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2篇 |
免费 | 195篇 |
国内免费 | 434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875篇 |
晶体学 | 52篇 |
力学 | 57篇 |
综合类 | 30篇 |
数学 | 98篇 |
物理学 | 4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43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90篇 |
2009年 | 72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78篇 |
2006年 | 92篇 |
2005年 | 98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50篇 |
2002年 | 53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85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66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以邻苯二胺为起始原料,经5步反应合成了富马酸依美斯汀(1)。 采用加入相转移催化剂的方法,改进了2个关键中间体2-氯-1-(2-乙氧基乙基)苯并咪唑(4)和依美斯汀(5)的合成工艺。 反应无需控制水分,中间体4和5的收率分别提高至67.9%和74.9%。 产物的结构经IR、1H NMR、13C NMR、质谱、元素分析、差热分析及X射线粉末衍射证实。 相似文献
92.
细菌视紫红质的光吸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视紫红质 ( BR)是存在于嗜盐菌紫膜中唯一的蛋白质 ,是一种高稳定性的光敏生物材料 [1~ 3] .当光照时 ,它吸收光子后会发生可逆光敏异构化 (见示意图 ) .在这一光循环反应中包含一系列的中间体 (表示为 J-、K-、L -、M-、N-和 O-态 ) ,在这些中间体的转变中完成质子的传输 . BR光敏异构化到 L态会导致去质子化 .异构化过程中 ,希夫碱基的质子传递到 ASP85残基 ,完成了质子的释放 ;随后异构化成 O态 ,又从 ASP96残基上获得质子生成最初的 BR,实现质子的获取 [4 ,5] ,又回到原始状态 .在光循环过程中 ,BR把质子从膜内运到膜外 .… 相似文献
93.
3-[二(羧甲基)氨甲基]-1, 2-二羟基蒽醌与蛋白质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pH4.1的缓冲溶液中,研究3-[二(羧甲基)氨甲基]-1,2-二羟基蒽醌(AFB)与牛血清蛋白(BSA)结合反应,相互生成的紫色的配合物。采用UV光谱法,测得此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值为510nm,与试剂本身相比较红移9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2474×10^4mol^-^1.cm^-^1.L,最大结合数n=7,表观结合常数K~c=3.85×10^6。研究发现,AFB与BSA之间主要是以分子之间的静电引力结合,认为该反应符合Scatchard模型。离子强度对结合反应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一种具有高效光致变色性能的WO3/ZnO纳米粒子复合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O3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光致变色材料,在大屏幕显示和高密度信息存储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3].与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相比,WO3稳定性好、成本低,但其光致变色效率较差.为了提高这类无机材料的变色效率,已经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并已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例如将光响应材料与WO3复合可以有效地抑制光激发后电子的复合过程,从而提高参与变色过程的光生载流子的数量,改善WO3的光致变色性能.利用金纳米粒子对WO3薄膜进行修饰可以使其变色效率提高近2倍[4],而利用TiO2与WO3溶胶复合则可使变色效率提高近40倍[5].本文报道一种新型的WO3/ZnO纳米粒子复合体系.实验结果表明与WO3相比这种新型纳米粒子复合体系的变色效率可提高200倍以上. 相似文献
95.
通过对核壳乳剂以及均质乳剂潜影分布和sabatier效应的研究,提出了产生Sabatier效应的可能机理:第一次曝光产生的表面潜影吸附了显影剂负离子以后变成空穴捕获中心而在第二次曝光时被漂白造成影像反转;卤化银颗粒上必须同时有足够的表面敏化中心和足够的内部敏化中心,两者应相匹配。利用这个机理可以解释许多有关Sabatier效应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96.
97.
98.
感光乳剂中卤化银颗粒接收足够的曝光量后可形成潜影,经过显影便成为可见影像。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第一级放大。它的放大因子为10~9。但是影像的密度取决于单位面积上显出的银量和银影像的遮盖本领。如果单位面积上显出的银颗粒太少,影像就不能被眼睛或仪器(如密度计)检测出来。单位面积上银颗粒太少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或是因为曝光量太低以致具有可显潜影的颗粒太少;或是因为乳剂层中卤化银颗粒本来就太少。 相似文献
99.
100.
建立了超声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人造革中7种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UV-P、UV-326、UV-327、UV-329、UV-350、UV-320和UV-328含量的方法。该方法以甲醇为萃取溶剂,超声萃取人造革中的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萃取液经处理后直接进行HPLC分析,外标法定量。在信噪比(S/N)=3的条件下,UV-P、UV-326、UV-327、UV-329、UV-350的检出限均为0.05mg/kg,UV-320、UV-328的检出限均为0.10 mg/kg。在3个不同加标浓度水平下,各组分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8.19%~98.3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1%~3.74%。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可用于人造革中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的测定。采用该方法对市售人造革样品进行测定,结果在6个样品中检出了不同浓度水平的UV-P和UV-32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