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2篇
  免费   909篇
  国内免费   670篇
化学   4225篇
晶体学   68篇
力学   331篇
综合类   44篇
数学   671篇
物理学   216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252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285篇
  2015年   279篇
  2014年   354篇
  2013年   396篇
  2012年   525篇
  2011年   538篇
  2010年   396篇
  2009年   358篇
  2008年   358篇
  2007年   350篇
  2006年   307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51.
采用氨蒸发法、尿素水解法、离子交换法及浸渍法制备HMOR负载的Cu催化剂, 考察其催化二甲醚(DME)羰基化合成乙酸甲酯(MA)性能. 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法制得Cu/HMOR催化剂在Cu的金属中心和酸性分子筛载体的共同作用下具有较好催化反应活性. 在210 oC、1.5 MPa、空速4883 h-1,DME转化率为95.3%,MA选择性为94.9%. 对催化剂进行N2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NH3程序升温脱附和CO程序升温脱附等表征发现,离子交换法制得Cu/HMOR催化剂具有较高比表面、大量弱酸及一定中强酸、适中的CO吸附强度,提高了CO插入DME羰基化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152.
建立了30米长高温超导电缆的二维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在该模型中,采用波纹管恒温器,分析了波纹管的波距、波高等因素对出口液氮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热负荷及流量下,波纹管的波距越小,波高越大,出口液氮温度越高。超导电缆波纹管内液氮温度模拟,为低温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3.
研究了110kV冷绝缘高温超导电缆失超时,故障电流的分流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电缆在故障电流下失超时,温升与时间关系的计算模型;通过MATLAB对计算模型进行了求解,并对求解结果进行了分析;计算出了电缆在不同故障电流下,温度上升到不同值所需要的时间,进一步明确了故障电流的大小对电缆温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4.
邓宁勤  赵宝升  盛立志  鄢秋荣  杨颢  刘舵 《物理学报》2013,62(6):60705-060705
提出了栅控X射线源作为发射器和基于微通道板的X射线单光子探测器作为接收器的X射线通信方案. 搭建了基于X射线的空间语音通信系统, 详细介绍了信号调制发射器、基于微通道板的X射线单光子探测器及信号接收解调器的设计及工作原理. 报道了基于X射线的空间语音通信系统的初步实验结果, 实现了优于20 kbit/s的基于语音信号调制的X射线通信. 实验分析了在不同X射线强度、信号整形时间和阈值设置下通信性能影响, 得出了X射线发射功率限制X射线通信速率的结论, 提出了下一步提高X射线通信性能的改进方案. 关键词: X射线通信 X射线源 探测器  相似文献   
155.
面向微尺度平面变形的精细测量对碳纳米管应变传感测量方法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利用碳纳米管的拉曼应变敏感性及其偏振选择性,针对各种典型的拉曼光谱系统偏振构型,推导建立了适于各种偏振拉曼构型的碳纳米管平面应变传感解析关系式。从测量学角度出发,对不同偏振构型下的应变传感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入射与散射光偏振方向皆能够连续控制且始终保持平行的双偏协同构型最适合于平面应变传感,并进一步提出易于实现的双偏协同构型光路配置方式与控制方法。通过实验应用证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的实现基于偏振拉曼的碳纳米管平面应变传感测量。  相似文献   
156.
In this paper, a novel curvelet based digital image compression scheme is proposed. Aiming at achieving high compression ratio, the proposed scheme embeds a representative machine learning method, core vector machine (CVM), in the encoding process of the image compression technique. The core vector machine (CVM) has been introduced as an extremely fast classifier which is demonstrably superior to standar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on very large datasets. In this scheme, we appropriately utili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CVM to reduce huge numbers of curvelet coefficients. Compared with image compression algorithms do not use CVM and methods based on wavelet transform,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ssion performance of our method gains much improvement in peak-signal-to-noise-ratio (PSNR) and CPU time. Moreover, the algorithm works fairly well for declining block effect at higher compression ratios.  相似文献   
157.
从定义、磁能、磁矢势、磁偶极子、自由能5个方面出发分别证明了互感系数M12=M21,并对几种证明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8.
159.
赵雯  郭晓强  陈伟  邱孟通  罗尹虹  王忠明  郭红霞 《物理学报》2015,64(17):178501-178501
金属布线层对微纳级静态随机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SRAM) 质子单粒子效应敏感性的影响值得关注. 利用Geant4针对不同能量(30 MeV, 100 MeV, 200 MeV和500 MeV)的质子与微纳级SRAM器件的核反应过程开展计算, 研究了核反应次级粒子的种类、线性能量传输值(linear energy transfer, LET)及射程情况, 尤其对高LET 值的核反应次级粒子及其射程开展了详细分析. 研究表明, 金属布线层的存在和质子能量的增大为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30的重核次级粒子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器件体硅区中原子序数大于60的重核离子来源于质子与钨材料的核反应, 核反应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机理会生成原子序数在30至50之间的次级粒子, 且质子能量的增大有助于这种作用机理的发生, 原子序数在30至50之间的次级粒子在器件体硅区的LET值最大约为37 MeV·cm2/mg, 相应射程可达到几微米, 对于阱深在微米量级的微纳级SRAM器件而言, 有引发单粒子闩锁的可能. 研究结果为空间辐射环境中宇航器件的质子单粒子效应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0.
This work presents analytical,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s of light diffracted through a logarithmic spiral (LS) nanoslit, which forms a type of switchable and focus‐tunable structure. Owing to a strong dependence on the incident photon spin, the proposed LS‐nanoslit converges incoming light of opposite handedness (to that of the LS‐nanoslit) into a confined subwavelength spot, while it shapes light with similar chirality into a donut‐like intensity profile. Benefitting from the varying width of the LS‐nanoslit, different incident wavelengths interfere constructively at different positions, i.e., the focal length shifts from 7.5 μm (at λ = 632.8 nm) to 10 μm (at λ = 488 nm), which opens up new opportunities for tuning and spatially separating broadband light at the micrometer sca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