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38篇
  免费   1749篇
  国内免费   1664篇
化学   2724篇
晶体学   141篇
力学   540篇
综合类   248篇
数学   1080篇
物理学   2685篇
无线电   5433篇
  2024年   98篇
  2023年   321篇
  2022年   402篇
  2021年   344篇
  2020年   297篇
  2019年   324篇
  2018年   288篇
  2017年   272篇
  2016年   317篇
  2015年   331篇
  2014年   752篇
  2013年   539篇
  2012年   549篇
  2011年   469篇
  2010年   444篇
  2009年   497篇
  2008年   526篇
  2007年   489篇
  2006年   556篇
  2005年   462篇
  2004年   456篇
  2003年   405篇
  2002年   345篇
  2001年   324篇
  2000年   388篇
  1999年   272篇
  1998年   193篇
  1997年   186篇
  1996年   194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174篇
  1993年   135篇
  1992年   144篇
  1991年   157篇
  1990年   143篇
  1989年   152篇
  1988年   112篇
  1987年   87篇
  1986年   79篇
  1985年   79篇
  1984年   87篇
  1983年   74篇
  1982年   51篇
  1981年   45篇
  1980年   32篇
  1979年   13篇
  1965年   8篇
  1964年   10篇
  1963年   7篇
  195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研发了一种多层复合微流控芯片,包含64细胞培养微孔阵列,该微阵列集成了细胞进样、水凝胶三维支架形成和持续灌流培养的过程.以MCF-7乳腺癌细胞为模型,连续培养中监测细胞存活率、细胞密度、增殖率和细胞内pH值,并同时进行冰冻切片后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结果显示,乳腺癌细胞在水凝胶微球中增殖形成了类组织结构.E-cadherin及Vinculin在细胞内、细胞间隙均出现较强表达,提示水凝胶微球中细胞建立了细胞-细胞、细胞-间质连接.芯片上连续培养15天内细胞存活率保持在85%以上,细胞增殖率随时间延长而递减.细胞内pH值检测显示芯片3D培养细胞内部呈现明显的酸化,其程度随着细胞密度增大而增加.这种芯片肿瘤组织微阵列构建方法简单高效,有望发展成为肿瘤研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92.
A new intermetallic compound, SmC u7.73In3.27,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solid-state reac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pure elements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tudy. SmC u7.73In3.27 crystallizes in tetragonal space group P4/mbm with a = 8.6213(4), c = 10.2538(9), V = 762.13(8) A3, Z = 4, Mr = 1018.90, Dc = 8.880 g/cm3, μ =38.244 mm-1, F(000) = 1789, and the final R = 0.0374 and w R = 0.0836 for 514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2σ(I). The structure of SmC u7.69In3.31 belongs to a new structure type and features a three-dimensional(3D) [Cu5In2M4](M = Cu/In) framework composed of [Cu5In4M4] clusters interconnected via sharing In atoms as well as Cu–In and In–In bonds. The Sm atoms are located in the one-dimensional(1D) tunnels along the c-axis.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of the title compound with other similar Sm-Cu-In phases was also studied. Band structure calculations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method indicate that SmC u7.69In3.31 is metallic.  相似文献   
993.
合成了4种羧基亚胺配体并将其用于促进Suzuki偶联反应。通过考察配体结构、溶剂极性、碱强度和温度等因素对反应产率的影响,确定了羧基亚胺配体参与的钯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催化剂的量为0.001(mol)%的Pd Cl2和0.002(mol)%的配体,以碳酸钾作碱,4m L乙醇水溶液(1∶1,体积比)作溶剂,反应温度为60℃,在空气条件下反应。结果表明,羧基亚胺配体能够有效促进Suzuki偶联反应;在合成的配体L1~L4中,具有适当的位阻和给电子基团的L2的催化活性最高,能够高效催化合成一系列联芳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94.
制备了固体超强酸NiO-ZrO2/SO42-,并研究了其对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其进行表征,同时研究了其对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起主要催化作用的为NiO-ZrO2/SO42-中镍的活性物质,而ZrO2/SO42-上的缺电子金属中心加速了反应过程中电子的转移速率,使得NiO-ZrO2/SO42-相比于NiO/SO42-有更低的峰电位,并且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5.
以二氢杨梅素(DMY)为原料,经在碱性条件下开环和氧化成环反应半合成杨梅素,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IR确证。在最佳反应条件[DMY 1.624 mmol,H2O(30 m L)为溶剂,依次加入15%H2O20.68 m L和16%Na OH溶液5.5 m L,于35℃反应24 h]下,收率16.21%。  相似文献   
996.
研究柱后抑制器(CSRS)技术有效降低流动相中三氟乙酸(TFA)对质谱信号的抑制.采用双三元液相系统,左泵以反相模式分离细胞色素C酶解肽段(流动相含0.1%TFA,流速0.25 m L/min),柱后选择CSRS作为抑制器.同时右泵提供碳酸氢铵(浓度为0.05 mol/L,流速1.00 m L/min)作为再生液.碳酸氢铵和三氟乙酸在抑制器CSRS中通过阴离子交换膜进行离子交换,降低流动相中TFA离子抑制效应,提高肽段在质谱上的响应(S/N提高1~16倍).采用柱后抑制器技术对硫酸依替米星主成分及杂质进行定性分析(0.2 mol/L TFA),流动相经过抑制器后由强酸性变成中性,实现样品在LC和MS之间无缝连接分析.  相似文献   
997.
范忠雷  刘大壮 《应用化学》2017,34(11):1273-1278
用稀溶液粘度法研究了氯化聚丙烯与石油树脂、丙烯酸树脂和醇酸树脂间的相容性,并用α判据对相容性结果进行判别。结果显示,石油树脂/氯化聚丙烯的共混体系是相容的;丙烯酸树脂/氯化聚丙烯的共混体系是不相容的。而醇酸树脂与氯化聚丙烯的相容性情况复杂,由二者的组成决定。当m(醇酸树脂)∶m(氯化聚丙烯)1∶1时,体系是相容的;当m(醇酸树脂)∶m(氯化聚丙烯)1∶1时,体系是不相容的。通过共溶剂法和涂膜宏观特性对上述体系的相容性进行测定,所得结果与α判据的结果相符合,印证了稀溶液粘度法研究溶液中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预测涂料树脂的相容性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8.
利用~1H-NMR原位追踪在L-缬氨酸存在下合成花状纳米聚苯胺的形成过程中发现此结构的形成经历3个阶段:首先在苯胺与缬氨酸构成的类胶束结构内聚合成吩嗪类寡聚物;其次通过p-p重叠作用及胶束融合过程成为片状聚集体;最终通过与缬氨酸形成氢键组装成花瓣状纳米聚苯胺.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对比形成过程中核磁共振图谱及产物形貌的变化发现花状纳米聚苯胺的形成有如下特征:反应初期L-缬氨酸作为缓冲试剂可以避免苯胺的骤然质子化,有利于生成具有吩嗪结构的寡聚物;反应前苯胺单体与缬氨酸形成稳定的反应环境保证寡聚物始终在其内聚集生长,有效避免了外部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刘虎威  白玉 《色谱》2017,35(1):86-90
脂质组学的研究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目前,脂质组学已成为代谢组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且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尤其在研究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该文简要介绍了脂质组学的研究内容,重点评述了脂质组学分析方法,包括样品处理、轮廓分析、目标分析、成像分析以及数据处理。最后提出了脂质组学分析技术和方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00.
发展了一种高灵敏度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HPLC-ECD)方法,用于丹参中5种酚类物质的定量分析。为了获得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对流动相的pH、缓冲溶液类型和浓度、有机相种类和梯度以及流速做了系统研究。在较低的pH(2.8)、较低的缓冲盐浓度(20 mmol/L NaH2PO4)和较缓的乙腈梯度下,以0.2 mL/min流速可为5种酚类的分离检测提供较好的分离度和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在获得优化的分离参数后,将其用于14批丹参药材中5种酚类物质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获得较好的回收率(>95%)、较宽的线性范围(高达4个数量级)、较好的重复性(RSD<4.01%)和较高的灵敏度(咖啡酸的LOQ低至1.5μg/L)。与紫外检测方法相比,ECD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可减少非抗氧化活性的物质的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