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8篇 |
免费 | 202篇 |
国内免费 | 189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335篇 |
晶体学 | 17篇 |
力学 | 69篇 |
综合类 | 20篇 |
数学 | 56篇 |
物理学 | 362篇 |
无线电 | 55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7篇 |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59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91篇 |
2013年 | 62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47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用第一性原理基础上的超软赝势方法的总能计算,研究了3d过渡金属(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在Pd(001)表面的单层p(1×1)和c(2×2)结构的表面磁性和总能. 所得结果表明:对于Sc, Ti, V和Cr只存在p(1×1)的铁磁性结构,而Mn只有c(2×2)的反铁磁结构存在. Fe, Co和Ni这三种元素上述两种结构都存在,但是总能上p(1×1)的铁磁结构要低些,因此是比较稳定的结构. 而Cu和Zn在该表面上的单层中不存在上述两种结构. 对于V的p(1×1)铁磁结构,计算得到的每个V原子磁矩为2.41μB,大于用全电子方法得到的0.51μB. 两种计算方法得到其他金属原子 (Cr,Mn,Fe,Co,Ni)的表面磁矩比较相近,都比孤立原子磁矩略小.关键词:Pd(001)表面过渡金属原子单层表面磁性 相似文献
202.
基于压电陶瓷精密微位移系统的扫描探测技术是目前精密测量仪器进行微纳区域/结构性能测试的核心系统,但压电陶瓷材料存在迟滞、非线性问题,限制了对微位移分辨能力的提升.本文以金刚石氮空位色心为敏感单元,利用电子自旋效应对磁场强度的高分辨敏感机理,结合永磁体周围不同位置对应的磁场强度变化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电子自旋敏感机理的微位移检测方法.通过建立电子自旋效应与微位移的关联模型,搭建了相应的微位移测量系统.经实验验证,该系统对微位移测试的灵敏度为16.67 V/mm,检测分辨率达到60 nm,实现了对微位移的高分辨率测量.并通过理论分析,该系统的微位移测量分辨率可进一步提升至亚纳米级水平,为新型微位移测量技术提供了发展方向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3.
204.
205.
本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总能计算研究了一氧化碳和氢原子在Ni(111)表面上p(2×2)共吸附系统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态,结果表明CO和H原子分别被吸附于两个对角p(1×1)元胞的hcp和fcc位置.以氢分子和CO分子作为能量参考点,总吸附能为2.81 eV,相应的共吸附表面功函数φ为6.28 eV.计算得到的C—O,C—Ni和H—Ni的键长分别是1.19?, 1.96?和 1.71?,并且CO分子以C原子处于hcp的谷位与金属衬底原子结合.衬底Ni(111)的最外两层的晶面间距在吸附后的相对变化分别是关键词:Fisher-Tropsch反应催化作用Ni(111) p(2×2)/(CO+H)共吸附 相似文献
206.
首先制备了不同周期的染料掺杂全息液晶/聚合物光栅并进行激光抽运实验, 得到了激光器的调谐曲线,确定了激光器在574 nm到685 nm的谱带里均可以实现激光输出, 即激光器具有110 nm左右的可调谐范围. 之后, 通过温控仪控制样品的温度, 对周期为610 nm的染料掺杂全息液晶/聚合物光栅进行激光抽运, 探测不同温度下的输出激光光谱, 观察到随着温度由20℃升高到65℃, 激光器的中心波长由627.9 nm减小到623 nm, 产生了4.9 nm的波长蓝移. 相似文献
207.
208.
赫振科;王若彤;李航;骆洪亮;连欢;郭冬妮;陈泽彬;李华杰 《气体物理》2025,(1):35-44
流体集成系统(integrated vehicle fluids, IVF)中氢氧内燃机起着关键作用,以进气道喷射氢气(port fuel injection-hydrogen, PFI-H2)喷注策略为研究目标,研究该喷射方式下缸内燃烧特性、输出功率等参数,从多角度分析氢内燃机燃烧性能,建立用于IVF系统氢氧内燃机的PFI-H2燃烧策略。为此,基于GT-power仿真软件,搭建PFI-H2一维仿真模型,并通过点火性能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校核。结果表明,一维燃烧性能仿真分析可以得到不同工况下氢氧内燃机输出功率,功率在6~8 kW符合设计要求,有效热效率为29.17%~30.08%,且此区间的排气能量占比变化不大,集中在46%~48%。 相似文献
209.
在酸氧化后的多壁碳纳米管上化学还原镀钯,用水将镀钯后的碳管清洗至中性并配制成悬浊液,将悬浊液旋涂在真空溅射的叉指金电极表面,干燥后作为气敏膜,把气敏膜暴露于一定浓度的苯气体中,检测传感器的电流变化,并计算其灵敏度。镀钯后的多壁碳管在室温下对苯响应和回复迅速,电导变化与苯气体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y=0.0041x 0.1288,r=0.9546。Pd颗粒对苯分子和碳管壁结构缺陷间的电子转移的促进作用可能是多壁碳管镀钯后产生良好气敏响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