧光强度对log P的变化规律之间基本无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