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5篇
  免费   1698篇
  国内免费   2834篇
化学   5499篇
晶体学   296篇
力学   482篇
综合类   462篇
数学   941篇
物理学   414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284篇
  2021年   249篇
  2020年   245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220篇
  2017年   347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382篇
  2014年   449篇
  2013年   586篇
  2012年   583篇
  2011年   648篇
  2010年   639篇
  2009年   628篇
  2008年   766篇
  2007年   670篇
  2006年   697篇
  2005年   642篇
  2004年   470篇
  2003年   338篇
  2002年   315篇
  2001年   390篇
  2000年   420篇
  1999年   245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1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η^2—C60)[Pt(PPh3)2]8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C60是高度共轭的宠状结构碳素体.分子结构中六元环间的共价碳碳双键是富电子区,其反应性能与烯键类似,以碳碳双键与中心金属形成η2配位化合物.富勒烯η2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1~7].本文在(η2-C60)[Pt(PPh3)2]n(n=1~6)系列研究[7]的基础上制备了(η2-C60)[Pt(PPh3)2]8,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光电子能谱进行鉴定和表征.1实验部分四(三苯基膦)合铂Pt(PPh3)4按文献[8]方法制备;C60纯度为99%;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元素分析在ERLA-1106型元素分析仪上进行;光电子能谱在VGESCA…  相似文献   
142.
在手性金属钛配合物催化剂存在下,研究了α′-取代磺酰基-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催化环加成反应;讨论了α,β-不饱和酮各种取代磺酰基对反应活性和对映选择性的影响;高收率地合成了高光学纯度的环加成产物,并对环加成产物的构型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143.
纤维素/甲壳素共混膜的结构表征与抗凝血性能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 6wt %NaOH 4wt%尿素为纤维素的新溶剂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出纤维素 甲壳素共混膜 ,为甲壳素在碱性溶液中制膜提供了新的方法 .红外光谱、X 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力学性能、抗凝血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共混膜中甲壳素含量低于 4 0wt%时 ,纤维素与甲壳素分子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在纤维素中引入适量甲壳素可提高共混膜的抗张强度 ,共混膜的干、湿态抗张强度在甲壳素含量 10wt%时最大 ,其值分别为 89 1MPa和 4 3 7MPa ,比纯态纤维素膜的干、湿态抗张强度分别提高了 6 7%和 11 5 % ;甲壳素的引入可明显降低血小板在共混膜表面的粘附、凝聚与变性 ,增大共混膜的抗凝血参数 ,甲壳素含量达到 5 0wt%时 ,该共混膜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  相似文献   
144.
建立了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高效、快速直接测定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方法。通过对质谱、色谱条件及氨基酸提取条件的优化,以含0.2%(体积分数)甲酸的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ESI)源正离子扫描模式下检测,通过UHPLC-MS/MS测定,共解析了茶叶中的20种氨基酸。结果表明,茶氨酸(Thea)、Arg、Asn和Asp在50~5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他氨基酸在10~25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加标回收率为92.3%~109.2%,相对标准偏差为2.00%~9.88%,检出限为0.001~0.011 mg/L,定量限为0.010~0.053 mg/L。该方法灵敏、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有效检测出茶叶中的20种氨基酸及氨基类成分。  相似文献   
145.
以4-碘-L-苯丙氨酸为初始原料,经羧基和氨基的保护得到化合物2;化合物2与4-氟苯乙烯进行Heck反应得化合物3;化合物3脱去保护基得氟代二苯乙烯氨基酸(4,47.4%);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MS(ESI-TOF)确证。光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4的激发、发射波长分别为314 nm和355 nm,斯托克斯位移为41 nm,荧光量子产率为0.22。化合物4在甲醇溶液中存在光致顺反异构现象,反式→顺式结构转变速率常数为0.026 min^-1。  相似文献   
146.
陆云鹏 《结构化学》1998,17(3):187-193
应用ahinitio计算程序,我们对飞行时间质谱产生的谱图进行了理论分析。稳定的MnnPm+和CrnPm+的结构基本上是多面体,仅有少数结构为环状和平面的。在计算中,我们尚未发现有链状的簇合物,这与风簇绝大多数是多面体是相一致的。因此,单枚金属簇合物的形成机制很大可能是金属进入磷形成的笼簇中。一般地说,除了磷的个别笼状团簇外,金属和磷相互成键是普遍存在的;在二核、多核金属磷簇合物中,金属间相互作用不常见,绝大多数是通过桥磷相连的。  相似文献   
147.
郑炎松  江岸 《有机化学》2003,23(10):1114-1119
用手性的丙烯酸薄荷醇酯与原位生成的1,3-偶极试剂发生Diels-Alder反应, 得到一系列新的手性2,4-二酯基四氢吡咯衍生物,经氢化铝锂还原得到纯的手性 2,4-二羟甲基吡咯衍生物。并首次发现,在用Oxone氧化烯时,2,4-二羟甲基四 氢吡咯衍生物能有效地诱导烯烃发生环氧化反应,转化率达到定量。  相似文献   
148.
The title compound glycin·3,5-dihydroxybenzoic acid (GDB)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analysis. It crystallizes in orthorhombic, space group Pca21 with a = 25.513(10), b = 4.668(2), c = 9.150(4)(A), Z = 4, V = 1089.8(8)(A)3, C9H13NO7, Mr = 247.20, Dc = 1.507 g/m3, μ(MoKα) = 0.132 mm-1, F(000) = 520, R1 = 0.0322 and wR2 = 0.0611 for 885 observed reflections (I > 2σ(I)). The title compound is a 1:1 molecular complex of glycin and 3,5-dihydroxybenzoic acid, which is linked by O-H…O and N-H…O hydrogen bonds to form a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Test of SHG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indicates that NLO generation of the crystal is higher than that of KDP.  相似文献   
149.
白藜芦醇的电化学行为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白藜芦醇在pH=2~13的缓冲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抗氧化能力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 在2.011的溶液中, 白藜芦醇产生的P4和P5波分别是其二价和三价阴离子的还原波.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 微分脉冲极谱图上IP3在8.0×10-8~2.0×10-6 mol/L范围内与白藜芦醇的浓度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4×10-8 mol/L. 将该法用于中药虎杖中白藜芦醇含量的测定, 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一致.  相似文献   
150.
A New Diterpene Acid from the Flowers of Heteropappus altaicu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new compound, named heteraltaic acid was isolated from the flowers of Heteropappus altaicus (willd) Novopokr. The compound was elucidated as (5R, 6S, 8aS) -5-[2-(3-furyl) ethyl-5, 6, 8a-trimethyl-4a, 5, 6, 7, 8, 8a -hexahydro-l-naphthalenecarboxylic acid] by the combination of 1D and 2D NMR techniques (HSQC, HMBC) and X-ray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