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2篇
物理学   1篇
无线电   1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分泌细胞溶酶体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研究内分泌细胞溶酶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内分泌细胞都存在丰富的溶酶体,分泌自噬作用普通存在于分泌肽类激素的细胞中,自体吞噬活动跃是分泌类固醇素细胞的重要特点。溶酶体通过分泌自噬和自体吞噬分别在两类内分泌细胞中参与激素分泌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结合临床资料对4例Fabry病进行光镜、电镜观察与分析,探讨Fabry病肾脏的超微病理变化及电镜在其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光镜观察显示肾小球有轻微或呈不同程度局灶节段硬化,在肾小球脏层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可观察到数量不等的圆形空泡。这些空泡在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后呈清晰的蓝染颗粒。电镜下可观察到一种特征性的嗜锇“斑马小体”或洋葱皮样小体。小体主要位于肾小球脏层细胞,也可出现在系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问质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胞质内。早期病例只在部分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胞质内观察到嗜锇“斑马小体”。超微病理变化可反应疾病病变程度,特别是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形态学依据。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在Fabry病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细胞内吞和自体吞噬是动物细胞中向溶酶体输送物质的两条主要途径 ,前者摄入细胞外物质 ,后者降解细胞内组分。对于内吞途径中早期和晚期内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内吞与自体吞噬两条途径的交汇点目前仍未清楚[1- 4] 。本研究以易于观察到自体吞噬过程的正常成年大鼠睾丸间质细胞 ( Leydig细胞 ) [5- 6 ] 为材料 ,考察细胞内吞和自体吞噬活动 ,分析这两条途径的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着重探讨两条途径交汇的位置。方法 雄性 Wistar大鼠按示踪剂和内吞时间分组。用伴刀豆球蛋白 A( Con A)、麦胚凝集素( WGA)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h…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近年来,对钩体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有关钩体病的发病机理还未阐明。本文观察了钩体病豚鼠模型肝组织动态病理变化过程,特别是红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特点,为进一步探讨钩体病的发病机理提供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5.
使用低温显微镜系统实验观测了种冰条件下HeLa细胞在45和60℃/min降温速率下的胞内冰成核现象,同时测定了该降温速率下的胞内冰成核概率,得到胞内冰成核温度。进一步使用数学模型回归得到成核率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并对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对肺结核发病率进行逼近准确的预测,有助于卫生行政等政府部门在肺结核防控规划中提出适宜的目标。文章利用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肺结核发病率预测模型,用来预测肺结核发病率。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和预测的能力,以及全局寻优和快速收敛等特性,可以对肺结核发病率进行逼近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胶原Ⅲ肾小球病(collagen type Ⅲ glomerulonephropathy)又称胶原纤维性肾球病(collagenofibrotic glomerulopathy),是近年来认识到的一种罕见的肾小球疾病,最初由Aarkawa报道1例在肾小球内有胶原纤维沉积而不伴有骨和指甲病变,之后Ikeda进一步证实沉积的胶原为Ⅲ胶原,故命名为胶原Ⅲ肾小球病。  相似文献   
8.
易静 《电子显微学报》1996,15(2):307-313
本文介绍原位杂交这一由分子生物学与组织学技术结合而成的新技术在电子显微镜水平的发展历史、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应用电镜原位杂交技术探测肾脏内胶原mRNA分子的工作,报道了自己对包埋后电镜原位杂交技术的改良所作的探索,并阐述了对这一技术的灵敏度、“噪音”干扰和分辨率等所存在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制备了具有骨修复性能的新型介孔生物玻璃(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 MBG)材料.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改变MBG在模拟生理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 SBF)中的用量比(0.0001~0.002 g/mL), 考察了材料的体外生物活性. 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测定了不同反应时间SBF中钙、磷、硅物种的浓度; 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和电子扫描显微镜对材料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MBG材料表面羟基磷灰石的形成速度和材料在SBF中的用量比直接相关, 其中用量比在0.001 g/mL时表现出最佳的体外生物活性. 最佳用量比的确定, 对于深入理解MBG材料的结构与体外活性的关联, 筛选具有更佳生物活性的MBG材料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合成了三层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其中第一层是惰性核,第二层为发光层,为了增强上转换发光强度,又在表面包覆了第三层惰性壳层。该材料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其发光层厚度约为2.4 nm,惰性壳层厚度约为2.9 nm。在其表面修饰了细胞色素C的适配体链及互补链,在适配体的3’端修饰了BHQ3基团,能够猝灭上转换纳米粒子在655 nm波长处的发光。当细胞色素C存在时,适配体与细胞色素C结合从而离开其表面,使655 nm处的发光恢复。在检测过程中,540 nm处的发光强度不会发生变化,可以用作细胞色素C的比率荧光检测。结果表明,当细胞色素C浓度在5~80μmol/L范围时,发光信号恢复程度与细胞色素C浓度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98,检出限为1μmol/L。所建立方法可为细胞色素C的荧光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