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4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189篇
化学   227篇
晶体学   10篇
力学   47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239篇
物理学   407篇
无线电   58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基于主元分析和Fuzzy ART模型的人脸识别算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从子空间的理论出发,先用一写数量的人脸榇一构造优化的“人脸空间”,“人脸空间”能更好的描述人脸图象矢量的分布。把人脸图象在子空间进行投影得到人脸的特征向量。然后在Fuzzy ART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发类器。用40组共计400张人脸图象结系统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识别率在95%以上,系统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82.
本文以电厂循环冷却塔塔底黏泥中分离纯化出的致垢微生物铁细菌为实验介质,利用污垢热阻动态模拟实验台,在恒定工况下(水温30℃,流速0.4 m·s-1),动态模拟了光管、缩放管、横纹管三种不锈钢典型换热器微生物污垢形成过程。在分析比较三种典型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基础上,实验测试了三种换热器的污垢热阻,并对垢样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化管(缩放管和横纹管)传热性能和抑垢能力优于光管,光管、缩放管和横纹管的污垢诱导期分别为;25 h、40 h和45 h,污垢热阻值为:6×10~(-4)m~2·K·W~(-1)、2×10~(-4)m~2·K·W~(-1)和3×10~(-4)m~2·K·W~(-1),由此表明三种换热管的传热和抑垢能力:缩放管横纹管光管。在铁细菌形成的污垢垢样成分分析中Fe元素含量最多,其次是C,表明循环冷却水中铁含量的多少是污垢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3.
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在100 GPa的压力范围内,计算了GeO_2理想晶体和含锗、氧空位点缺陷晶体的光学性质.吸收谱数据表明,压力诱导的三个结构相变对GeO_2晶体的吸收谱均有影响:第一个相变将导致其吸收边蓝移,而第二和第三相变将使得其吸收边红移.锗和氧空位点缺陷的存在将导致GeO_2的吸收边红移,但氧空位点缺陷引起的红移更明显.尽管如此,分析发现,在100 GPa的压力范围内,压力、相变以及空位点缺陷等因素都不会导致GeO_2晶体在可见光区出现光吸收现象(是透明的).波长在532 nm处的折射率数据显示,在GeO_2的四个相区,其折射率均随压力增加而降低;而且,GeO_2的三个结构相变以及锗、氧空位点缺陷都会导致其折射率有所增大.本文预测,GeO_2有成为冲击光学窗口材料的可能.  相似文献   
84.
 以乙醇钽、钛酸丁酯为原料,以乙醇为溶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及超临界干燥成功制备了Ta2O5-TiO2复合气凝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模式下的电子能谱仪(EDS)以及比表面积吸附仪(BET)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气凝胶是由粒径在nm量级的Ti和Ta的羟基氧化物胶体颗粒堆积而成的低密度、高比表积的多孔网络结构材料,孔径分布主要集中在5~15 nm,比表面积为492.9 m2/g,密度为90 mg/cm3左右。  相似文献   
85.
张林  汪军 《理论物理通讯》2011,55(4):709-714
We report a theoretical study on producing electrically spin-polarized current in the Rashba ring with parallel double dots embedded, which are subject to two time-dependent microwave fields. By means of the Keldysh Green's function method, we present an analytic result of the pumped current at adiabatic limit and demonstrate that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quantum pumping effectand spin-dependent quantum interference can lead to an arbitrarily controllable spin-polarized current in the device. The magnitude and direction of the charge and spin current can be effectively modulated by system parameters such as the pumping phase difference, Rashba precession phase, and the dynamic phase difference of electron traveling in two arms of ring; moreover, thespin-polarization degree of the charge current can also be tuned in the range [-∞, +∞]. Our findings may shed light on the all-electric way to produce the controllable spin-polarized charge current in the field of spintronics.  相似文献   
86.
低维硅锗材料是制备纳米电子器件的重要候选材料,是研发高效率、低能耗和超高速新一代纳米电子器件的基础材料之一,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采用密度泛函紧束缚方法分别对厚度相同、宽度在0.272 nm~0.554 nm之间的硅纳米线和宽度在0.283 nm~0.567 nm之间的锗纳米线的原子排布和电荷分布进行了计算研究。硅、锗纳米线宽度的改变使原子排布,纳米线的原子间键长和键角发生明显改变。纳米线表层结构的改变对各层内的电荷分布产生重要影响。纳米线中各原子的电荷转移量与该原子在表层内的位置相关。纳米线的尺寸和表层内原子排列结构对体系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7.
张林  李永新  高云山   《电子器件》2007,30(3):819-822
对动态目标的CCD探测中,高速CCD驱动电路的设计是CCD相机成功捕获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以DALSA公司近年来推出的高性能CCD芯片IL-P3为例,在分析其驱动时序关系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积分时间可调的高速CCD驱动电路.用VHDL语言对CCD驱动时序发生器进行了硬件描述,在MAX PLUSⅡ开发环境下进行了功能仿真,选用ALTERA公司的CPLD器件EPM7128SLC84-7作为硬件设计平台.测试结果表明,驱动时序发生器产生的各控制信号可以满足CCD驱动要求.  相似文献   
88.
由于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能力和联想优化功能和混沌行为等特点,它被广泛的应用于计算机网络通信中。论述了当前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现代网络通信中的一些问题,特别地介绍了利用蚂蚁算法训练神经网络的权值的方法,在ATM的业务控制中采用之,可以局部的避免BP算法引起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89.
多孔介质中可压缩可混溶驱动问题的特征—有限元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袁益让 《计算数学》1992,14(4):385-400
在有界区域上多孔介质中可压缩可混溶的油、水两相驱动问题是由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的初、边值问题所决定.Douglas和Roberts曾提出其数学模型并研究了半离散化方法.本文对压力方程采用有限元和混合元两种方法.对饱和度方程采用特征—有限元方法.此方法的截断误差较标准有限元小的多,随之饱和度的计算更加精确.且可用  相似文献   
90.
在多孔介质中完全可压缩、可混溶驱动问题的差分方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袁益让 《计算数学》1993,15(1):16-28
用高压泵将水强行注入油层,使原油从生产井排出,这是近代采油的一种重要手段,将水注入油层后,水驱动油层中的石油,这就是两相驱动问题。对可压缩、可混溶问题,其密度实际上不仅依赖于压力而且还依赖于饱和度。其数学模型虽然早就提出,但在数值分析方面,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理论上,出现了实质性困难。到目前为止,仅研究了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