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1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307篇
化学   314篇
晶体学   10篇
力学   11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40篇
物理学   186篇
无线电   56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5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41.
近年来,随着我国通信行业的迅速发展,4G通信技术在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4G移动通信技术是3G移动通信技术的升级,其通信技术具有传输速度高、安全性高、技术保障能力强、更有人性化等方面的优点,成为移动通信行业的主导技术,满足了用户的基本需求。文章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阐述了4G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4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其技术的展望,以供通信人员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42.
在已有的基团贡献法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团贡献法公式,并通过拟合250种化合物(包括185种稳定化合物临界性质的实验值和65种自由基临界性质的计算值)的临界性质得到了40种基团的贡献值,并用于预测未知化合物的临界性质.选取了训练集以外的、有临界性质实验值的30种化合物作为独立测试集,用于验证所建模型对临界性质的预测能力,T_C和P_C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8.52%和16.83%.结果表明,预测结果和实验值相吻合,该模型可以用于大分子化合物及自由基的临界性质预测.根据临界性质与Lennard-Jones(L-J)系数的经验关系式,预测了碳氢化合物燃烧中间体的L-J系数,得到独立测试集46种碳氢化合物的L-J系数,与文献值接近,T_C和P_C的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9.88%和9.96%.比较了训练集中烷烃自由基·C_6H_(13)、烯烃自由基·C_5H_9和炔烃自由基·C_5H_7同分异构体的L-J系数,同时,将己烷自由基·C_6H_(13)与相似的邻近烷烃C_6H_(14)的L-J系数进行比较,发现同分异构体之间或相似化合物之间L-J系数有较大偏差.此外,对缺少L-J系数的114种常见碳氢化合物自由基进行了预测.这对于碳氢化合物的燃烧模拟及基元反应中压强相关的速率常数计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3.
本文通过一维粒子模拟(particle-in-cell)方法研究了强激光与近临界密度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的弱冲击波和强冲击波产生,并讨论了非相对论和相对论光强以及等离子体密度分布区间对无碰撞冲击波形成的影响.非相对论的弱驱动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弱冲击波.由于电子加热不充分,电子能谱呈现出双温分布.较低温度的电子对弱冲击波的形成以及质子反射加速有重要作用.弱冲击波加速质子的能谱呈连续分布.在等离子体密度上升沿区间较大时,可观察到后孤子结构向离子声波结构演化并进一步演化为弱冲击波结构的过程.在相对论的强驱动光强下,电子加热比较充分可达到相对论温度,且呈现出单温分布.进一步分析密度分布区间大小对冲击波形成的影响时发现:1)当等离子体密度上升沿区间较大时,离子声波的势垒易被热电子屏蔽且离子声波结构在传输的过程中容易被后续的激光破坏而无法演化为无碰撞冲击波;2)当等离子密度分布区间较小时,离子声波中加速电场的有效距离(即德拜长度)和持续时间更长,这导致其结构在传输过程中更加稳定.当离子声波中加速的质子与靶后鞘层场加速的质子之间的速度差满足无碰撞冲击波的离子反射条件时,离子声波进一步演化为强...  相似文献   
944.
为了有效去除高光谱图像中噪声带来的干扰,提升图像质量,在局部低秩和全局组稀疏结合的框架内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三因子分解和组稀疏正则化的去噪模型。首先,将高光谱图像分解成若干三维重叠图块并将其逐波段列化成矩阵,在快速三因子分解的框架下将这些矩阵分解为两个正交因子矩阵和一个核心矩阵,对核心矩阵添加L2,1范数最小化约束;其次,对高光谱图像空间和光谱方向的梯度张量分别添加组稀疏正则化约束;最后,将低秩矩阵的三因子分解和全局组稀疏正则化结合,可以充分挖掘图像的局部低秩和稀疏的先验信息,并去除各种混合噪声。在三个数据集上与五种经典模型相比,该模型的各项评价指标更高,去噪图像保留了更多细节信息,去噪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45.
向日葵作为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秸秆是天然的纤维素材料,具有绿色无毒,成本低廉的优势,是制备生物质碳量子点的理想材料之一。近年来,由于含铜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不规范使用,大量含铜污染物被排放导致农田土壤和水环境中的铜含量远高于环境背景值。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选择性好、灵敏性强且对环境友好的Cu2+检测方法。碳量子点(CDs)是一种粒径小于10 nm的准球形荧光碳纳米材料,因其表面含有丰富的极性官能团,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而被广泛研究。与传统的半导体量子点(CdSe, CdTe)相比,CDs具有合成原料广泛、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主要应用于生物成像、光催化、光电转化以及传感检测等领域。然而目前用于碳化合成CDs的前驱体大多为昂贵的化学品,且合成过程复杂污染环境,限制了CDs的大规模生产与应用。开发出一种生态友好,简单、廉价的CDs合成方法是很有意义的。本研究以废弃的向日葵秸秆为碳源,采用简便的水热法合成生物质碳量子点(S-CDs)作为荧光探针,用于检测识别Cu2+。通过对S-CDs的一系列光学性质分析与表征,鉴定出其表面官能团主要包括O—H, N...  相似文献   
946.
以不同沉淀剂的反向共沉淀法制备了SrZrO_3∶Ce纳米粒子;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热重-差热分析(TG-DTA)测试方法,对样品物相、形貌、发光强度及烧结致密化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不同前驱体的热分析动力学。结果表明:用单相和复相沉淀剂制备的前驱体在1 000℃煅烧2 h分别获得分散性良好的棱柱形和近球形SrZrO_3∶Ce粒子,粒径约80和60 nm。利用Doyle-Ozawa积分法和Kissinger微分法分别求出用单相和复相沉淀剂制备的前驱体在不同反应阶段的表观活化能平均值为94.18、69.39、255.72 kJ·mol~(-1)和90.46、51.03、232.35 kJ·mol~(-1),晶体生长活化能为E_(单相)=27.97 kJ·mol~(-1)和E_(复相)=22.53 kJ·mol~(-1),后者的表观活化能和晶体生长活化能都小于前者,表明复合沉淀剂的引入降低了合成能量,提高了粒子活性,所制备样品的发光强度明显优于用单相沉淀剂制备的样品,经1 760℃真空烧结保温4 h后用复相沉淀剂制备的样品的晶粒尺寸均一并达到了致密化。  相似文献   
947.
通过教材与自建慕课平台互补的立体课程体系,提供拓展式学习渠道;通过内容导学和任务驱动,"三维一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学生学习成效反馈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设计;通过教学目标与学习活动关联,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度和参与度,利用过程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帮助学生通过调控学习过程促进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948.
淳远  高卫  杨金月 《大学化学》2017,32(7):33-36
介绍了南京大学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中设计实验的开设情况。在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选取主导仪器、递交初步计划、陈述实验方案和完成设计实验4个环节的训练,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49.
采用根据连续介质理论和热力学约束平衡态方法得到的非平衡态溶剂化理论,在单球孔穴点偶极模型近似下推导得出了吸收光谱移动的解析公式.用含时密度泛函方法,在B3LYP/cc-pVDZ水平下研究了对硝基苯胺在水溶液中最低的π→π^*跃迁的吸收光谱,利用新的溶剂化光谱移动公式,得到了与实验值-0.98eV符合很好的光谱移动值一0.99eV.  相似文献   
950.
将钛酸四丁酯和氧化石墨超声分散于叔丁醇,微波辐射下加入醋酸锂溶液制备尖晶石Li4Ti5O12(LTO)前驱体/氧化石墨烯。一方面,微波作用促进了钛酸四丁酯水解,前驱体的形成能在15 min内完成。另一方面,叔丁醇的"软模板"限域作用导致形成粒子极小且形貌单一的LTO前驱体。同时,细小的LTO前驱体粒子通过二次团聚将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完全包埋。最后,LTO前驱体/氧化石墨烯在800℃下煅烧8 h得到尖晶石LTO@石墨烯(LTO@G)。研究表明,LTO@G晶体尺寸在0.2~1.5μm之间,其振实密度达到1.7 g·cm-3。石墨烯位于晶体内部,并显著提高了材料的电子传导性。LTO@G的电导率为1.84×10-3 S·m-1,远高于纯相LTO(1.1×10-7 S·m-1)。1C和4C下,LTO@G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是170.1和97.5 m Ah·g-1。可见,LTO@G具有高倍率性能和振实密度,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商品锂离子电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