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9篇
  免费   1757篇
  国内免费   2865篇
化学   5626篇
晶体学   321篇
力学   526篇
综合类   464篇
数学   986篇
物理学   4268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293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268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234篇
  2017年   356篇
  2016年   241篇
  2015年   404篇
  2014年   465篇
  2013年   592篇
  2012年   595篇
  2011年   661篇
  2010年   661篇
  2009年   639篇
  2008年   795篇
  2007年   692篇
  2006年   714篇
  2005年   661篇
  2004年   481篇
  2003年   348篇
  2002年   319篇
  2001年   398篇
  2000年   425篇
  1999年   251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1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由对乙酰氧基苯甲酸、对苯二酚二乙酯、2,6-萘二甲酸及间苯二甲酸四种单体通过熔融缩聚反应,合成了全芳香族四组分共聚酯。在一定的组成范围内,共聚酯熔体有很好的液晶性。本文重点讨论了聚合物的组成与性质的关系,热谱特征和液晶相行为。  相似文献   
152.
三环己基锡芳氧乙酸盐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环己基锡衍生物(Cy_3SnX,Cy=环己基,X=配体或取代基)是一类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有机锡化合物,它们广泛用作杀螨剂,杀菌剂和海洋防污剂。有关三环己基锡芳氧乙酸盐的合成至今报道很少。Bubblitz 合成了两个三环已基锡芳氧乙酸盐,此后,Matsuda 等人制备了三环已基锡-2,4-二氯苯氧乙酸盐,它们都具有良好的杀螨、杀菌活性,后者还可应用于海洋  相似文献   
153.
CuO在ZrO2上的分散状态及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用XRD、TPR和TPD-MS等手段表征了浸渍法制备的CuO/ZrO2催化剂,发现ZrO2上高度分散的氧化铜具有显著的易被还原和再氧化的特性,从而催化剂具有高的CO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4.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IClO2异构化反应机理. 优化得到了七种异构体, 其中OIClO和IClOO还未见报道, 对各异构体的热力学稳定性进行了比较. 找到了异构化过程的过渡态, 并通过内禀反应坐标(IRC)计算确认了各个异构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从量子拓扑学的角度, 对典型异构化反应通道IRC途径上的各点进行了电子密度拓扑分析, 讨论了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以及化学键的变化规律, 找到了反应途径上的能量过渡态(ETS)和结构过渡态(STS).  相似文献   
155.
倍半硅氧烷合成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以苯基三氯硅烷、苯基三烷氧基硅烷、甲基三氯硅烷、甲基三烷氧基硅烷、甲基三乙酸基硅烷分别为原料采用碱催化平衡水解三步法合成可溶性高分子量聚倍半硅氧烷及其共聚物进行了综述,并对以苯基三氯硅烷为原料采取一步法合成热塑性聚苯基倍半硅氧烷予以介绍,总结了以不同有机基为原料采用碱催化平衡法合成不溶性立方体聚倍半硅氧烷的研究结果,最后对卤盐催化非水解sol-gel法制备有机倍半硅氧烷凝胶作了阐述,以期对合成不同结构的聚倍半硅氧烷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6.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低温水煤气变换Au/α-Fe2O3催化剂。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催化剂的还原活化条件,考察了金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BET、XRD、UV-VIS、XRF、H2-TPR和O2-TPO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分析,并与其催化性能进行关联。结果表明,(1)采用10%-H2/N2还原气将催化剂在150 ℃原位还原9 h,其催化活性最高;(2)金的最佳负载量为8.00%,此时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金的流失量较少,金粒子较小,也有利于抑制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烧结;(3)TPR-TPO结果表明,金的负载量为8.00%时,Au/α-Fe2O3催化剂具有较易被还原、不易被氧化的性质,从而显示出最高催化活性。(4)Au/α-Fe2O3催化剂中的金以单质金(Au0)形式存在;其高活性与Au0-Fe3O4间的协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7.
对叔丁基硫杂杯四酰肼衍生物(2)与邻苯二甲醛发生分子内1+2缩合反应, 合成了首例1,3-交替构象的硫杂杯-1,3-2,4-氮杂双冠醚(3), 产率为65%. 其结构经元素分析、质谱、核磁共振谱等表征证实. 用UV-Vis光谱法和1H NMR谱研究了化合物3与系列α-氨基酸的识别配合性能, 并计算出其配合常数. 结果表明, 主体分子3对所测试的α-氨基酸有较好的配合作用, 主客体分子形成1∶1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158.
The complex Cu2(μ-dppb)2(μ-Cl)2 has been synthesized from the reaction of CuCl, dppb and (n-Bu)4NCl. The crystal belongs to the triclinic with space group P1. The unit cell parameters are: a=9.939(4)?, b=10.083(6)?, c=14.104(5)?, α=76.46(3)°, β=71.02(2)°, γ=70.87(5)°. The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reveals that it has a bi-ring structure with a symmetry center at the middle of two Copper atoms. The outer ring is a 14-membered ring of Cu-dppb-Cu-dppb, and the inner ring is a 4-membered ring composed of two Cl- and two Cu(Ⅰ). Investigation of third-order optical nonlinearity shows that it exhibits considerable nonlinear absorptive and self-defocusing effect with α2=1.75×10-13m·W-1 and n2=3.19×10-18m2·W-1. CCDC: 193113.  相似文献   
159.
Cu2+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监测在磷酸盐缓冲体系中Cu2+对猪肝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力的影响, 认为Cu2+与猪肝CuZnSOD存在直接相互作用. 通过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这种相互作用, 内源荧光的猝灭实验表明Cu2+与CuZnSOD形成1∶1型稳定配合物; 荧光猝灭的动力学分析表明配合物形成过程由两个独立步骤完成: 第一步是双分子快速缔合过程, 形成了结合疏松的配合物, 第二步是单分子慢速过程, 即松散的配合物“异构化”成为结合紧密的配合物. FTIR和CD证实相互作用过程伴随了蛋白分子构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0.
Some organogermanium oligomers with different side groups were synthesized via li-gand substitution polymerization from 1, 4-dioxane complex of germanium dichloride withdifferent organolithitum compounds. The oligomers were isolated through either precipi-tation from methanol or extraction using toluene with a yield of no less than 50%. Theweiglit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M_w) of the oligomers is ranging from 1.4×10~3 to 5.9×10~3depending on the type and alkyl length of the organolithium compounds u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