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547篇 |
免费 | 4181篇 |
国内免费 | 844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6231篇 |
晶体学 | 988篇 |
力学 | 1565篇 |
综合类 | 844篇 |
数学 | 3445篇 |
物理学 | 110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2篇 |
2023年 | 203篇 |
2022年 | 816篇 |
2021年 | 806篇 |
2020年 | 748篇 |
2019年 | 696篇 |
2018年 | 712篇 |
2017年 | 1018篇 |
2016年 | 724篇 |
2015年 | 1098篇 |
2014年 | 1300篇 |
2013年 | 1768篇 |
2012年 | 1701篇 |
2011年 | 1914篇 |
2010年 | 1929篇 |
2009年 | 2015篇 |
2008年 | 2133篇 |
2007年 | 2070篇 |
2006年 | 1993篇 |
2005年 | 1768篇 |
2004年 | 1357篇 |
2003年 | 939篇 |
2002年 | 992篇 |
2001年 | 1027篇 |
2000年 | 1070篇 |
1999年 | 591篇 |
1998年 | 317篇 |
1997年 | 274篇 |
1996年 | 269篇 |
1995年 | 232篇 |
1994年 | 260篇 |
1993年 | 217篇 |
1992年 | 200篇 |
1991年 | 115篇 |
1990年 | 113篇 |
1989年 | 133篇 |
1988年 | 82篇 |
1987年 | 79篇 |
1986年 | 69篇 |
1985年 | 45篇 |
1984年 | 59篇 |
1983年 | 39篇 |
1982年 | 40篇 |
1981年 | 39篇 |
1980年 | 22篇 |
1979年 | 30篇 |
1978年 | 14篇 |
1974年 | 10篇 |
1965年 | 11篇 |
196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文章简要叙述了有关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理论以及相关观测证据。目前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理论主要有两种,即吸积说和并合说.吸积说认为,大质量星可能与小质量星形成于相似的过程;并合说主张大质量星可能是由小质量年轻星碰撞合并而成.解决这两种理论争论的关键在于在大质量星附近能否观测到吸积盘的存在,最新的观测表明大质量星更有可能是通过吸积增加自身的质量,但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观测证据。文章还提出了一些本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
we present a robust and universal quantum secret sharing protocol with four-qubit decoherence-free (DF) states against collective noise. The transmission's safety is ensured by the nonorthogonality of the noiseless states traveling on the quantum channel. Although this scheme uses entangled states for encoding, only single-particle product measurements are required. 相似文献
73.
The α+20Ne elastic scattering angular distributions at lower incident energies of Eα= 12.7--31.1 MeV have been analyzed by using the α-folding potential based on the α+16O structure model of the 20Ne nucleus. The α-folding potential with a standard Woods-Saxon type imaginary part, can reasonably describe experimental cross sections and the anomalous large angle scattering (ALAS) features. The anomaly of the α+20Ne scattering system is further confirmed in the lower incident energy region. 相似文献
74.
75.
JIANG Wei-na YANG Shi-long LU Wen XU Li TANG Ying XUE Hua-yu GAO Bu-hong DU Li-ting SUN Hai-jun MA Meng-tao XU Hai-jun CAO Fu-liang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38(8):2650-2656
制备了一种基于天然产物槲皮素接枝硅包银核壳结构的纳米荧光传感器(Ag@SiO2@Qc),对铜离子具有好的选择性和灵敏性。Ag@SiO2@Qc与Cu2+离子结合后,荧光发射强度发生猝灭,并且可通过荧光滴定光谱得到了荧光滴定曲线:y = -32.864x+587.59(R2=0.998),其线性范围分别为:3×10-7~4.8×10-6 mol·L-1,最低检测限为1.0×10-7 mol·L-1。并且将Ag@SiO2@Qc应用于环境中水样的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好,精密度高,而且更加环保、方便、快捷,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6.
77.
78.
80.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环境生态效应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污染的研究是探讨重金属迁移规律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前提.以江苏省南部某重金属污染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BCR逐级提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土壤中典型重金属铅、镉元素的形态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的铅、镉的校准曲线分别为A=0.036C(mg·L-1)+0.009、A=0.400C(mg·L-1)+0.020,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60和0.9890.污染土壤铅、镉元素含量分别为603.3mg·kg-1和21.8mg·kg-1;土壤中铅的赋存形态质量分数具有可还原态>>酸溶态>残渣态>可氧化态的分布规律,而镉则呈现酸溶态≌可还原态>>残渣态>可氧化态的分布特征,说明土壤条件下的不同重金属元素能够呈现不同化学作用过程和机制,因此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物可利用性特征. 相似文献