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9篇
  免费   285篇
  国内免费   210篇
化学   356篇
晶体学   16篇
力学   44篇
综合类   19篇
数学   87篇
物理学   335篇
无线电   88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9 毫秒
961.
新显色剂四-(4-氯-3-磺酸苯基)卟啉吸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4-氯-3-磺酸苯基)卟啉是一种新显色剂,在微酸性(pH 4.9~5.3)介质中,有混合表面活性剂CPC-OP存在下与Cu(Ⅱ)形成稳定的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在420nm处,铜量在0.5~4.5p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求算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_(420)=2.96×10~5L·mol~(-1)·cm~(-1),用双峰双波长光度法测定,相应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_(420-445)=5.71×10~5L·mol~(-1)·cm~(-1)。用拟定的方法进行样品中微量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62.
用表面光电压谱和电场诱导表面光电压谱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酞菁氧钛/N,N-二甲苯基苝酰亚胺复合薄膜的表面光伏行为, 发现加入N,N-二甲苯基苝酰亚胺使复合薄膜在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光区均产生负的光伏响应, 可归结为光伏极性反转现象. 该响应随着外加偏压方向的改变而改变正负值, 表现出表面态跃迁的特征.  根据N,N-二甲苯基苝酰亚胺n型半导体的性质,  从价带到表面态和从表面态到导带的跃迁能量的差别以及依赖于偏压方向的电场诱导表面光伏响应,  确认表面态来自N,N-二甲苯基苝酰亚胺组分.  相似文献   
963.
利用失重法、 电化学阻抗谱法、 环境扫描电镜观测和接触角测试等研究了3-丁基-5,5-二甲基海因咪唑季铵盐(BDMHI)对HCl溶液中Q235钢的缓蚀性能和其在Q235钢表面的吸附行为. 结果显示, 缓蚀效率随BDMHI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最高缓蚀效率为91.62%; 在25~35 ℃温度范围内, BDMHI质量浓度为1.0 g/L时, 缓蚀效率达80%以上. 测定了BDMHI在Q235钢表面吸附的吸附吉布斯自由能(ΔGads0)和吸附热(ΔHads0). 结果表明, BDMHI在Q235钢表面的吸附为放热反应, 符合Langmuir等温式, 是包含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混合吸附. 运用量子化学方法探究了BDMHI的缓蚀机理.  相似文献   
964.
采用自由基乳液聚合法和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包含聚苯胺均匀分散在正十八烷中的悬浮体系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囊壁的相变材料纳胶囊(NanoPCMs).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和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等手段分别考察了成核剂聚苯胺的添加量对相变材料纳胶囊表面形态、结晶性能、热稳定性及结晶行为等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包含有聚苯胺的相变材料纳胶囊,成核剂的存在对其形貌、粒径、包覆率和结晶行为影响较小,耐热性略有所降低,添加1.5 g 苯胺时生成的成核剂聚苯胺可以有效改善其过冷结晶行为.  相似文献   
965.
木质素活化改性制备酚醛树脂胶黏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质素由于化学结构与苯酚相似,通过活化改性可部分替代苯酚制备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胶黏剂。既可降低成本、达到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并且制备的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胶黏剂有毒残余较低,具有环保意义,是合成制备生物质高分子材料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木质素活化改性制备酚醛树脂胶黏剂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化学改性、物理改性、生物改性等木质素活化改性方法,比较了不同改性产物制备酚醛树脂胶黏剂的性能,并对影响木质素活化改性制备酚醛树脂胶黏剂实现工业化应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66.
以5-甲基-3-吡唑甲酸(H2MPCA)为主配体,桥联配体4,4'-联吡啶(4,4'-bpy)和吡嗪(pyz)为辅助配体,合成了2个新的配合物{[Co(HMPCA)2(4,4'-bpy)]2·5H2O}n1)和{[Ni(HMPCA)2(pyz)]·5H2O}n2),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热重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ccn,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c。在12中,金属离子都位于一个扭曲的八面体配位环境中,分别由4,4'-联吡啶(1)和吡嗪(2)两端的氮原子桥联2个相邻的金属离子,形成一维链状聚合物。考察了配合物12的热稳定性、荧光性能和磁性。  相似文献   
967.
利用小角度X射线散射(SAXS)测量八水氧氯化锆溶液中锆的存在形式,结果表明锆在溶液中大部分是以多聚体形式存在,尤其是酸度极易对锆的聚合度产生影响。研究了八水氧氯化锆浓度、加热处理、放置时间及HCl浓度等因素对锆在溶液中存在形式的不同影响:以0.0~5.0 mol·L-1 HCl为溶剂,配制10~300 g·L-1的氧氯化锆溶液,并考虑对溶液分别进行加热和长时间放置处理。对所配溶液进行了SAXS测试,利用Guinier方程计算了溶液中粒子的回转半径(Rg),同时利用求解最小封闭圆柱体问题的CYLview软件对溶液中锆的不同多聚体结构进行模拟计算,得到不同结构的理论Rg;通过比较Rg的实验值和计算值,确认不同条件锆液中锆粒子存在的主要形式。结果表明锆存在形式受酸度、浓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尤其HCl的浓度是影响锆液中锆多聚体聚合度的关键;当不添加HCl时,低锆浓度溶液中锆的聚合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68.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个新的化合物{[Cu4(PMo12O40)(H2O)5(H2bpdc)(Hbpdc)(bpdc)2]·6H2O}n(H2bpdc=2, 2’-联吡啶-3, 3’-二羧酸), 并用元素分析、IR、TG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本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中, 最小不对称单元包含1个 [Cu4(H2O)5(H2bpdc)(Hbpdc)(bpdc)2]3+阳离子, 1个[PMo12O40]3-阴离子和6个结晶水分子。Cu(Ⅱ)与相邻[PMo12O40]3-的桥氧原子配位, 形成一维链状结构。电化学研究表明, 化合物存在三步氧化还原过程。  相似文献   
969.
利用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丙烯腈纳米纤维无纺布, 然后在水溶液原位偕胺肟化得到偕胺肟化聚丙烯腈纳米纤维, 该纳米纤维可用于吸附再生含金属离子废水. 采用氯化铜溶液模拟含金属离子废水, 探讨不同肟化率的偕胺肟化纳米纤维对铜离子的吸附效果; 发现肟化率78.8%的偕胺肟化纳米纤维的吸附能力最好, 利用Langmuir吸附方程得到最大吸附值为56.5 mg/g, 同时吸附后可将含铜废水浓度从100 mg/L降至13 μg/L, 远远低于国标GB8978-1996规定的铜排放的一级标准(总铜浓度<0.5 mg/L). 吸附铜离子的纳米纤维在1 mol/L稀硝酸中, 100 min后铜离子的解吸附率超过98%. 经4次吸附-解吸附循环后, 偕胺肟化纳米纤维的吸附能力仍能达到首次吸附最大吸附值的50%以上, 表明偕胺肟化纳米纤维具有一定的循环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970.
全二维气相色谱法用于不同石油馏分的族组成分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直以来采用化学法、色谱法或质谱法等多种方法联用分析不同石油馏分中一 些目标化合物和芳烃含量,但这些方法操作繁琐,迫切需要改进。作者采用全二维 气相色谱方法(GC×GC)研究不同沸程范围的蒸馏汽油、煤油柴油和裂化柴油的烷 烃(P)、烯烃+环烷烃(O+N)和1-4环芳烃(A)的族分离新方法。经过对柱系 统进行选择和对色谱条件进行优化,一个GC×GC方法即可实现对不同石油馏分的族 组成分离和目标化合物分离。用标准物对油品中一些特征组分进行定性,并对特征 组分和不同沸程的石油馏分的P,(O+N),A族组成进行定量和比较,定量结果的 相对标准偏差(RSD)≤2.3。一个GC×GC方法便可完成原来要几个美国测试和材料 协会(ASTM)方法才能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