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19篇 |
免费 | 2412篇 |
国内免费 | 4461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9396篇 |
晶体学 | 413篇 |
力学 | 902篇 |
综合类 | 659篇 |
数学 | 1523篇 |
物理学 | 59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124篇 |
2022年 | 432篇 |
2021年 | 423篇 |
2020年 | 421篇 |
2019年 | 424篇 |
2018年 | 407篇 |
2017年 | 546篇 |
2016年 | 450篇 |
2015年 | 600篇 |
2014年 | 709篇 |
2013年 | 946篇 |
2012年 | 957篇 |
2011年 | 984篇 |
2010年 | 979篇 |
2009年 | 991篇 |
2008年 | 1145篇 |
2007年 | 1008篇 |
2006年 | 1021篇 |
2005年 | 915篇 |
2004年 | 727篇 |
2003年 | 491篇 |
2002年 | 515篇 |
2001年 | 532篇 |
2000年 | 605篇 |
1999年 | 387篇 |
1998年 | 230篇 |
1997年 | 197篇 |
1996年 | 199篇 |
1995年 | 170篇 |
1994年 | 186篇 |
1993年 | 172篇 |
1992年 | 143篇 |
1991年 | 104篇 |
1990年 | 121篇 |
1989年 | 97篇 |
1988年 | 90篇 |
1987年 | 81篇 |
1986年 | 72篇 |
1985年 | 45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42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20篇 |
1971年 | 5篇 |
1966年 | 5篇 |
1965年 | 19篇 |
196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对定速风力发电机建模的基础上,设计了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器,并进行了跟随性能和抗干扰性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控制器的自适应能力很好. 相似文献
102.
运用光镜技术研究了中国绿螂精巢的组织结构及精子的发生过程.结果显示,中国绿螂的精巢由外壁及其内的无数生殖小管构成.外壁含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以及较厚的肌肉层.生殖小管的外层为生殖上皮,并由生殖上皮不断向腔内增殖产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伴随着染色质的浓缩,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逐渐变小.中国绿螂的精子呈细长锥体状,形似辣椒,长约8~10 μm. 相似文献
103.
模糊算法能解决传统方法难以解决模型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复杂等问题的任务,PID算法在定模型下控制稳态性能好,能消除静差等特点.结合这2种方法,提出模糊PID算法,应用于通用烘箱的温度控制,通过仿真分析,表明:对不同烘箱、不同环境下,用该算法控制,有高精度、超调量小,无需调节PID参数,具有智能控制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4.
以5种粉螨为实验材料,以普通肉食螨和桔全爪螨为对照,采用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对常见同工酶EST、MDH、ADH、CAT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粉螨间的酶带具有多样性,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相异性,为粉螨的分类鉴定提供了佐证,利用相似系数初步分析了几种粉螨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相似文献
105.
自然光照下偏振度图像的获取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光电耦合器件(CCD)获取物体表面反射光的偏振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和计算,合成了反映物体表面状态的偏振度图像.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了几组不同物体表面各像点的偏振度,并获得了合成的偏振度图像,结果表明:在普通图像中灰度值之比约为1的两种物体,在偏振度图像中灰度值之比接近2.利用该偏振度图像可以区分普通图像难以区分的不同物体,可应用于军事目标识别与遥感目标识别领域. 相似文献
106.
高固体分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过氧化二异丙苯(DCP)(质量比为2:3)为复合引发剂,二甲苯为溶剂,选用适量含羟基单体和分子量调节剂,以减缓树脂合成聚合反应中的自动加速现象,合成了分子量为3000-4000,多分散性指数d〈2的高固体分羟基丙烯酸树脂.该树脂与缩二脲多异氰酸酯(HDI)的配漆实验证明,所得漆膜鲜映性好、丰满度高、色泽好、雾影值低、综合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07.
提出一种利用三对非最大纠缠态粒子作为量子通道来传输三粒子纠缠态的方案。在此方案中发送者Alice作三次Bell态测量,并将测量结果通过经典通道告诉Bob,B。b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即可通过相应的幺正变换来重建Alice要传输的量子态。 相似文献
108.
采用弧过滤离子沉积系统(arc filtered deposition,AFD)在纯硅表面制备铁纳米薄膜。研究了750℃下铁纳米薄膜在氢气氛围以及氨气氛围中重凝核的规律。研究表明,在氢气氛围中,铁纳米薄膜重凝核以后形成的铁纳米颗粒随薄膜的厚度增加以及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在氨气氛围中,铁纳米薄膜重凝核后形成的纳米颗粒的尺寸随保温时间的变化更为复杂:在氨气作用的初始阶段,铁颗粒的尺寸随氨气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大,但一段时间以后,铁颗粒的尺寸又随氨气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变小,直到铁颗粒平均直径达到一个最小值(大约在氨气介入后的12min),随后铁颗粒的尺寸又逐渐变大,并最终达到一稳定值。 相似文献
109.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可以由自由空间的光直接激发,这也是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优点所在。研究铋化物发光玻璃中纳米银颗粒的表面等离激元对铒离子发光的增强效应、进一步的提高铋化物发光玻璃中铒离子的发光性能很有意义。首先,测量了(A)Er 3+(0.5%)Ag(0.5%):铋化物发光玻璃与(B)Er 3+(0.5%):铋化物发光玻璃样品的吸收谱,发现(A)Er 3+(0.5%)Ag(0.5%):铋化物发光玻璃在约600.0 nm处有一个较弱的宽的银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吸收峰。同时发现两者都有典型的铒离子的吸收峰,它们的吸收几乎完全一样:在波峰形状、峰值强度和峰值波长等方面都很相近。测量了(A)Er 3+(0.5%)Ag(0.5%):铋化物发光玻璃和(B)Er 3+(0.5%):铋化物发光玻璃样品的激发谱,发现有位于379.0,406.0,451.0,488.0和520.5 nm的5个550.0 nm可见光的可见激发谱峰,和位于379.0,406.5,451.0,488.5,520.5,544.0,651.5和798.0 nm的8个1531.0 nm红外光的红外激发谱峰,容易指认出依次为Er 3+的4I 15/2→4G 11/2,4I 15/2→2H 9/2,4I 15/2→(4F 3/2,4F 5/2),4I 15/2→4F 7/2,4I 15/2→2H 11/2,4I 15/2→4S 3/2,4I 15/2→4F 9/2和4I 15/2→4I 9/2跃迁的吸收峰,通过测量发现(A)Er 3+(0.5%)Ag(0.5%):铋化物发光玻璃相对于(B)Er 3+(0.5%):铋化物发光玻璃样品的可见和红外激发谱的最大增强依次分别是238%和133%。最后,测量了它们的发光谱,发现有位于534.0,547.5和658.5 nm的三组可见发光峰,容易指认出依次为Er 3+的2H 11/2→4I 15/2,4S 3/2→4I 15/2,4F 9/2→4I 15/2荧光跃迁。还发现红外发光峰位于978.0和1531.0 nm,依次为Er 3+的4I 11/2→4I 15/2和4I 13/2→4I 15/2的荧光跃迁。通过测量发现(A)Er 3+(0.5%)Ag(0.5%):铋化物发光玻璃相对于(B)Er 3+(0.5%):铋化物发光玻璃样品的可见和红外发光谱的最大增强依次分别是215%和138%。对于银表面等离激元增强铒离子发光的机理,认为主要为纳米银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造成金属纳米结构附近产生的局域电场的强度要远大于入射光的电场强度,从而导致了金属纳米结构对入射光产生强烈的吸收和散射,进而导致了荧光的增强;即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局域场的场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10.
根据皮肤组织解剖结构特性建立了六层层状模型,并给出了皮肤组织各层的特性参数;考虑了氧合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的吸收特性,依据皮肤组织各层的水、血、脂肪、血氧饱和度含量以及血管大小给出了皮肤组织各层的光谱吸收系数;对不同波长散射系数做了适当简化,给出了皮肤组织各层的光谱散射系数。利用蒙特卡罗方法仿真血管组织在收缩与舒张两种状态下, 400~1 000 nm波长光在皮肤组织多层模型中的传输过程,并通过统计大量光子的分布特性,获得了皮肤组织光谱反射系数,并利用模拟所得的两种状态下的反射系数计算得到了光谱容积脉搏波幅度。仿真结果表明,当入射光强一定时,绿光的容积脉搏波幅度优于红光和蓝光。通过计算不同波长光沿皮肤组织深度方向光能流率衰减为1/e时对应的皮肤组织深度,获得了皮肤组织光谱穿透深度。结果显示,血管舒张状态下蓝光和绿光的穿透深度较小,蓝光大部分只能达到表皮层,绿光能到达微循环层,红光可直达真皮层。考虑到光在皮肤组织中传播包含了一个从收缩到舒张的动态过程,基于此,根据穿透深度定义了脉搏波信号产生深度,利用血管舒张与收缩两种不同状态下的穿透深度计算得到了光谱产生深度。结果表明,不同波长光产生深度大于其穿透深度,蓝光产生深度较浅,且其受到的血液吸收调制较小,因而其获得的脉搏信号易受噪声干扰;红光的容积脉搏波产生深度较大,但是相比于绿光其受血液吸收调制较小,且绿光产生深度足够达到真皮血管层,因而红光容积脉搏波的幅度小于绿光。上述仿真结果明确了皮肤组织部分光谱特性,为皮肤组织多光谱容积脉搏波的精确获取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